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见好友作画写首词送他,无一梅字却成咏梅名篇,对方珍藏一生
在各类咏物诗中,有一个题材是最不好写的:咏梅诗词。梅花是寄托着文人无限情感的事物,抒情过度则牢骚太胜,一味写景则易味同嚼蜡。最难的是写的人太多了,一不小心就流于俗套。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唐诗宋词,大家就能发现,有一类人特别擅长写咏梅诗词,他们就是佛门中人。比如唐代诗僧齐己的《早梅》,“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美得很。而宋代不知名尼姑写的咏梅《悟道诗》,“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因为对自然万物看得比较透彻,这些佛门诗人们往往能对梅之气度有更深的理解,所以他们的咏梅诗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正是一首僧人写的咏梅词,名叫《浣溪沙·妙高墨梅》。
这首词的作者名叫惠洪,喜欢诗僧的朋友应该对他并不陌生,黄庭坚、苏轼等人对他很是推崇。于文坛他有两大贡献:首先,其平生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水平不低;其次,他写了诗论著作《冷斋夜话》,在书中他嬉笑怒骂,评诗品诗讲诗背后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成语“满城风雨”、“痴人说梦”、“大笑喷饭”等,都出自此书。
就凭这两点贡献,咱们都该记住这名诗僧,而他这首咏梅词更是高明得很。我们先来看一看:
《浣溪沙·妙高墨梅》
日暮江空船自流,谁家院落近沧州?一枝闲暇出墙头。
数朵幽香和月暗,十分归意为春留。风撩片片是闲愁。
这首词是一首题画之作,妙高是词人的好友,是一位画家。妙高正在作画,惠洪看见了就送了他这首词,此后妙高珍藏了一辈子。全词通篇无一梅字,甚至无一花字,却成了咏梅名篇。
词的上阕,其实都是画里的内容:天快黑了,江上飘着一条空船,船顺水漂到沧州的一处院落前,院墙上有一枝伸出墙头的梅花。画面其实很简单,但词人的用字却很讲究。“空”、“自”,二字的使用,是为了暗写梅花生长在清幽、寂静之处。而“谁家”这一问,可见发现它是偶然。
“一枝闲暇出墙头”这句诗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它与后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在这上阕里,词人的结构笔法是非常讲究的,日暮是大景,院落是中景,而墙头的这一枝梅则是聚焦的小景,层层递进,画面层层聚焦。现在很多导演拍电影时,最爱用的这种聚焦方式,其实早在千年前咱们的诗人们就已经用过了,就问你高明不高明?
词的下阕,涵义是非常丰富的,古人写梅基本上都不只为写景,而是暗合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个人际遇,这首词里的梅花其实就是一个高洁文人的象征。“数朵幽香和月暗”中的“数朵”可见这梅花数量已经不多,此时已是暮春时节;“和月暗”暗指其生长环境是不明朗的,可见这位文人并不得志。
“十分归意为春留”,其实是梅花内心的坚守,虽然眼前是暗月,但它仍眷恋着春天,向往着美好,所以不肯离开枝头。最后一句“风撩片片是闲愁”,引入风这一意象,梅花是不舍,但风却轻松地将其吹落,一片片花瓣下是梅花的无端闲愁。
纵观这首词,确实担得起咏梅名作之称。从词作内核来看,它通篇都在写梅,看似没有一句议论,但那无端的闲愁却藏于字里行间。这与一般上阕写景,下阕直接议论相比,确实高明了太多!
从意境上来看,全词意在渲染一派清冷、幽静的环境,却硬是没用一个静字,就达到了目的。从结构上来看,词人其实是做了极为高明的空间留白的。暮色、江水、院落、墙头、月色、春风等意象,其实都是一笔点过,它们具体是什么样子,全靠读者去想象。这些意象的只用一枝梅花来串联,每一个意象的出现却完全不显突兀,全诗的布局感是极有水平的。
而最高明的,是词人刻意回避了“梅”这个字,“一枝闲暇出墙头”用“闲暇”来代替梅花,很有深意。梅花是不会闲暇的,闲的其实是赏花人。词坛咏梅的名作不少,惠洪这一首确实是上品,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