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 终获成功 ————化学工程学院教师黄龙

作者:胡琼发布日期:2021-09-24 文章编辑:胡芳

题记:生命是一场旅程,如果你一直在努力,你就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色。

黄龙,2015年至今工作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担任授课教师。长期致力于化学工程科研工作,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车间里”,主持开发、设计数十套工业装置已成功投产。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任职期间2017年N-甲基吡咯烷等两项成果获河南省科技厅鉴定,201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获侯德榜科技进步青年奖。2021年VOCs治理技术经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鉴定为“国际先进”,被在座专家夸奖为“论文写在车间大地的典范”。

始于被动  终于热爱

黄龙老师说,自己高中毕业时的理想学校是浙江大学,却因为调配阴差阳错地去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系。那时的他懵懵懂懂并不了解化学工程。偶然一次在图书馆读到和《近代化学工业的先驱——范旭东传这本书书里提到范旭东先生和侯德榜博士在当年的中国化学工业一片空白情况下,与其他志同道合的爱国实业家和工程师,希望力挽狂澜救中国,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从这本书中,他了解了化学工业的重要性,也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慢慢地他对化工逐步热爱,一直到现在的挚爱。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后,黄龙并没有选择放弃学习,他考进了位于太原的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开始了他的硕博连读的学习之路。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影响了他一生的科研和学习之路的导师李永旺和朱玉雷两位导师。在这两位导师的引领和教导之下他见证了中国煤制油、顺酐制备γ-丁内酯技术日益成熟并不断发展的整个过程。从那时起,一个科研梦在他的心底萌发,一个懵懂青年第一次对未来的渴望就此展开,梦开始了。

黄龙的这条化工路经过名师的点灯,终于从强行调配专业,变成了他一生的朋友,从此这条名为化工科研的逐梦路上多了一个名叫黄龙的年轻人。

“黄龙老师的课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的经验介绍,实习时黄老师还对我手把手地进行指导。毕业后我也从事了化学工程相关的工作。黄老师对我一生的选择影响很大”,一名毕业生这样评价黄老师。

不甘平凡  厚积薄发

博士毕业之后的黄龙进入了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很巧的是,这家悠久历史的研究院最初发起人是范旭东先生。工作期间,他积极拓展知识面,如饥似渴地向有工程经验的同事学习,长了不少见识短短五年,在这里成功产业化了丙酮加氢制异丙醇,开发了先进醋酸直接加氢制乙醇催化剂、乙醇胺化制乙胺催化剂等,并主导了10万吨/年乙醇装置的工艺包编制。有过很深的实践基础的他自然明白实验到底符不符合实际,研究到底能不能被应用才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脱离了实际的支撑一切不过是没有必要的幻影。

2015年,黄龙来校成为化学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大学、研究生、博士学习期间无数次的实践为他积攒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在进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后,他也从未间断过自己的的科研事业,在来到学校的第二年他主持的世界上最大的GBL—NMP联合装置完美收官,一次性成功开车,更是在2019年的时候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次年于华北制药建设的VOC治理s装置也以不亚于GBL—NMP联合装置的完美程度一次开机成功。后面,不停地有新的工艺被开发和应用,2021年将有接近10套装置投产,其中有不少都是国内首套。从起步到现在,每一次科研的成功都在为他积累着属于他自己的底蕴,无止尽的探索之心总是在推动着他不断前进,终于在2020年初全国上下最具权威的科研性化工科技奖项侯德榜科技进步青年奖的榜单上多出了一个名字,一个名叫黄龙的青年。

“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是黄龙老师行事的准则,他将这一准则贯彻于教学中,他会对每一位上过他课的学生强调只有结合实际的实践才通往成功的最优道路。

培养兴趣  潜心前行

采访中,提到大学生活,黄龙说:“我认为我大学做的唯一好的就是我的体育锻炼很到位,虽然我的足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我很喜欢,每天都要去踢上一会。”现在的同学们长时间都要坐在教室里,除体育课外几乎不进入操场,一定要去掉同学们对体育项目的滤镜。身体是最基本的本钱,放下手机、游戏机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聊到当今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黄龙说:“人活一口气,一定要找到那口气到底在哪。”并且提出建议:要找到自己喜欢并且爱学的科目,才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学的更好,成绩也会有所不同。

黄龙最后说道,学会如何从自己身边的各种事情中获取到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生活的本质,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从各种事务中不断地了解,提出,解决,收获,当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你的脑海,让你绞尽脑汁最后好似明白了些什么的时候,将它铭记于心底,一次又一次的积累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