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古城墙
历史上的昆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修筑城墙和城门的?提及此题,人们就会想到顾鼎臣奏请嘉靖帝,请求在昆山修筑城墙,以抵御倭寇,这已成为民间佳话。
昆山筑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民国邑人邱樾在其《昆山乡土资料汇编》中说,昆山土城“唐光化元年(898年)毁于兵,宋列竹木为栅,元至正复筑土城。”
明《嘉靖昆山志》中也有记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方国珍犯境,始筑土城御之,四周二千二百九十九丈,凡一十二里有奇,高一丈八尺,濠四周,二千三百五十九丈,深五尺,广六丈。城有六门。但具体每座城门都叫什么名字,地方志上没有说。
《嘉靖昆山志》编者按说:“扬行密遣将秦裴据昆山,钱镠使顾全武益兵攻城,以水灌之,城坏,乃降。则知五代之时,吾昆犹有城焉。”从昆山土城被毁的时间上来讲,这一时间和邱樾所说的相差很近是较为可信的。五代十国是指公元907到960年间。早在宋淳佑年间,由凌万顷编纂的《玉峰志》中说“县境无城,惟以竹木为栅”。与邱樾所说,也基本是一致的。
明弘治四年(1491年),知县杨子器在城墙上建起了六座城门楼子。他是四年前的进士,便给每座城门都起了一个文绉绉的名字,东曰“宾曦”,西曰“留晖”,南曰“朝阳”,北曰“拱极”(又称“拱辰”),东南曰“迎薫”,西南曰“丽泽”。为什么“迎薫”和“丽泽”这两个城门不在正方向,而且没有西北门和东北门呢?这是因为生活在城南的人多,并且面临着一条重要的水上通道,出于有利生产、方便人们生活的考虑,又考虑到上级官员甚至皇帝来昆山视察或巡幸,也要在这里弃船登岸,为此,在这里设立了“接官亭”。后来的康熙皇帝来昆时,其龙舟从吴淞江驶来,在三里桥的“接官亭”(拥翠庵)靠岸。
嘉靖八年(1529年),知县郭楠于宾曦门外置水关一座,上有门楼三间,匾曰“天风海涛”。
但是,老百姓觉得这些城门的名字很拗口,不好叫也不好记,于是就将它们依次叫做东门、东南门、朝阳门、小西门、大西门和北门。
杨子器仅仅用砖石砌筑了各个城楼,由于财政上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城墙还是土筑墙,甚至在墙外边包一层砖也包不起。经过四五十年的风雨侵蚀,大多数土城墙便先后倾圮了。
嘉靖五年(1526年),昆山籍的操江佥都御史周伦(后任刑部尚书)曾上疏请筑砖城,但没有被朝廷批准。
嘉靖十七年(1538年),顾鼎臣上折奏准,嘉靖皇帝同意昆山县城修筑砖石城墙。次年(1539年)二月,筑城工程正式开工。第二年五月竣工。万夫争先,四面齐发,入木于土,以求其实;累石于足,以求其固;封砖于表,以求其壮。将原先的土城改建成了一座坚固的砖城。新城周长二千三百八十七丈(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为“一十二里二百七十八步”),高二丈八尺,六座关门,五座水门,雉堞四千五百八十七垛。建造完固,保众无患。
这里所说的关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旱城门,供人车出入,出城门不远,有桥一座,夜晚吊起,禁止通行(地方志和当地人称之为“钓桥”);水门就是与旱城门并行,专供船只进出之门,晚上要放下闸门的。昆山的朝阳门只有一座旱城门的城门,其余五座则“水陆并举”。
说起昆山的朝阳门,昆山人就要说到顾鼎臣,说正因为他曾经“代朝三月”,昆山的这座城门才被称作“朝阳门”。
其实,昆山的朝阳门与顾鼎臣毫无关系。
历史上,一个县城的城池,将其中的一个门(位置必须是朝东或者是朝东南、朝南,或者是朝东南)叫作“朝阳门”,也未尝不可。因为“朝阳”的本意是“山的东面”的意思(《尔雅·释山》:“山东曰朝阳”),北京的朝阳门朝正东,也是由此而来,而西安的朝阳门则在东门的北边,相当于东北门了。都不在正南方向。
至于一个县城有没有资格多开几个城门,历朝历代特别是大规模地建城墙的明清两代并没有明文规定,完全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而不必考虑自己的“级别”。昆山东北面的邻县太仓,也是苏州府的一个下属县(有一段时期曾升格为州,领一县或两县),没有出过“真龙天子”,但却将自己城墙的东南门也叫作“朝阳门”,并且,在城墙一周开了七个城门(大东门、朝阳门、南门、小西门、大西门、大北门和小北门)。
民国11年(1922年),因开辟城厢马路,拆去朝阳、丽泽两门和城墙10丈余。其时,朝阳门一带商贾辐辏,西至丽泽门,东至迎薰门商店都设在城外城根基边,异常拥挤。为拓宽商业道路,翌年又将迎薰门连同丽泽、朝阳三段城垣一起拆除,并填塞城河,筑为街道 拆下的城墙砖都是些长约三四十公分、厚十公分以上、宽约25公分的大青砖。由于过去建筑材料没有现代水泥,是用的三合土,这些青砖有许多都被人家拿去 做三合土了。此外,有些被用于房屋建筑,如小西门原市一中的教育大楼,还有些被用于砌筑驳岸,如前浜原省昆中校舍沿河驳岸。可惜由于多年来拆迁改造、填河修路等原因,现在很难再见到昆山古城墙城砖的踪影了。随着前浜河道的填埋,许多用作驳岸的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城砖被深埋地下,恐难今后再重 见天日了。
自此以后,昆山尚存的城墙也陆续拆除,至60年代初,已荡然无存。
文章来源:昆山论坛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