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记忆】我的家在大庙山的海军大院
从小生活在大庙山上的海军大院,当时门牌不叫吉林支路而是叫辽宁路,因为当时的吉林支路还是一条无名的马牙石路,门牌只能随现儿童公园大门而起,朋友串门很是麻烦,要解释半天朋友才能找到我的家。
三十年代的益都路
我们海军大院共有10个楼座,是建设在贮水山的北山坡的多层建筑,从我们门前顺临淄路一路下坡就来到了辽宁路,相比而言辽宁路北侧比南侧繁华,过了马路,辽宁路临淄路口东侧是青岛市第六百货商店辽宁路店,在一个孩子眼里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店诱惑力还是很强烈的,我自己单独去买东西就是去那里,记得当时是小学二三年级,去买了一双北京布鞋,黑条绒鞋面,白塑料底,价钱忘了,记得在柜台前木讷半天,才红着脸向售货员开口。
吉林路临淄路口
再往后对辽宁路百货店的记忆就是痛苦的了,直到其拆迁几乎再没踏入一步,原因就是放暑假的一天,我和同院的的孩子去玩,他拿了个棍子在店里追我,不小心把最里面卖小家电的柜台玻璃打碎了,被人不客气地扭住,押在二楼办公室,最后叫来家长赔钱了事,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扭住我的男售货员的模样和中午吃完炉包满嘴的韭菜味儿。
曾经的乐陵路市场,现在的小鲍岛民俗城
辽宁路百货店西边是辽宁路绸布店,据说,这两个店是一个支部领导,隐约记得店里光线不太好,高高的木头柜台上堆着花花绿绿的成匹的布料,最让人叫绝的就是一个老头卖布,尤其是一匹布剩下不多时,一手拿一把一米长的木尺量布,一手把布匹立起来飞快的旋转,双手配合的恰到好处,如同表演杂技一般,量完用剪刀剪一小口,双手刺啦一撕,叠好,牛皮纸一卷,从头顶拽下纸绳,布在手里翻飞几下,就包扎好了,前后不过两三分钟的时间。完了开票收钱,放入头顶的铁夹子,用力一甩,铁夹子沿着铁丝就飞向了收银台,收银收完钱外甥打灯笼,铁夹子照旧原路返回,售货员把发票和找零给顾客,所以印象中绸布店里铁夹子总是飞来飞去的啪啪声不绝于耳。
临淄路往北不远右手边就是新华浴池,小时候每周来洗一次澡,最早是拿着大人发的澡票,记得澡票是淡蓝色的比工资条宽不了多少,金额是两毛二。去洗澡要赶早,晚了一是找不到铺位,二是池子水不干净了。浴池的的服务员对我们小孩不太重视,一般都是先把衣服脱在长凳上,洗完再找个隔断铺位休息一下。很多老人洗澡几乎是在澡堂里泡一天,小时候尤其佩服敢下里面热水池子的老人,现在还记得老人额头搭一条白毛巾,头枕池边,闭目养神,悠然自得的样子。
过去洗澡不方便,不如现在家里天天可以洗,所以去澡堂洗澡必须先泡一会儿,然后再搓,必须要搓下灰来才行,所以澡堂里的男人们几乎都大汗淋漓,全身被热水烫的,毛巾搓得通红,手心脚心泡的发白。澡堂最热闹的是春节前几天,通宵达旦,全天开放,拥挤不堪。
沿着辽宁路绸布店向西走,路过一个药房,名字好象是健康药房,24小时卖药,晚上关门后留一个小窗口,很方便居民买药。旁边有个拱形门洞,里面有个报摊,报摊的卖报老人常穿中山装,不苟言笑,长相白净,各类报纸杂志的价格了如指掌,右手拇指和食指套着半截乳胶手套,要什么报纸杂志,手到擒来,反应很快。熟了以后,想买的杂志报纸就让他给留一份,记得当时每个报摊是配额,每种杂志只有几份,尤其是热门杂志,去晚了就卖完了。报摊的旁边就是胶东文具店,虽然只有十个平方左右,可是我们这一带学生最喜欢的店铺,他的货源比前边的敬成文具店还多,服务态度还好。再往前就是天祥茶庄了,实际上天祥茶庄茶叶并不多,食品可不少,这里有一个买点心的年轻售货员王常纹,靠自学努力,进入了青岛日报社当了管财贸口的大记者。
再往前是邹平路口,往里有个修车铺,当然是修自行车的了,哈哈。上初中后,家里终于答应让我骑大金鹿上学了,当时我在九中上学,德平路是必经之路,年少轻狂,德平路上坡是不下车的一路攻上去,下坡更是不知死活,一路飞驰而下,快到二体门口才刹车。有一天终于出事了,速度太快,刹不住了,大金鹿前闸杆都弯了,后闸也不吃劲,最后一头冲上二体门口的马路牙子,胳膊肘和膝盖擦破是小事,前轮飘偏了回家没法交差,就去邹平璐那家修车铺整圏,老头很歹毒,记得要了我一个月的零花钱,整整5元钱啊,回家还不敢说,唉,打掉牙生生咽了下去。
乐陵路辽宁路口,照片右侧,现为地景大道广场
童年的故事很多,我们海军大院的故事也很多,我的童年是在贮水山长大,怀念那快乐的童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