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人生七年》:孩子终将走向平凡,培养“幸福力”更重要
抽时间听完了罗胖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跟老公一起感叹,这真是艰难的一年,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我们而言,巨大的变动似乎带来了前所有为的焦虑。身边的朋友,在鸡娃方面也都加快了脚步。
未来充满机遇,也有满满挑战,因此家长都摩拳擦掌,梦想自己的孩子能在这波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
但到了年底,很多人开始反思这乱哄哄的一年。我们投资了大量时间精力的孩子,真的能获得“理想中”的回报吗?朋友把这部日版《人生七年》推荐给我,看完后,或许你跟我一样,也能找到一些被我们忽略的真相。
跟拍28年,日版《人生七年》揭示了什么?
很多人恐怕都看过或者听说过BBC揭示人生的神作《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格拉纳达电视台开始拍摄这部纪录片,他们选取了十四个地区、阶级、性别各异的人,从7岁一直跟拍到63岁,试图搞清楚是什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而日本版的《人生七年》聚焦的却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孩子,再加上东亚文化的相似性,大家教育成长轨迹也都差不多。
虽然只拍摄到孩子们28岁,但在这部纪录片里,我却看到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影子。
首先,“梦想”很重要吗?
“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想必爸爸妈妈都问过孩子这个问题吧,还记得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吗?拍摄时节目组的第一个话题就是“梦想”,7岁的直树像很多身边的孩子那样随口说出一个答案:“当钓鱼选手!”
然而到了14岁他却迷茫了,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一直到大三这个问题算是有了明确的答案:当个检察官。然而28岁才拍摄时,摄制组发现因为司法考试难度太大,他没完成梦想反而去了一家连锁咖啡店打工。
另一位孩子的梦想却一直都那么清晰,当拍摄者问7岁的三重梦想是什么的时候,三重说我想当一名棒球运动员。14岁、28岁,他的梦想从来没有变过,21的他加入了棒球队。
但是毕业后因为羡慕朋友有工作,他也放弃梦想成了印刷厂的工人。
年纪越小,可能性越多,每个孩子都怀揣梦想。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选择却会越来越少。仔细思考他们的故事和我们走过的路,你不难发现,梦想很重要,但是坚持更重要。
其次,父母的职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松屋的爸爸是一名著名的歌舞伎演员,出身这样的家庭他5岁就已经登台演出了。他对拍摄者说自己只喜欢表演,这个理想一直坚持,28岁时他已经超过了父亲。
而另一外拍摄对象光平,小时候还想接爸爸的班做陶器,但是随着长大反而选择了另外一个职业道路,知道28岁,他才又回到爸爸的工作室,反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有天Tim也对我说,妈妈我长大也要当作家,我说为什么?他对我说:“你写文章的时候,总是微笑。”
其实,孩子选择和家长同样的职业,是一条便捷的途径,但很多孩子为什么却非常抵触呢?原因是我们只把这个职业的困扰和烦恼展现给了他们,或者父母也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最后,“鸡娃”一定会有理想的结果吗?
整个纪录片中家庭条件最好的贵子,生长在东京,就像我们现在一线城市的孩子一样,她也被父母报以期望,接受的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小学一年级,日程安排得满满的,钢琴、游泳、书法、剑道样样不落。因此在问到有什么梦想的时候,贵子无奈地说:“要是能变出另外一个我,替我写作业就好了。”
这样的“大力”并没有创造奇迹,贵子的成绩一直不怎么好,初中高中大学都没有成为爸爸妈妈期望的那样子,最终她找到了头等舱空姐的工作,而这也只是为了让父母满意。
贵子的故事,可以说是整个纪录片里让我们这些爸妈最胆战心惊的片段,那主要是因为,我们很难相信自己投入如此多心血,甚至很多妈妈不惜放弃外企高薪职位在家辅导的孩子,最终甚至都得不到自己曾经放弃的职位,但这是就是现实。
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 没那么容易
身处和我们一样的东亚文化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改变人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已经成了思维定式。普通孩子的目标就是学得更多、考得更好,上985、211。但是看看下面的数据,或许会让我们更加清醒。
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只有6%的孩子有机会进入一本,而进入211院校的只有2%,985更少只不到1%。
想要成为精英,或许根本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堪比生存竞争的惨烈局面。因此很多父母开始反思,让孩子当个普通人不好吗?然而,鸡娃成惯性的父母,反而会觉得教孩子当个“普通人”才是更难的任务。
我们需要和思维惯性对抗,举个简单的例子,期末考试快到了,孩子考了班上倒数。
按照惯性思维,爸爸妈妈一定火冒三丈,联想到因为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无法获得成功的人生,就更加焦虑了。
然而如果换个目标,去考虑他如何做个幸福的普通人。或许就会思考,这次失败,是不是一个让他学习如何面对失败的机会?就更能心平气和地帮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养育孩子培养“幸福力”更重要
一位朋友对我说:“我不敢保女儿比我更厉害,但是我敢保证她比我更幸福。”她出生在高知家庭,从小就被父母严格管理,即便外公外婆也都非常严厉。因此她的童年就是在不断完成各种“任务”,而她的人生轨迹也都是被家里安排妥当的。
然而,活了三十多年的她,突然中年叛逆,辞掉了让人羡慕的央企工作,举家搬到大理开了个小饭馆。和她被关在琴房里的童年生活不一样,女儿每天都能在阳光下奔跑疯玩,即便上兴趣班也是自愿主动。
虽然这位朋友对孩子的养育方法算是“矫枉过正”,但她的观点却值得我们深思,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总傲慢的觉得可以帮孩子扫清前路的障碍,找到最合适的发展路线。
然而却往往忽略面对变化最重要的能力:如何让自己幸福。
这其中包括如何面对挫折、控制焦虑、学会发展亲密关系等等命题,而这些事情没有办法在日复一日的兴趣班、补习班、作业中学习,需要爸爸妈妈付出耐心,深刻自省并且摒弃原有的定势思维,多多陪伴。
凌晨妈妈来叨叨: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没考上检察官的直树踏踏实实工作,成为全国销量第一门店的店长。真正让人生幸福的,并不是有多大的能力,而是擅长于在平凡生活中寻找自己位置,感受生命精彩的能力。
日版《人生七年》看似呈现了普通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平凡人生的绝望结论,但是这些孩子的遭遇,却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亮光,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