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凉之名: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在中国历史的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前后有五个政权以凉为国号,为方便区辨,我们不妨顺着历史的长河往回漫游一番,从创始人、世代、存续时间、都城、国域范围、国号根源、历史价值等几个重要方面加以探析梳理。
1.雄踞西北非我意,善治河西是吾心
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李益·《边思》
公元301年,张轨受西晋王朝封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凉之名的政权的奠基者。
公元313年,张轨再受封为西平公,张轨不久去世,其子张寔袭凉州刺史职位及西平公爵。当时的西晋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无暇顾及西陲,张氏集团从此割据一方,成为实际独立的政权。待至公元345年,张骏自称为凉王,正式建国,国号为凉,历史上把这个政权称作前凉、张凉。
前凉以姑臧(今甘肃武威)为都城。
前凉历5世9主,享国约62年,是十六国中国运最久的政权。公元376年,前秦大军进逼前凉,末主张天锡投降,前凉从历史舞台上退场。
前凉疆域最盛时,控制从陇西至西域的广大区域,拥有甘肃、宁夏西部,新疆大部、内蒙古、青海各一部。新疆地区的小国都臣服于前凉。
张氏因凉州之地而立国,故而建国后以凉这个传统地名为国号。
前凉张氏主政前期,任用贤良,与汉族大族共治凉州,劝课农桑,广兴学校,抵御鲜卑部落的袭扰,保境安民,收服地方;在青海西宁地区设置晋兴郡,安置来自中原的流民;在吐鲁番设置高昌郡,于海头设西域长史。外交上,前凉在武力击败前赵、后赵政权的进犯后,得到中原政权们的认可,先后向前赵、后赵、南方的东晋称臣。张骏、张重华父子当政期间,国势最盛,公元353年以后,前凉皇室内乱,国力渐衰。
前凉治下,凉州是当时北方最为安定的地区之一,姑臧成为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西走廊商业再度繁荣,来自中原的流民归附以后,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农牧业渐渐兴旺发达,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上是华戎交会、多元包容。
不夸张的说,前凉政权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乃至民族大融合有重要贡献。
2.都闻以武立国,谁问文治未兴
都护新灭胡,
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
突兀天山孤。
——岑参·《灭胡曲》
前凉政权谢幕不过10年,氐族吕氏便在凉州登场,前者败由前秦,后者兴也由前秦。
前秦皇帝苻坚荡平北方后,国力到达顶峰,志气冠绝一时,随即准备向南、西两个方向用兵,南征东晋由他本人劳师,西讨西域则委托大将吕光进行。
公元383年,前秦安西将军吕光带领一支由7万甲士、5千骑兵组成的大军出发,有这样的精锐武装,足以在当时中国任何一个地区建立割据政权。
吕光不负苻坚所望,用时一年,击败焉耆、龟兹联军,收服西域三十余国,班师回朝的途中,他却得到了苻坚南征东晋遭遇大败的消息,这让他不得不另谋出路。公元385年,吕光挟西域大胜余威,击败凉州刺史梁熙,占据前凉国都姑臧,次年,自称大将军、凉州牧,实现割据。公元389年,吕光称三河王,公元396年,称天王,正式建国,国号凉,史称后凉、吕凉。
后凉国都仍为姑臧。
后凉历4位君主,享国18年。公元403年,后凉受到后秦、南凉、北凉三国攻伐,不得已,末主吕隆投降后秦,后凉亡。
后凉盛时疆域,有甘肃西部、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各一部,但这个军事帝国的统治并不牢固。
吕氏以凉为国号,仍是以传统地名为国号。
后凉以武力立国,形势环境不如前凉时乐观,因为生存需要,与后秦、北凉、西秦、南凉互相混战,攻伐不止,一直处在战争高压之下,难以言及建设,公元399年吕光死后,宗室争权夺位,君主更替频繁,朝纲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其他乏善可陈。
3.若不趁乱而兴,岂敢争霸河西
北风凋白草,
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
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
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
烟尘飞至今。
——戎昱·《塞下曲 其六》
前凉离场才20年,后凉还未散场,另一个以凉之名的政权抢着上台了。
公元397年,后凉建康太守段业在匈奴一部首领沮渠蒙逊的武力支持下,于骆驼城(今甘肃高台)自称凉州牧、建康公,脱离后凉,成为实际的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北凉。
段业又于公元399年于张掖称凉王。公元401年,沮渠蒙逊不甘久居人下,杀死段业,自称凉州牧、张掖公,成为北凉君主。
段氏初都骆驼城,沮渠蒙逊迁都于张掖,公元412年,在击败南凉后,沮渠蒙逊称河西王,迁都姑臧。
北凉历2姓3主,历时43年。公元439年,北魏皇帝拓跋焘围攻姑臧,北凉末主沮渠牧犍投降,北凉灭亡,这也标志着中国历史十六国时期的终结,北魏王朝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北凉虽亡,政权还有余响,宗室成员沮渠无讳率残部迁至高昌(今吐鲁番),即位建国,国号仍为凉,史称高昌北凉,这个政权又延续21年,传2主,于公元460年被草原部族柔然攻灭,这段故事一般不计入五凉国史和十六国国史。
公元421年,北凉攻灭西凉,独步河西走廊,国势达到鼎盛阶段,拥有今甘肃西部、青海、宁夏、新疆各一部。
段氏和沮渠蒙逊以凉为国号,与前凉、后凉一样,仍是沿用传统地名。
北凉是十六国最后一个谢幕的政权,统治前期,高层联合境内汉族大姓共治河西,以郡县体制管理地方,征发赋役有节度,生产有所恢复;比较重视教育,与南朝宋室互通使节,使河西地区与江南得以进行文化交流。后期,在统一河西后,沮渠氏崇尚佛教,大兴佛事,广建石窟,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加重了民间赋役;奇怪地是,在信仰佛教的同时,沮渠家族却宫闱败坏,乱伦成风,此处不赘述。
其他无甚可述。
4.纵然民附国险,亦难独步河湟
暝色满西山,
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
骄虏夜临关。
——谢榛·《塞下曲》
与北凉几乎同时抢着上台的,还有一个南凉。
公元394年,河西鲜卑首领秃发乌孤在广武一带人畜渐盛,势力大张,引起了后凉政权的注意,吕光封其为河西鲜卑大都统,后又封其为广武郡公,汉族大姓也多归附秃发部,这是秃发家族的政治起点。
公元397年,羽翼渐丰的秃发乌孤拒绝后凉的封赐,自称大单于、平西王,也建立起一个奉凉号的政权,史称南凉。
南凉初以金城为都,公元398年,趁后凉衰微攻取洪池岭南五郡,称武威王,次年迁都乐都,专力经营河湟地区。
南凉历3主,享国18年。公元414年,南凉境内粮食歉收,上下缺粮,末主秃发傉檀外出征掠鲜卑乙弗部,西秦趁机攻入乐都,秃发傉檀投降被杀,南凉亡。
就疆域而言,公元401年,秃发利鹿孤击败后凉、北凉,攻入凉州中心城市姑臧,国势到达极盛,拥有甘肃中部、宁夏、青海各一部。
南凉国号来源与前凉、后凉、北凉同。
南凉秃发家族比较包容,吸纳了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才加入治理团队,以本族子弟出镇各要地,政权得到完善和巩固;外交上勉强与北凉联盟,共同攻伐后凉,公元404年,向崛起于中原的后秦政权称臣。
南凉对河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积极的助推作用,治理期间劝课农桑,广筑城镇,鼓励通商,使这一带地区逐渐成为东西商贸的支干线。
5.但知安居西域,谁料后世尊奉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常建·《塞下曲》
仿佛另一版的战国时代,中国的西北部从未如此热闹。后凉、北凉、南凉等闹得不可开交时,西凉也登台搅局。
公元400年,北凉敦煌太守李暠自称凉公,建国号凉,史称西凉。
西凉初都敦煌,公元405年,迁都酒泉。
西凉历2世3王,享国22年。公元421年,北凉进犯敦煌,末主李恂战败自杀,西凉亡。
西凉宗室成员李宝率残存力量流亡伊吾(今哈密),建立政权,仍以凉为号,史称伊吾西凉,但这段历史如高昌北凉一样,一般不计入五凉国史和十六国国史。
西凉的疆域在今甘肃西部、新疆哈密一带。
西凉国号根源与前凉、后凉、北凉、南凉同。
李暠开国时,广置侨郡,安抚流民,劝事农桑,恢复生产,敦煌的社会经济一度十分繁荣;又诏令军队在阳关、玉门关一带屯田,准备统一河西地区。继任者李歆、李恂都不堪大用,在国内大修宫室,使人力疲惫,对外争战连吃败仗,连政权维持都困难,更谈不上统一河西。
西凉消逝两百年后,中国历史转至唐朝,李唐皇室尊西凉武昭王李暠为先祖,唐玄宗更于公元743年追尊其为兴圣皇帝,大诗人李白也自称为李暠后裔。西凉以这样的方式被后人尊奉传记,也可算是一种荣耀吧。
综上,五个以凉之名的政权,前凉国运最久,疆域最盛,对西北地区的开发贡献最大,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北凉国运仅次于前凉,对河西与江南文化交流有重要贡献,又是最后谢幕的,次之;南凉、西凉再次之;后凉纯粹以武力立国,以武力失国,虽一度强盛,实际建设乏术,稍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