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题库(含考研真题)

第1章 先秦文学

一、名词解释

1神羿射日[山东大学2011年研]

答:神羿射日是中国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羿”有两人,“神羿”与“后羿”并不相同,前者是帝尧时人物,后者是夏太康时期人物。《天问》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山海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即《淮南子》所谓:“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不得食。……尧乃使羿诛鑿齿于畴华之野,……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据此推断,射日神羿指的是尧时天帝帝俊命其下凡为民除害的人物。

2高唐神女[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高唐神女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女性形象。高唐神女的故事由《山海经·中次七经》所记炎帝女死为草之事演变而来。宋玉以丰美奇诡的神话为源头,在《高唐》《神女》中塑造了一位光耀千古的女神,其为寓言托兴甚明。作品既从写男女之情出发,又不越过礼教的界限,宋玉真正领会了《诗经》作者“有益风化”的精髓。两千多年来,它以浓郁浪漫的色彩、似真似幻的情节、美丽多情的形象,成为我国古代诗赋中长盛不衰的文学母题。

3诗有六义[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4风、雅、颂[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5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是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6《七月》[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七月》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诗。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七月》全诗语言朴实无华,采用铺叙的手法写成,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其主要内容是描写我国上古时代农民受到剥削压迫的情况,他们终年辛勤劳动,而绝大部分的劳动是为“公”的,最好的生产国事都被统治者占去,自己却得不到温饱,过着悲惨的生活。

7三家诗[复旦大学2010年研]

答:三家诗是《诗》学名词,是“鲁诗”“韩诗”“齐诗”的合称。三家诗在汉代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源于申公,齐诗源于辕固,韩诗源于韩婴。齐诗多荒诞,鲁诗多保守。魏时齐诗已亡佚。鲁诗至西晋亦亡,韩诗亡于南宋,现仅有《外传》。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

8“春秋三传”[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左氏春秋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9《左传》[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春秋笔法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11《孔子诗论》[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孔子诗论》是21世纪初上海博物馆公布新发现的竹简资料之一。从竹简上的记载可以看到孔子这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思想家授徒讲课的真实情景。整理者根据内容将这部分竹简资料定名为《孔子诗论》。对孔子诗学思想的新发现,主要指对孔子诗学思想中“情”的发现。虽然《论语》中“情”字仅两处,但《礼记》等书中却保留有大量孔子论“情”的话,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主“情”论者。孔子的这种重情思想,自然会影响到他对《诗》的评价与阐释。

12“声音之道与政通”[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声音之道与政通”是音乐政治化的阐释,出自公孙尼子。公孙尼子的《乐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公孙尼子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音乐要反映真实的思想感情,音乐必然表现社会的政治,为政治服务。

13《楚辞·九歌》[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九歌》[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楚辞·九歌》是《楚辞》中的代表作之一。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代为抒写他人或神的感情,风格大都凄清幽渺,细腻动人。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可以说《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二、简答题

1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对文学创作素材的影响

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