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论文》的碎碎念
《死亡论文 Tesis》是一部拍摄于1996年的西班牙电影,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最近正好借着上海举办的西班牙电影大师展去补了个课。影片是导演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的处女作(这个让我小小的吃惊了一下,不过看到他后面的作品,《深海长眠Mar adentro 》,《睁开你的双眼Abre los ojos》,《城市广场Ágora》,《小岛惊魂The Others》,似乎又觉得顺理成章了,果然是有才啊!)。虽然个别之处难掩青涩,情节推进确实也有值得进一步雕琢完美的不足之处,不过影片整体完成度很高,节奏明快,特别是里面声光电的运用,为本片悬疑惊悚的底色上又重重的加了几笔。
两个多小时结束之后,走在阴雨霏霏的魔都街头,看着路旁的车水马龙,脑袋里面却还是回味着一帧一帧的电影画面,那些原本被强行塞入的线索和细节一点一点的弥散开来,重新拼接成了一幅又一幅的场景,记录下来之后,便是下面的碎碎念。
片子开头卧轨自杀的现场 vs 片子末尾病房里面众人对于暴力画面的渴望
影片故事的主线起源于女主角的一篇论文,论文的主题就是视听暴力。而电影一开始是地铁里面发生的一场意外,有人跳下了地铁站台,撞上了高速而来的列车。当所有人都随着管理员的指示一步一步向前缓步前进的时候,女主角却一步一步走向了车祸现场,不断快速切入的剪辑显示了她对于现场血肉横飞画面的强大好奇心,而管理员的旁白又不断暗示强调了这一点,虽然最后她被人一把拉开,并没有如愿以偿,但是这一幕已经昭示了女主对于这样的暴力主题确实是情有独钟。
最后真相大白之后,女主角沿着医院的长廊缓缓踱步前行,每一间病房的电视屏幕上都在准备播放即将公布的血腥视频。电视女主播不停地重复这是突破我们想象底线的震撼镜头,而病床上的每一个病人,哪怕只能张大着嘴一动不动,急促的呼吸,聚精会神的目光,流露出来的无一不是对于重口味画面的渴望,这一幕群像图极大的震撼了女主角,以及屏幕外的我们。
一前一后,相互呼应。回过头来看的时候,除了基于影片本身内容带来的冲击之外,还有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联想起片中女主的妹妹总是说姐姐从小就喜欢暴力镜头,是个彻头彻尾的暴力狂,但是女主角每次都是激烈的反对,情绪波动之大似乎超过了正常的反应。当她和同伴终于拿到那盘神秘的录像带,同伴准备开始播放的时候,前面还信誓旦旦的女主角却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了起来,躲到远处不说,还捂着脸转过身,唯恐避之不及。
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猜到的,最后她还是会忍不住内心深处的好奇心,缓缓睁开眼睛,从指缝中偷偷的打量着画面,类似这样的画面在全片之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实在不敢看的时候,要么把屏幕的对比度调成全黑,只闻其声,不见其影,要么干脆直接来听音频,还要插上耳机,一个人默默享受。
嘴上说得不要不要,身体倒是很诚实,这是何苦来哉?
联想到片中反派二号的一番演讲,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我们此处虽然是指代西班牙,但是我倒是觉得可以推广开来到所有的国家。反派二号虽然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穷凶极恶,但是这句话倒是说得在理“观众想看什么,我们就拍什么给他们!”
毫无疑问,电影是一门艺术,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电影同样是一门生意。既然是生意,那么势必就会朝着受众需求的方向来发展,既然是生意,那么资本的逐利性肯定会对这样一种流动趋势,不管对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女主角其实内心并不喜欢暴力,但是她确实又对暴力充满了好奇心,这样一种反复纠结的心态是她很多看似矛盾到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支撑。同样,反派一号和反派二号为什么拍了那么多血腥恐怖的电影,甚至不惜以虐待谋杀作为实施手段,片中虽然没有展开分析,但是同样提到了背后作祟的金钱因素。如果我们稍微延伸一点,联想到最近慢慢越来越浮出水面的暗网,恐怕就更容易解释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女主的表现虽然具有代表性,但还是潜藏在剧情的主线之下,对我而言,片中最后三分钟的那个长镜头才是最让人震撼的。
空洞的眼神,抽搐的肢体,半开半合的嘴巴,那些正在和病痛作斗争的人们在等待什么?电视里即将播出的画面,充满了血腥,暴力,情色的画面。当时脑海了突然想起一句话,广大人民群众有追求下流的权利!
联想到我们身边,细思极恐。
为什么国内很多诸如小时代之类的烂片拍了一部又一部,人们为什么一边在键盘上义愤填膺的怒骂,一方面又恨不得冲进电影院,莫非是为了出来骂的时候更痛快一点?
为什么好莱坞的烂片续集拍了一部又一部,换汤不换药,旧瓶子里面不管新酒旧酒都舍不得装了,干脆就是自来水,虽然看过的人都说烂,但是这并不妨碍票房一路冲天,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什么一些充斥着低级趣味,连抄袭都抄不好的综艺节目可以大行其道,各种小花鲜肉牢牢霸占了屏幕,不管是电视,电脑还是手机,牢牢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注意力?
为什么我们每年产出那么多的垃圾肥皂电视剧,每天不间断的滚动播出,除了把电视关掉,几乎无路可逃,连想看个插播广告都做不到?
为什么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低俗化,低智化,低能化愈演愈烈,反抗的浪潮虽然一浪高过一浪,但是总是被汹涌而至的潮流逐渐淹没?
这一切看似不正常,但是真真切切,实际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观众喜欢,观众愿意,观众就好这一口儿嘛?《死亡论文》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就算是我写到这里,充其量也不过是看过电影之后的胡思乱想,就当是有感而发的碎碎念吧。
可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每次被人猛然一击的时候,每次发现自己一直为之坚持,为之骄傲,为之依赖的底线被一次又一次无情突破的时候,抚摸着伤口,凝视着未来,总觉得哪里好像出了什么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