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后
书架上有一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是几年前单位内训师培训时,小胡子陈练老师赠送的。原来自己买过一本简单翻过,这本书一直摆在书架上,归类为已读。
所谓会说话,就是说对方想听到的话。蔡康永认为,“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这就是说话之道。”
这本书非常好读,40个小节,作者想要强调的点隐含在故事中,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说话之道。好读说明作者功力深厚,读者想要吸收内化需要大量刻意练习。针对每个小节指出的注意事项,假如每周练习集中其中一项,如果足够自律坚持,也要一年以后才能熟练掌握。
本人不是会说话的人,也不大喜欢说话,但是每天都要说话,多少也要了解一点说话的注意事项。
1.问题越具体,回答越省力,聊得越开心。
平时习惯于问开放性问题,比如你喜欢到什么样的城市旅行,有过什么难忘的经历,担心太具体的问题,没办法进入讨论,进入一问一答模式。没有考虑到回答难度,如果一个问题不好回答,别人也不愿意思考,很大可能就会说“不知道哦”,对话就死掉了。
话题抛出去,要能接回来。结合自己的经历发问,比如你自己有过错过火车的经历,可以问对方是否有类似的体验。你曾经在景区丢过手机,可以问对方“旅行时有没有丢过东西”之类的问题。除了这些负面的体验,还可以用“美食”调剂,讲讲旅行途中让人难忘的特色小吃。
如果你跟某个人很聊得来,大概率是对方有意营造的气氛,即使你感觉得到,也不会心生抵触。因为每个人都想找到知己,每个人都想被人理解,愉快的聊天就像一次心理按摩,人人都需要。
也不要被错觉迷惑,保留一份冷静。十年不见的老友,追忆往事开怀大笑,推杯换盏称兄道弟,你以为人生多一知己,谁知道他想发展你做下线。即便如此,也不要心灰意冷,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想想你当年,陪女朋友逛街,给女朋友买礼物,各种殷勤讨好,不就是为了搞到手吗?
2.尖锐的问题退后两三步,用事实陈述代替抽象评价。
对于尖锐的问题,直接了当的提出来或许不太妥贴,无视它的存在却是下下策,逃不过的时候就处理掉。借鉴非暴力沟通的原则,把评价性的表达用具体的陈述代替,例如你不要批评另一半懒惰,你可以说,我觉得咱们家垃圾袋每周清理一次是不是有点少,每次吃完饭是否可以在10分钟内收拾碗筷。这样的表达相对缓和,更像是就事论事,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评价。
书里的例子,“不要直说别人的论文有抄袭嫌疑,可以说,这篇论文跟某篇期刊登出的文章,内容重合大约五千字左右”,言外之意放在那里,看破不说破,点到为止。
3.不要想太多,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不如欣赏对方的深度。
在对话中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要对抗这样的本能。
有时过于小心翼翼,不自觉想太多,字斟句酌的聊天太累,捕捉聊天中的关键词,及时给出回应就是很好的聊天对象。
书里给出一些通用的回应,比如“为什么?”“后来呢?”“怎么会这样?”,可以说是万能回应法。每个人都需要听到一些鼓励,才会放开来继续说下去,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和尊重,放下提出有深度问题的想法,欣赏对方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