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世界投资大师的顶级智慧:价值投资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

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这对投资界最牛的“CP”(组合),可谓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他们创下了“50年平均22%的年化回报率”的投资战绩:假设一个人在1968年开始跟着巴菲特和芒格投资,即使当年初始投资只有100美元,只要中途坚持不退出,到2018年,收获的回报将是208万美元。这样长久的高回报率是否后无来者,我们暂时不知道,但一定是前无古人的。

关于巴菲特和芒格的资料和书籍汗牛充栋,很多人都对他们的至理名言烂熟于胸,大多也知道他们的成功源于对价值投资理念的坚持。但是,如果我们在进一步追问,巴菲特和芒格所坚持的价值投资中,价值。源自哪里?仅仅是源于他们个人的智慧、眼光和判断吗?或者是一些更加底层的逻辑呢?

成功/失败案例中的价值所在

巴菲特和芒格投资过一家普通人不太熟悉的企业--喜诗糖果。1972年,巴菲特和芒格决定以15倍的市盈率买下这家老牌糖果公司的全部股权。相对于巴菲特对投资标的“价廉物美”的一贯要求,这个价格其实是偏高的。但是芒格劝巴菲特说,与其花低价买一个中等企业,不如花合理的价格买一个优秀的企业。

这个决策被证明是极其英明的:1972年到2007年,这家企业在基本没有增加运营资金的情况下,一共为他们创造了13.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就像是一头不用吃草就能挤出无数奶的“现金牛”。这次投资也成为了巴菲特自认为的“梦幻般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除了喜诗糖果,他们还重仓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的股票:占据全球软饮料市场40%份额的可口可乐,占据全球刀片市场60%份额的吉利剃须刀,还有像箭牌口香糖这样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天天都能见到的品牌。而且和一般人不同的是,巴菲特和芒格对重仓的定义是一直持有,只增持,不卖出。

从对这些投资标的选择和交易中,可以发现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风格是固定的。

比如说坚持投资一个好企业。实际上整个20世纪,无论是1919年、1938年,还是1988年,几乎任何一个时点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连续持有10年,都非常赚钱。再比如说,便宜不是投资的第一要素。像喜诗糖果之类具有合理价格的优秀企业,才是最佳的投资标的。还有,要投资有“护城河”的企业—比如可口可乐、吉列和箭牌,这些有影响力的品牌、商誉,就是企业最大的护城河。

这些当然是巴菲特芒格投资成功的原因,但是我们如果继续深挖一层,就会发现这些案例还具有一些共性。

第一,他们集中投资的大多数是美国或者北美的企业。

第二,他们集中投资的领域大多是消费行业,而且是消费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这些共性意味着什么呢?回溯一下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会发现巴菲特和芒格投资的主线,就是以消费品为核心的美国增长。

  • 20世纪毋庸置疑是美国世纪。过去100多年里,美国本土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安全稳定为投资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即使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过去100年美国股市每年的平均收益率也大约是6.5%,如何从二战后算起,这个数字能达到9%。股市长期的高收益反映的是美国企业利润的持续高增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迅速全球化,赚取的是全世界的利润。所以巴菲特和芒格投资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伟大美国企业,本质上就是投资“美国增长”。

而美国企业所获得的巨大成就来自哪里呢?来自几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全球增长。工业革命之后近200年来创造的经济成就远远超过之前的2000年,近40多年里取得的成就又超越了过去200年。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消费能力的极速提高,“果腹”不再是消费的第一追求。人类从一个匮缺的低消费时代走到了一个盈余的高消费时代,而伴随着这个进程是美国企业和美国品牌,从麦当劳、肯德基到星巴克,再到苹果、谷歌--获得了全球增长红利的最大份额,支撑巴菲特和芒格投资收益的,是全球的消费力。

当然,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经历中也有过失败的教训。1977年,他们投资了《水牛城新闻报》。这家报社曾是当地最好的传媒企业,拥有极为出色的管理团队。但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纸媒行业无可奈何花落去,报社业绩下滑无可避免。再比如,1989年巴菲特斥资3.58亿美元购买了美国航空公司利率为9.28%的可转换优先股,但忽略了航空业放开价格管制的时代大背景。航空业工会力量强 管理上冗员问题严重,属于高成本运营模式,之前价格管制保证了高利润对高成本的支撑,但是价格管制放开后,高利润消失,在传统的高成本模式运营下,整个行业都进入了下行通道。之后即使管理层再努力,巴菲特的资本运作能力再高,也没法对抗行业下行趋势。所以,即使价值投资的理念不变,一旦没有把握准时代大势,高手也同样可能踩坑。

巴菲特和芒格的成功虽然和个人的智慧、能力、眼界都密集相关,但是追本溯源,对趋势坚定不移的把握和追随--投资美国增长时代和全球消费时代,才是其核心的制胜之道。

更确切的说,巴菲特和芒格价值投资的根本源泉是20世纪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时代大势才是投资中最重要的因素:一个真正的顶尖高手,就是要准确地把握住时代大势,然后坚定、毫不犹豫得顺应这个大势。

可复制和不可复制的智慧

投资界的很多传奇人物往往都是昙花一现,而巴菲特和芒格的光芒却跨越了多个经济发展周期、牛市熊市转换,闪耀了整整半个世纪。可见,除了把握时代大势,大师的个人智慧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复制的投资原则

巴菲特和芒格可以复制的投资智慧当属他们的核心投资原则:市场先生、安全边际和能力圈。

第一是市场先生。这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最著名的投资心法,在巴菲特这里被推上巅峰。在格林厄姆的描述中,任何人在做投资决策时,都想着自己有一个交易对手--市场先生,这位先生每天都想着怎么购买你的资产,或者出售他的资产给你。而且他非常情绪化,出价会随着自己心情的变化而变化,。要跟他做生意,你就必须注意他的情绪变化。很多人能熟稔地讲述市场先生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格林厄姆、巴菲特会使用“先生”这个词来描述市场--这个词意味着在他们眼里的“市场”是动态的,也是具有人格化特征的。更直白地说,“人”和“人性”才是他们投资理念中最重要的核心。做投资,必须学会把控投资市场上的人性。

第二是安全边际。除了对人性、非理性的洞察外,巴菲特和芒格都极度重视投资的“安全边际”。所谓安全边际,就是指投资时不能支付过高的溢价。买一个价格接近或者高于其价值的资产,就违反了安全边际原则。比如说,巴菲特和芒格投资时从来不追求过热的题材或企业,就是基于这个逻辑--一个资产一旦被“炒作”,就有很大概率价格上涨太快,脱离安全边际。

第三是能力圈。能力圈的意思就是,只投资自己看得懂的企业。巴菲特和芒格投资的都是生产和普通人息息相关产品的企业,所以对企业的价值能做出最直观的判断。

比如说,尽管承认苹果是一家改变世界的伟大公司,但巴菲特和芒果一直不投资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为什么?因为就投资回报的角度而言,需要的是确定性的结果,而不是不确定性的伟大。所以,即使世人都对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充满了想象力和憧憬,巴菲特和芒格也对这种超出自己认知的事物保持距离,按兵不动。直到库克时代的苹果公司开始从一家天马行空企业变成了一头利润非常稳定的现金牛,二老才开始大量入手苹果公司的股票。

不可复制的是与时代、市场相关的“价值投资理念”。

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都是基于人性而生的原则,是可以跨越不同时代背景被复制和模仿的。而巴菲特和芒格投资智慧中不能生搬硬套的,恰恰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价值投资理念”。

因为价值为来源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更会有随着市场变化而不同,所以将不同时期不同市场的价值投资混为一谈,就像与夏虫语冰,会不着边际。

比如说 中国的价值投资和美国市场信奉的价值投资就不可能是一回事。中国股市大盘和个股呈现出明显的同涨同跌的趋势,市场波动非常大,即使能找到一只很好的股票,但由于市场过度波动的影响,它的收益也会被侵蚀干净。

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人均收入极低。城市中产阶级的概念也是2005年以后才慢慢出现的--当一个人仅有的资金需要应付各种基本生活的流动性需求时,你怎么可能要求他进行“长期价值投资”?巴菲特和芒格创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现在股价大约是31万美元一股,而且换手率极低。它曾经创下过一年内没有任何买入卖出的记录。这意味着你得有一笔打算遗忘的大额闲钱,才能跟随巴菲特去投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具备一定的财力、对流动性的需求也不大时,才可能学巴菲特和芒格做长期价值投资。

更何况,A股市场从建立伊始,就肩负着很多正常性的目标,不完全是一个替企业筹资的场所,所以,中国近二三十年经济增长的价值并没有完全在A股市场上得到体现。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反映在哪里呢?房地产。之所以北上广深、长三角、珠三角的房价高,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增速快、城市化率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二三十年中国最好的价值投资是房地产。

所以,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下的价值投资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你如果只是生搬硬套价值投资的概念,无疑是削足适履的举动。

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说希望自己被后人记住的不是最好的价值投资者、最伟大的投资大师,而是好老师。所谓好老师,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这些投资原则和理念,永续传承,不断超越。

明天和大家讲反身性理论:索罗斯的哲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