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 | 袁驷:“雨课堂”要收雨成云
“雨课堂”的探索,我们叫它“重新定义混合式教学”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袁驷
我们把课堂的数据收集起来再返回到云上,全过程收集数据分析学习行为,这样大数据分析才更有意义,更可靠,也更科学,将来能够因材施教。
2014年,我们对清华大学学生做了关于MOOC的调研,大约有6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MOOC也不了解学堂在线。2015年,我们又做了一次调研,这一次变化很大,超过50%的学生已经体验过MOOC了。
学堂在线现在有274万的注册者,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清华大学每年招3000多本科生,四年累计起来一共是13000到14000的在校学生。274万相当于是清华大学校园本科生的200倍。
我们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不仅针对高校,也针对全社会,所以我们推出了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课程,这在美国是非常热门的,学堂在线上推出中国CAP课程,我们叫它MOOCAP,目前有接近十门的基础课程。在这个平台上,微积分、物理等已经上线,有几十万名全国的中学生已经开始上线学习。
依托MOOC,清华大学在校内试点混合式教学。2013年,仅有两门课程做翻转课堂试点,2014年一下子翻转课堂实施到7~8门,2016年,正有77门课程开始踏入混合式教学之旅。
我们还做了“雨课堂”的探索,我们叫它“重新定义混合式教学”,雨课堂的特点是“课前、课中、课后全程连接师生”,实现全周期的数据采集。而且它仅仅利用现有设备实现智慧教室,非常便利。
雨课堂的突出特点,一是全天候,二是个性化,三是零投入,四是大数据。
全天候就是课堂互动永不下线,任何时候都可以连接,没有时间限制。
个性化,就是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是定制的,比如说有内容不懂,马上给课堂一个反馈,教师就会知道哪个学生有哪个问题。
零投入,就是部署很快,只用PPT和微信,没有用其他的设备。
大数据,这也是这个项目立项考虑的因素。现在MOOC的课程不足以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全部记录下来,如果想把实体课堂的学习行为和翻转课堂的学习行为学习状态记录下来的话,雨课堂更容易实现。
雨课堂的意义,我们还在探索之中,目前能够看到几个意义:
第一,积云化雨。我们在网上布置了很多云,云通过雨下到地上,要滋润课堂教学。
第二,收雨成云。雨不能白下,我们把课堂的数据收集起来再返回到云上,全过程收集数据分析学习行为,这样大数据分析才更有意义,更可靠,也更科学,将来能够因材施教。
第三,人人受益。这样的混合教学无痕迹,把线上线下完全连通起来,而且量身订做,每个人的个性化都得到体现。
学堂在线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平台,有五个方面,是我们所追求的:
第一,智能化。第二,社群化,就是去中心化。第三,国际化,我们一直遵循优质的资源全球共享,我们也要做领跑者。第四,混合化,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第五,积成化,现在网络学习的特点就是碎片化——视频碎片,知识碎片,学习也是碎片化,但是碎片化能不能变成体系化,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我们说积微成著,积微小能成为显著;积零为整,积珍珠能成项链。能不能把珍珠积成项链穿起来,仅靠学习者不行,我们平台要给予指导和帮助。
积小溪成大海,最后实现积碎片得大成。只有MOOC平台才能够实现这样一个学习模式。
(本文根据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袁驷在“LINK2016在线教育论坛”上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