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的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以及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的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都独具特色。总体来说,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的独特充沛:为人生短暂而慨叹,为人才难得而嗟伤,为天下未定、功业未就而忧虑。但情绪有高昂有低落,感伤却不消沉,雄浑而细腻,忧虑而豪壮,展示曹操一代枭雄不同寻常的心胸肝胆。此诗集中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曹操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奸贼的形象,中国戏剧里曹操的脸谱是大白脸,白脸奸贼形象,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短歌行》里了解一二。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3.歌行体: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四、背景及解题

1.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2.解题:

这是一首乐府诗,“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这首诗诗句都是四字句,就成为“短歌”。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除了在歌声、曲调的长短上有区别外,还有另一个区别,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五、内容研读: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体味诗歌思想情感,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

白话译文:

短歌行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2. 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忧

(二)鉴赏诗歌:

1.诵读体味: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

明确:朗读节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分析结构:本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全诗共分为四层。

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写作者对酒当歌,感慨人生的短促。

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的原因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

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写作者思念贤才,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更是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先写内心的忧愁,再写要礼遇贤才。

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写求贤若渴之情。

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3. 赏析诗句把握感情基调:思考,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

思想情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感情基调:

全诗的感情基调并不消沉。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4. 赏析诗句把握情感:思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的?

明确:

这四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1)作者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

(2)引用《诗经·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5. 赏析诗句把握情感:思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中的“忧”的上文的“忧”相同吗?

明确:

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6. 赏析诗句把握情感:思考,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

这四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7. 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8. 把握情感:思考,曹操“忧”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忧时光易失,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二忧贤才难得,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忧功业未就

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9. 概括主题: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

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但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是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抒发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10.鉴赏诗人形象:思考,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

诗歌塑造了一位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的诗人形象。

曹操有宏大志向,充满霸气和谦恭之气;有广博的胸襟,待人真诚、热情、尊重人才(爱才惜才),对犹豫彷徨未找到明主的贤才给予关心和同情。他忧人生,忧贤才,忧天下。因壮志难酬而忧,但他没有陷入低沉的哀叹而不能自拔,反而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 。《短歌行》是曹操胸怀大志的壮歌,体现了直面现实、热爱生命的担当与豪情。曹操的忧是进取中的忧,是追梦中的忧,是反复忧愁后的奋发激昂。生逢乱世,他彰显了生命价值,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

11.概括艺术特色:思考,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1)用典

适当用典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①“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2)比兴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3)言志与抒情相结合

言志是这首诗的基调和灵魂。它加强了诗作的内容,使之更为厚重:它决定着诗作的主旨,使之更为深刻。而本诗的抒情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六、拓展探究:

历史上对曹操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是奸雄,你是如何看待曹操的?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200字左右。

~一个有意思、有价值的公众号,值得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