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眼界!开县、达州、巴中都曾用过万州的名字
2016年7月,开县撤县设区,开州迎来了新的历史,这也预示着,重庆38个区县中的单字县名,只剩下忠县一个。原本,这一片是三个单字县连成一片的,开县,万县,忠县。开县改为开州区,万县改为万州区。
撇开“区、县、州”这些行政区划称呼,夹杂在忠县与开州区之间的万州区,单名一个“万”字。按官方口径,得名源于:
万州因“万川毕汇”而得名,因“万商云集”而闻名。
是真的吗?
一、“万”字并非万州专有称呼
现今,以“万”为县(区)级行政单位的地方,主要是重庆市万州区及海南省万宁市。原本,万宁市也曾名为"万州",后因《民国三年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复名为万宁县。改回原名的理由为:
广东万县明洪武元年置州,民国元年改县。与四川省重复,定名在后,拟即酌改。查该县於宋绍兴中为万宁县,拟即名万宁县。
有趣的是,海南万宁周边,历史上以“万”为名的,就此一地。而重庆万州附近,以“万”为名的,历史上有好几处,分布于四川省巴中、达州、重庆市开州、万州等地。
南北朝时期,各地政权极为不稳定,朝代更迭频繁。北方士民在此期间纷纷南渡,在四川等地形成一个又一个新的聚居区,而汉晋时期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得以多次调整,行政区划数目直线上升,州县管辖范围得以缩小,新增许多新的州县名称,影响深远。
在此背景下,万州之名得以登上历史舞台。
最先命名为万州的地方,位于今达州市宣汉县。据唐杜佑撰《通典》卷175《州郡》载,该万州之名得名于“以州内陆万余顷,因以为名”,立于南朝梁国大同二年。然万州之名在此地用了不到二十年,便废除,改州名为“通州”。此后,分别有今巴中市恩阳区、达州市达川区桥湾乡、重庆市开州区前后命名为万州,得名时间均为南北朝至隋朝期间。
直至唐朝,万州之名才最终在今重庆市万州区稳固下来。
那么,今万州之名,是沿袭的宣汉这个万州吗?
倒不尽然。
二、境内县名的变迁及万州得名
一般来讲,万州的宣传基本上着重于唐朝及之后,言唐置万州,万州之名由此始。万州从驻地云阳的朐忍县分置,单独在境内建县(羊渠县),是216年(东汉末年)。甚至万州与“万”字结缘,都要远远早于唐朝。那为何一直强调几百年后的唐朝呢?
其中一个因素是:万州在唐朝之前,基本上只是些小县,谈不上有多高的地位。直至唐朝,才正式成为州府(地级市)驻地,行政级别得到一定提升,其管辖范围为今梁平区与万州区局部(方斗山东侧的龙驹等镇属夔州)。从在万州长滩镇置羊渠县开始,今万州境内,先后置有过羊渠、南浦、新蒲、万川、怀德、安乡、武宁等名字,这其中,南浦县使用最久,从三国蜀汉(230年)开始至元朝(1283年)将南浦县并入万州,用了千年的时间。这么多名字,在唐朝之前,基本上都是县级单位,仅仅在北周时期,短暂地在今万州境内存在一南州(地级市)。于是,在唐朝时成立的万州,成了辉煌的起点。
而在唐朝之前的北周建制的万川县,成为万州与“万”字结缘的起点。
万川县始得名源于北周时期(557~581年),取“大江(长江)至此,万川毕汇”之意。长江流入万州地界,即快到出川地界,此段长江支流众多,有苎溪河、瀼渡河、磨刀溪、蒲里河、汝溪河、甘宁河、石桥河、龙宝河、新田河等,万川毕汇,实乃实至名归。
唐朝时,行政区划为道、都督、州、县四级,州类似于现今的小型地级市,在州的命名上,几乎均为单字。如今万州周边全是夔、开、黔(彭水)、涪、渝(重庆)之类的单字地名。就此,也能理解,为何在唐朝时期改名为万州——实际上可视为万川县的简写。
很明显,这与达州宣汉“万州”的意义“以州内陆万余顷”,完全不一样。
三、晚来的“万商云集”
虽说官方直言万州因“万商云集”而闻名,但民间总有部分人认为,这也是万州名字的由来。
其实并不是。
至少在唐宋时期,万州的存在感是薄弱的,经济并不发达。这段时期流传下来的诗词中的万州,取意多偏向蛮荒。如唐代杜甫的《放船》“荒林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宋朝范成大的《万州》“穷乡固瘠薄,营营谋食艰,寂寂怀磗诉”,宋朝陆游《偶忆万州戏作短歌》“峡中天下最穷处,万州萧条谁肯顾?”,宋朝文言志怪集《夷坚志》“万州尤为荒寂,略无市肆”……均是间接反映了所在时代万州地区的经济状况。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清末拟建设的川汉铁路,直接绕过了万州,显示万州在当时的地位远不及周边的奉节等地。
翻盘是直至万州开埠后。1902年签订的《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约定万县开埠开通为通商口岸,直到1917年才开通重庆海关万县分关,此后,万县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国商人纷纷来此开设洋行,并依托港口成为区域货物集散中心,商贾往来不绝。至此万州名声大振,成为“万商云集”的名城。
所以说万州因“万商云集”而闻名没错,但若是说这是万州名字的由来,倒是不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