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涎:简便易学推拿手法10种 屡用屡效方15首 | 收藏
中医学苑
公众号ID:xyzych1988
常见小儿病中医特效疗法
第2期 流涎症
流
涎
小儿流涎症是指唾液经常从口角 (口腔) 流出。 俗称 “流口水”, 中医称 “滞 ”。 多见于婴幼儿时期, 是儿科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病因
多因脾胃积热或脾胃虚寒所致, 脾之液为涎, 廉泉乃津液之道路。 小儿脾胃素蕴湿热, 乃致廉泉不能制约; 而小儿素体脾胃虚寒, 乃致不能收摄其津液。 二者均可致口角流涎。
症状
口角流涎, 口水颇多。 若涎液自流而稠黏, 伴口角赤烂, 多属脾胃 积 热; 涎 液 清 稀, 伴 大 便 溏 薄, 面 白 唇 淡, 则 属 脾 胃虚寒。
推拿手法
01
运内八卦 500次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一个圆,八卦穴就在这个圆上。称为运内八卦。
手法:使用按摩油等按摩介质,用大拇指或食、中指指尖轻轻的由乾卦起,以顺时针的方向推运至兑卦止,周而复始画圈,手法力度一定要轻。
02
清胃经 100-500次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胃经在手掌面拇指第一节掌骨桡侧面。
手法:用一只手固定孩子的手掌,露出拇指、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桡侧沿赤白肉交际处,自腕横纹推到拇指根部。
作用:清利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多用于腹胀、便秘、打嗝嗳气、因脾胃不和引起的吐奶等症。
03
清补脾 300次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脾经位于大拇指桡侧,赤白肉交际处。
手法:清补脾即来回推之。(最好将小孩拇指微微屈曲再操作)
作用:健脾胃、补血气,常用于缓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04
揉板门 100-300次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位于手掌大鱼际中部。
手法:用一只手固定孩子的手掌,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端揉孩子的大鱼际,成为揉板门或运板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多用于防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
05
分腹阴阳 1-2分钟
▲ 手法示意
位置:腹阴阳即两肋弓下缘或自中脘到脐。
手法:用双手拇指自剑突下分别沿肋弓下缘或自中脘到脐,向两旁分推100-200次。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烦燥不安、夜啼等症。
06
揉脾腧穴 100次
▲ 穴位位置示意
位置: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
手法:用大拇指着力按揉一侧该穴100次,再以同样的方式按揉另一侧。
07
揉胃腧穴 100次
▲ 穴位位置示意
位置: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
手法:用大拇指着力按揉一侧该穴100次,再以同样的方式按揉另一侧。
08
揉三阴交 1分钟
▲ 穴位位置示意图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
手法:用拇指指腹着力按揉该穴。有酸胀感。
作用:疏通血脉、疏经通络、通调水道。主治小儿遗尿、小便不利、下肢无力、脾胃虚弱等症。
09
摩腹 1-2分钟
▲ 手法动画示意
手法:一般采用顺时针的方式,使大便沿升结肠、橫结肠、降结肠的方向运动,坚持操作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成人也是。稍大点的孩子可以采用揉腹的方式,即有一定的渗透力进行。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便秘、疳积等症。
10
按揉足三里 2分钟
▲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1寸。
手法:用拇指按揉该穴(一边一分钟)。
作用:足三里为人体第一保健穴位,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对于孩子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积不化有调理作用。
来源:亲亲宝贝
治疗方药
南黄府醋饼
【组成】 制南星30克, 生蒲黄12克。
【制法】 药膏饼。 上药共研细末, 和匀, 用府醋 (保宁醋)适量调和成膏, 搓成药饼, 备用。
【用法】 外用。 取药饼, 贴包足心涌泉穴 (男左女右),12小时易之。
【功能】 温肾补脾、 敛涎止唾。
【主治】 口角流涎。
【附记】 引自胡熙明 《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诸成炎方。 治疗132 例, 痊 愈118例, 好 转11例, 无 效3 例, 总 有 效 率 为97.72%。 临床证明, 不论脾胃湿热虚寒, 或见于肾家之唾为病皆收良效。 方中除府醋味酸性收敛外, 南星、 蒲黄二味均有温肾补脾, 敛涎止唾之功。 故用之效佳。
02
止 涎 散
【组成】 土炒白术12克, 益智仁8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平分 12 包,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包, 每日服2次, 一星期服完。 用温开水调服, 或入烙面饼食之均可。
【功能】 健脾益气、 燥湿和胃、 补肾摄涎。
【主治】 小儿多涎症。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单方验方治百病》 樊复初方。 临床屡用, 每获良效。
03
二 粉 散
【组成】 山药粉20克, 山慈菇粉5克, 红糖适量。
【制法】 散剂。 将上药粉和红糖和匀, 备用。
【用法】 口服。 将上药粉用白开水调和成糊状, 煮熟, 日分2次食用, 连服5~7天。
【功能】 健脾摄涎。
【主治】 小儿流涎症。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单方验方治百病》。 屡用效佳。
04
固 涎 散
【组成】 桑螵蛸3 0克, 菖蒲9克, 远志9克, 五味子9克,
山茱萸1 2克, 龟板1 5克, 五倍子9克, 当归9克, 茯苓9克,人参 (煎汤) 9克。
【制法】 散剂。 先将前九味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6克, 一日服3次, 用人参煎汤 (无
人参可用党参3倍量代) 送服。 亦可煎服。
【功能】 健脾安神、 收涩止涎。
【主治】 小儿多涎症。
【加减】 若肢冷畏寒者, 加炮附子9克, 益智仁9克。
【附记】 引自李文亮 《 千家妙方》 孙孝洪方。 多年应用, 效果甚佳。 临床验证, 凡因脾胃不和, 心神不宁所致之小儿多涎症, 用之效果颇佳。 但对口角流涎, 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流涎者则无效。
05
牛黄口疮散
【组成】 牛黄3克, 青黛1 0克, 上朱砂1 0克, 冰片1 0克,
元明粉1 0克, 煅硼砂3 0克, 珍珠母5克, 人中白1 5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外用。 每取少许吹入口腔内, 一日吹数。
【功能】 清热解毒、 防腐止涎。
【主治】 滞 (小儿口角流涎)。
【附记】 引自张奇文 《 幼科条辨》 范宝安方。 屡用特效。
06
涌 泉 膏
【组成】 吴茱萸3份, 胆南星1份。
【制法】 药膏。 上药共研细末, 和匀, 用府醋 (保宁醋) 适量调和成软膏状, 备用。
【用法】 外用。 用时取药膏适量约20~30克, 分贴敷双侧足心涌泉穴上, 用纱包扎固定。 每次贴1 2小时后取下, 每日贴1次。
【功能】 温脾化痰止涎。
【主治】 小儿流涎症。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穴位贴敷治百病》。 屡用效佳, 一般3或4次即愈。
07
摄涎口服液
【组成】 潞党参9克, 白术9克, 鸡内金6克, 云茯苓9克,陈皮4.5克, 薏苡仁12克, 淮山药12克, 炙甘草3克, 益智仁9克, 生姜2片, 大枣2枚。
【制法】 浓缩液。 上药加水煎煮三次, 滤汁去渣, 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 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10~20毫升, 每日服2次。
【功能】 健脾、 益气、 摄涎。
【主治】 小儿多涎症 (脾胃虚寒型)。
【附记】 引自 《名医治验良方》 董国权方。 临床屡用, 每收良效。
08
金芪止涎丸
【组成】 鸡 内 金 10 克, 生 黄 芪10克, 益 智 仁 8 克, 白 术8克。
【制法】 水丸。 上药共研细末, 和匀, 水泛为丸, 如绿豆大,晒干,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
【功能】 健脾益气、 消食止涎。
【主治】 小儿口角流涎。
【附记】 引自 《 程氏医学笔记》。 多年应用疗效满意。 一般服药4~1 2天即愈。
09
控 涎 散
【组成】 益智仁10克, 滑石10克, 甘草3克, 车前子6克,冰片6克。
【制法】 散 剂。 上 药 共 研 极 细 末, 和 匀, 贮 瓶 备 用。 勿 令泄气。
【用法】 外用。 用时取此散适量, 填敷脐部, 用麝香虎骨膏固定。 每日换药1次。
【功能】 清热利尿、 缩泉控涎。
【主治】 小儿流涎症。
【附记】 引自 《 集验中成药》 何天有方。 屡用效佳, 有效率达100%。
10
健 脾 散
【组成】 党参9克, 白术5克, 五味子5克, 芡实5克, 山
药4克, 白果4克, 陈皮4克, 麦门冬4克, 茯苓8克, 乌梅
10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 服。 每 次 服 3~6 克, 每 日 服 3 次, 7 天 为 1疗程。
【功能】 健脾益气、 扶助中宫、 收敛止涎。
【主治】 小儿流涎症。
【加减】 脾胃蕴热, 郁而化火迫津外溢, 出现口流涎水, 弄舌、 口疮、 口臭、 舌红、 指纹色红者加黄连3克, 栀子9克。
【附记】 引自 《 名医治验良方》 张鹏举方。 临床屡用, 每获良效。
11
止 涎 饼
【组成】 炒白术 20~30 克, 益智仁 20~30 克, 鲜生姜 50克, 白糖50克, 白面粉适量。
【制法】 丸饼。 先将炒白术、 益智仁共研细末,再将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把药粉同面粉,白糖和匀,然后加入生姜汁和清水和匀, 做成小饼15~20块,放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用法】 口服。每次服 1 块,每日早、晚各服 1 次,嚼食。连用7~10天。
【功能】 健脾摄涎。
【主治】 小儿口角流涎。
【附记】 引自程爵棠 《 单方验方治百病》。 屡用效佳。 对小儿口腔溃疡, 小儿口疮所致的流涎症忌服。
12
桂 萸 散
【组成】 肉桂、 吴茱萸各等份。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外用。 用法有二: ①取此散2 0克,用3 0 0毫升沸水冲泡,待温于每晚临睡前,浸泡两脚,每次泡3 0分钟。冷则加温。 ②取此散1 0克,用生姜汁调和成稠糊状,外敷于肚脐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或敷涌泉穴 (泡足后敷药)。
【功能】 温脾散寒。
【主治】 小儿口角流涎 (脾胃虚寒型)。
【附记】 引自 《 外治汇要》 (二)。 屡用效佳。
13
栀 米 散
【组成】 焦栀子2 0克, 糯米5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外用。 用时取此散1 0克, 用温开水调和成稠糊状,外敷肚脐上。 外盖纱布, 胶布固定。 药层干再滴水, 使之湿润,1~2日换药1次。
【功能】 消炎止涎。
【主治】 小儿流涎症 (脾胃蕴热型)。
【附记】 引自 《 程氏医学笔记》。 屡用效佳。若属虚寒型流涎症,则取肉桂粉1 0克, 用醋调和成糊饼状,于每晚在小儿临睡前, 将药料均匀摊于2块塑料薄膜上,分别贴敷于两脚心 (涌泉穴),外盖纱布,再用胶布固定。 次日晨取下,每日1次,连敷3~5次,即可告愈。
14
温 脾 丸
【组成】 半夏 (姜汁炒) 3 0克, 木香1 5克, 丁香6克, 益智仁(炒) 1 5克, 白术 (炒) 3 0克, 青皮1 5克, 陈皮1 5克。
【制法】 糊丸。 上药共研细末, 和匀, 用姜汁打稀糊为丸,如麻子大。 晒干,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 次 服 2 0~3 0 丸, 每 日 服 1~2 次, 米 饮送下。
【功能】 温脾摄涎。
【主治】 滞 (流涎)。 乃脾胃虚冷、 故涎自流、 不能收约。
【附记】 引自明代龚廷贤 《 寿世保元》。 屡用神效。
15
摄 涎 散
【组成】 白术6克, 益智仁1 0克, 鸡内金1 0克。
【制法】 散剂。 上药共研极细末, 和匀, 贮瓶备用。
【用法】 口服。 每次服3~6克, 每日服3次, 温开水冲服或
布包煎服。
【功能】 健脾燥湿、 摄涎消食。
【主治】 小儿脾虚之口角流涎、 流涎清稀、 不能自制、 纳呆、神疲等症。
【附记】 引自 《 程氏医学笔记》 肖允明方。 屡用效佳。 本方用治脾虚流涎症, 实乃正中病机, 故收药到病除之效也。
本部分源自学苑出版社《中国丸散膏丹方药全书 儿科病》
编辑 | 刘晓蕾 校对 | 宋铮 审稿 | 黄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