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敞开内心的父母,都做对了这件事
这两天看王朔的书,他在书中讲了自己“怕父亲”的段子。
他说,和朋友一起吃饭时,听到有人怒喊一声“王朔”,几乎昏过去。缓过来才发现喊的是 “王师傅”。他深怕是自己父亲喊的。
“对父亲的第一印象是怕。现在也想不起来因为什么,可以说不是具体的怕,是种感觉上的望而生畏,在我还不能完全记住他的脸时,就先有了这个印象。”
他在书里“吐槽”,当时大院里的一群小孩,都“怕父亲”。因为父亲们往往都一样,发现你做点坏事,关门就一顿打。甚至,几乎成了一种心理创伤。
上一辈很多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觉得自己是权威,在管教孩子上,自顾自地行使了太多强权,哪怕以牺牲自己和孩子的亲密为代价。
即使孩子成年后,这种情感上疏离的状态,依然很难修复。
01
严惩孩子,就能获取权威吗?
现在的父母,受自己长辈的影响,心中或多或少有“反向认同”,想做跟自己父母完全不一样的“好父母”。
然而,内心并没有可供模仿的理想父母模型。一旦熊孩子不听话,潜意识里拿着大棒的父母形象又跑出来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实施,有时候还是不由自主地举起了手。
但是下一秒,又因为自己没有和孩子平等交流,自责不已。
到底如何做,才能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树立好自己的权威呢?除了让孩子 “怕父母”,有没有别的可能?
我想起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音乐老师,对一群“问题孩子”进行了“心灵改造”。
代课老师马修到了一个学校,这里都是令人头疼的孩子,他们被孤立在这所类似青少年行为矫正机构,接受行为“改造”。类似于今天的“网瘾戒断营”。
学校的老校长一贯做法,是不断地严厉惩罚,直到孩子屈从。但收效甚微。
马修老师没有这样做。他发现,孩子们身上有一种的独特资源——喜爱音乐。尽管他们行为暴虐,却都喜欢唱歌。
于是他发起了一个项目,在孩子们中间建立了一个合唱团,这群孩子,无论有没有音乐基础,都能参与。
开团那天,有一个最小的孩子说我什么不会唱,老师说,那任命你为合唱团的团长助理。有个孩子完全五音不全,老师任命他为乐谱架子……
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合唱团里感觉自己很重要。
在日复一日地排练、唱歌中,孩子们的改变一天天可见,音乐像一个沟通的桥梁,让他们变得愉悦又好沟通起来。孩子们对马修老师也都很尊敬。
可见,父母的权威,也绝不是靠训导和惩罚得来的。
02
父母真正的权威,来自哪里?
马修老师究竟做对了什么?
他只做了一件事——让孩子们真正感兴趣,再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他们自己身上,建立起他们自己良善行为的正向循环。
他用无声的语言,完成了跟孩子潜意识的“对话”。即告诉孩子们,无需再用自暴自弃的方式诉说自己是谁,而是可以用正向的方式和大家连接在一起。比如,一起演唱。
朋友的儿子数学经常不及格,她总是很愤怒,常常骂他不争气。
慢慢地,小欢对数学有了排斥,还故意危害课堂纪律,朋友拿他没办法,打了几次,小欢越发逆反,甚至朝她翻了好几次白眼。
后来小欢班来了新班主任,注意到了小欢所匮乏的自尊,建议朋友多表达欣赏和鼓励,让小欢感受到被接纳的感觉。
朋友决定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注意小欢身上的优点,和他谈心,鼓励他看到自己的优点。让他相信,他可以做得很好。
几个月后,小欢惹是生非的“反抗行为”,有了出人意料的改善。
可见,坏行为背后有诉求,假如父母理解孩子的需求,就会看到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在那里,他们永远呼唤的是被看见,而不是被管教。
只有学会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在孩子面前更好地拥有权威。简单的暴力惩罚,只会让孩子困在“我是坏孩子”的认定中,暴力对自尊的伤害,会带来更多的错误行为。
只有让孩子真正感到“被看重”,才能促使他不断完善行为。
03
父母怎么做,才能有真正的权威?
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树立父母真正的权威呢?
首先,最有效的谈话方式,是不直接谈孩子犯的错,而是谈他眼前的困难。找出妨碍这个孩子正常发展的想法和意见,以及他没注意的信念等,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和他沟通。
其次,找到他的“兴趣”,就像马修老师找到的音乐。这是我们可以理解和沟通的起点,能够妨碍兴趣的只有一个,就是对失败的畏惧。
心理学家常说,爱和管教是天平的两端,必须是平衡的。
如果只有管教没有爱,关系是不存在的,管教就是暴力;如果只有爱,没有管教,就是纵容和溺爱,依然不可取。
真正有权威的父母,会把管教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让孩子在足够平等的沟通中,受益良多。
作者:蘑菇姑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在婚恋文化、女性成长、亲子等方面著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媒体专栏上。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主播丨姝璇,电台情感节目主持人,公众号:眼子君。
插图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今日话题
亲爱的朋友,你小时候怕自己父母吗?你觉得父母在你心中的权威,来自哪里?
欢迎在下方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