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比女性多3164万:性别比例失衡,为何还有那么多剩女?【一点资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身女性越来越多了,且很多女性在适婚的年龄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伴侣,那么不婚的可能性便更大。
与此同时,我国的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虽然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已连降13年,但男性人口仍然比女性多3164万人,这样的严重失衡对于男性来说无疑是噩耗。
女性的自我追求越来越高
虽然大龄剩女也很多,但女性随着经济独立,人格也更加的自我化。从传统思想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变成了女儿也可以志在四方。
女性不再是男性或婚姻的附属品,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能力证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很好的表现。
因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种失衡状态:女性自己也能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跟传统思想中的男主外、女主内相悖而驰。
以前,人们更看重男性的经济实力,因为那时社会的很多职业都不接纳女性,所以女子只能依赖另一半讨生活。
但现如今,无论是学历还是职业,越来越多的女性都能跟男子齐肩,不再受社会的束缚。
单身女性大多是因为自己优秀,除了外表美丽,也拥有强大的内心,这对于男性来说是不利的。
他们更希望自己能比伴侣优秀,否则会给男性带来压力。因此,高学历的女性通常在男性眼中不具备竞争力,即使她们足够美丽。
大部分男性在面对比自己优秀的女性时,都会产生自卑心理,这让他们很难在亲密关系中寻得平等的地位。
而女性也是一样的,在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后,她们更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因此,她们不愿意妥协传统思想,有着更高层次的自我追求。
门当户对很关键
其次,在心理学中门当户对是绝对合理的。个体的性格是在原生家庭中养成的,而家庭带给我们的还有谈吐、行为举止等一系列通过社会人际外显的表象。
如果两个人来自不同的阶级,那么观念也是天差地别的,富裕的一方对金钱使用毫无忌惮,而经济稍差的一方却无法容忍奢靡享受。
如果彼此没有类似的人生经历,也很难为今后的亲密关系打下坚实基础,彼此可能会因为首因效应、邻近原则等吸引力因素选择进入亲密关系,但最终会因为三观显露而无法继续。
所以,很多人也意识到了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在组建亲密关系前就多加考虑。但实际生活中,阶级越高的人,适应范围也就越小。
正如很多成功女性,并不会因为被称作“大龄剩女”而感到不适,相反,她们更能因为未婚而享受生活。婚姻对于她们来说,并不是必需品,与其拥有一段低质量的婚姻,不如独自美丽。
那些单身女青年一般都是特别优秀的,并不是被社会遗留的剩女,而是有选择性的单身。男性在面对这样的女人时,很难走进她们的内心。
社会婚姻中有一个著名的A男B女说,即社会其实是根据男女的财富、学识、地位,从高到低分为了A、B、C、D四个等级。
而社会的婚配模式为:D女嫁C男、C女嫁B男、B女嫁A男,最后剩下了A女和D男,两个人大眼瞪小眼,谁也看不上谁。
这是当今社会存在的明显婚配问题,等级的高低注定使顶端与低端的人无法适配,只能成为大龄剩女和单身男青年。
并且,现在的恋爱成本太高,而大家都活得自我化,每日繁重的工作已经让个体丧失了许多精力,很难再去了解一个陌生人,太过独立的自我意识也使亲密关系的建立越来越难。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1]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