下一个五年,这盘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大棋怎么下?
文/刘亮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年来,中国官方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战略,持续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
站在“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将有哪些新变化?区域协调发展又将如何行稳致远?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发布,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加速形成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中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如何根据各地区条件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官方精准定位、科学布局,区域发展取得新突破。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等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各区域的相互融通补充正加速中国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各区域经济总量持续提升,区域发展差异也呈缩小态势。
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8.1万亿元、19.3万亿元、18.4万亿元和5.7万亿元,这较此前的地区生产总值有了明显提升。从2018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中国人均最高的东部和最低的西部之间的相对差值,已由2003年的2.5倍缩小到1.8倍。
此外,中共十八大以来,按不变价格计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2%、8.2%、8.5%和6.1%,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更是领先于东部地区,改写了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中东部地区“唱主角”的传统格局。
在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的基础上,以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为代表的重大区域战略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模式也日益凸显。以京津冀地区为例,2019年全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8458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同年,京津冀区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指出,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相对平衡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各区域的精准定位,能充分地发挥地域相对优势,起到地域优势互补作用,促进各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日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勾勒了官方对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路线图。
分析认为,对比“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建议字里行间透露出官方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准和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例如,西部地区,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到“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地区,从“大力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到“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到“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从“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
在具体区域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建议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建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这也是下一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大亮点。
专家分析称,随着海洋科技迅速发展,在后疫情时代,海洋经济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新引擎,作为全球海洋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中国在远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上风电等领域仍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有望扩大区域协调发展的辐射范围,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海陆联动的发展格局。
新格局下如何行稳致远?
当前,中国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刘英认为,创新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在于扩大内需。这就要求中国尽快形成并打通全国统一市场,为内需提供动力的同时,还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创新将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表示,“双循环”有助于推动新一轮区域一体化提速。随着国内统一大市场与国内要素自由流动的实现,未来国内将会形成新一轮要素聚集,这意味着一些区域的整合与发展速度将会加快。
在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区域协调发展还要充分体现出自贸区的作用。他称,每一个自贸区代表着周边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不同产业体系之间相互交互,形成一定错位,通过这种错位扬长避短,不仅能够发挥各自优势,也为对方发展创造条件。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亦指出,自贸区建设是中国“十四五”时期深入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更高层次区域协调发展中,自贸区间的链式协作将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产业链的分区域协作能将各自贸区、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夯实链式协作过程中,使得各个区域协同发展。”
来自: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昊星
责编: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