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浩‖客家民俗“分丁子肉”

客家民俗“分丁子肉”
文/王孙浩
梅州地区的客家人有赏灯的习俗,尤其是兴宁、五华、大埔等地赏灯习俗颇为盛行,其排场之大、喜庆气氛之浓,不亚于传统的节日。为什么我们梅县松源王氏寺边村,却没有这样的赏灯习俗?我们每年族中人添了新丁后,新丁怎么统计、录入族谱的呢?
据巜松源王氏族谱》记载:松源王氏从福建迁来,开基始是祖念四郎。念四郎是福建武平县王氏开宗始祖均德公的第六世裔孙,于明宣德年间(约1430年)迁梅县松源径口村。念四郎公是松源王氏一世祖,至今繁衍后裔近三十代,裔孙人口约二十万,遍布广东、广西、福建、江西、贵州、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地。璼公是松源王氏六世,每年有众多的后裔到松源寺边村的璼公祠堂祭祖。
松源寺边村王氏璼公后裔们在祠堂祭祖
据本村老辈人讲,我们寺边璼公裔孙一直以来都没有像外地人那样的赏灯习俗,如果谁家添了新丁,过几天就会向上邻下舍分发“鹞婆粄”,使邻舍们知道自己家生了男孩,再摆上一场满月酒,此时亲戚朋友全都知道了。
至于新丁录入族簿,就要等到当年除夕。每年除夕前几天,各房宗亲都要到璼公祠祭祖。这时添了丁的人家就会将新丁的名帖,贴在祠堂门口墙上向族人公布,名帖上注明户主以及新生儿的名字辈份。当族中制定专门辑录丁口的人看到后,就会把新丁的名字和辈份辑录起来,再续写道族谱中。
按照祖上规定。每年正月二十八是松源王氏挂大牌庆典活动日,由四世祖宗泰公名下各大房轮值举行接大牌活动。当年轮值的主办房,要提前一天祭扫一至六世的祖墓。当轮到我们璼公房主办的年份,最后在松岗坪璼公墓前摆桌聚餐。如果不是轮值年,璼公裔孙也要在这个时间去璼祖墓祭祀,并在墓前聚餐。聚餐的费用是来自参加祭祖宗亲凑的份子钱。
由于璼公的后人特别重视崇文重教,也不知从哪一代开始,族中定下规矩,每年祖上公太蒸偿田的田租田息等款项,总收入的九成用于教育,办好族中的学堂及资助外出读书的子弟,剩下一成回拨给族中作办公事益事业的费用。旧时我们璼公房的裔孙大部分都在寺边学校读书。
始建于260多年前的文祠是寺边学校的前身,文祠(也叫文庙)
因为族中的公务费用有限,祭祖时族中只能置办一份三牲,其中猪肉还得用作“丁子肉”。

王孙浩/提供

聚餐的那天,凡添了新丁的家庭,必须送上隔前一天做好的十个春包供聚餐用。春包的做法是先把鸡蛋调匀,摊到油锅煎一下,再在鸡蛋上面放一些用开水焯熟的苦脉菜或其他青菜,做成一个个小荷包样,到时就把这些春包用有盖的篮子装好交给厨房。厨房负责人收到后,会根据今年新丁人数,结合猪肉数量多少来分肉回礼。每年祭祀的猪肉大体上是定数的,如果当年新丁多,那分得的肉就少。
据说有一年寺边村添了32口丁,三牲中的猪肉刚好3斤,每份也就只有一两上下(旧制十六两为一斤,叙述方便用新制),这就叫“分丁子肉”。
我们不是流行有一句俗语吗“分丁子肉见人见份,不论多少”。
随着时代的进化。现在没有人向宗祠送“春包”和“分丁子肉” 的传統习俗了。如今村中有男孩出生是在过月半期间向宗祠捐钱和参加宗族活动,或到酒楼宴请亲友。

作者:王孙浩(2020年7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