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东北大地的“红”与“黑”

辽河洋洋荡荡,南入渤海。川流不息之下,形成了广袤的冲积平原,如徐徐展开的卷轴画。画面上,三种主色凋交相辉映。

黑色,是东北特有的黑土地,以及辽河平原地下储量丰厚的煤矿与石油;白色,是横亘东南的长白山与冬季的银装素裹。绿色,是千里沃野与万顷山林。进入工业时代,原本只停留于地面的黑色,顺着刷齐的烟囱一步登天。黑云压城城欲摧,曾经的黑烟与今日的灰霾,遮蔽了天空,成为老工业区的后遗症。造就了一批“人造卫星都照不到的城市”,本溪市正是其中之一。

文/常乃青

色即是空——本溪的“红与黑”

本溪,是20世纪中国的工业重心。各路政权的苦心经营,让工业化渲染出的黑色、白色与灰色,笼罩着这座城市。代表着自然生机的绿色转而退居末席。物极而反,千篇一律的单调,经年累月的沉重,定是呼唤变化、孕育转机的土壤。一旦出现不拘一格的个体,即便只是寥寥星火,也会引得万众瞩目。这个视觉的焦点,就是本溪的红叶,这一抹枫叶红,就像拂晓的第一道黎明,既温和,又耀眼。

为了生存,人类占据适宜耕作的平原,把原始的大自然驱往廖无人烟的山地。人口密集的辽河平原中部,自然之美已荡然无存。而在原野边缘,依山傍水的本溪城,却意外成为自然遗产的庇护所。一片片令人叹为观止的红枫林,就藏在本溪城东南方广大山区的林海中。

辽河平原幅员10万平方公里,物产繁多。但如此千枫烂漫,仅此一处。本溪纬度高,秋季霜期长,降水充沛,植被相当繁茂,为红枫林创作了优渥的生长条件。金风玉露一过,霎时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天然景致的秀美,在这里苟延残喘,逃避着人类刀耕火种的“追捕”。秋风簌簌,如丧家犬的悲鸣;红叶殷殷,是大自然的泣血。

枫叶之红,与夕阳无异,其实是枫树凋零前的回光返照。江山风月,本无常主。枫叶之美,随观者心境的变化而变化,既可比粲然锦绣,又喻示萧索悲秋。本溪的母亲河——太子河,水网四通八达,寻壑经丘地滋养着枫林。

太子河得名于战国末期的燕太子丹。这位亡国君被秦兵追逐,曾逃亡至此。当他登高远望,目睹这漫山红叶,不知心绪几何。想必不是“停车坐爱枫林晚”,大约会是“谁念西风独自凉”。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踏足此处,留下不胜枚举的诗、书、画,当今的羊湖沟(早年曾名养胡沟,是土匪的藏身地),也建起了驻留艺术爱好者的画家村。本溪枫林,一年一红,既目睹了本溪的古今变迁,又寄寓了多少儿女情长与国仇家恨。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自然造物被精心维护,不再是令人惋惜的绝唱。保护性的旅游开发,使本溪的枫林胜境得以昭示天下。本溪城因枫林之美而闻名,曾获评“枫叶之都”,浓妆艳抹的红叶,刺破了曾令人掩目塞息的烟霾。人们总善于遗忘,若非文献留青,本溪的旧称——“煤铁之都”也早已成明日黄花。

本溪铁矿产量的排名,在亚洲首屈一指,因此诞生了以炼钢业为主的资源指向型产业。20世纪的本溪,一直是一座空气凝重的工业城市。大多数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成宿隔夜围着炼钢炉转。自然环境也受到钢铁生产的严重影响,太子河岸边的本溪钢厂,曾经每天傍晚都会把滚烫的熔渣排入河道,当地人戏称为“拉铁粑粑”。炽灼的钢流映衬着晚霞,姹紫嫣红,如盛大的烟火秀,哧拉拉激起的浪花与水汽久久不散。场面蔚为壮观,但终归是对环境的破坏。近年来,处理钢业废料的方法也更加科学环保。随着旅游业发展,本溪城更开放,自然生态的长远价值备受重视,这也为当地人带来了切实经济收益。

在今天的本溪城,丁价儿外冒的滚滚烟雾,冰冷的机器,黑黢撩光的钢铁,所有的“工业黑”,似乎都被枫叶那赏心悦目的“自然红”渐渐驱散、稀释,本溪那郁郁沉沉的本色,定会在将来消弭一空。

02

拉虎皮,扯大旗?——东北风范与江南意境

红叶是当代本溪的旗帜与名片,但本溪知名的,也不只有红叶。身处东北的本溪,是个表里不一的“异类”。

上了岁数的“老本溪”们,大概会知道这么个故事,并非扒瞎:1954年12月,本溪人在黑龙江牙克石打到一只成年东北虎。筋、骨、皮扒下来,卖给了本溪的溪湖大药房(因此又被称为老虎药房),虎肉以4毛钱一斤兜售(当时的猪肉价格约3至4毛)。不是肥土不栽秧,不是好汉不出乡。本溪人不仅兜得住下山猛虎,还外出征猎,打老虎,吃老虎,与生俱来的彪悍劲可见一般,这倒颇合东北好汉长风当歌的万丈豪情。但是,当揭开本溪身上的“虎皮”,洞察它的皮下组织,里面既横陈着江南的血肉,又有生长着东北的筋骨。

从各项经济指标上看,今天的本溪,只不过是大东北的一座“小城”。而过往的本溪,也曾显赫一时。20世纪50年代初期,本溪市是与北京、上海平级的中国十大直辖市之一,其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1954年,本溪被撤销了直辖市资格,又历经社会变迁,本溪“工业重镇”的光环已被时间冲淡。留下来的,只有老工业区的破败与凋敝,与东北其他重工业城市情况相似,本溪面临暂时无法突破的发展困境。

本溪位于辽河平原的边缘地带,地处长白山脉与千山山脉的汇点,面向莽原,背倚巍峨。身处山高水长的“大东北”,又委身崇山峻岭之下,本溪显得很渺小。外加毗邻大都市沈阳,省会的高速扩张,更把蜷缩在墙旮旯的本溪,向墙缝里挤了个瓷实。相比同在辽宁的大连、抚顺、鞍山、盘锦、辽阳、营口等城市,人们或许更热衷于本溪的红叶,而非本溪这座城市本身。

本溪城区比较“娇小”,和雄壮威猛的东北风情“不搭尬”。不被关注,让本溪更加内敛。到过本溪的游客,都对其市容的干净利落赞赏有加。这与东北人不拘小节的风范大相径庭。身处狂野的“大东北”,小家碧玉的本溪城显得格格不入,它更像一座鱼米之乡的小镇,而非刻板印象中忽视细节建设的东北都市。本溪的小,小到特别,小得显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本溪湖”是本溪的城市象征,1939年,本溪市曾名“本溪湖市”。“本溪湖”古名“杯犀湖”,“杯犀”指犀牛角雕琢成的酒杯,自古乃稀世珍宝,享用者非富即贵。浓缩的都是精华,犀角杯“器量”小,仅够浅尝辄止,但价格昂贵至极。凭借15平方米的玲珑身段,本溪湖被冠以“世界面积最小湖泊”的称号,小到极致就是“大”,个体特色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本溪城“小而精”,小出了名堂,小出了价值。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本溪湖的一泓清水,可谓本溪的一只眼。而本溪的另一只眼,就是本溪水洞。别看“招子”不大,“眼光”可不浅。本溪水洞的主体位于山脉深处,暴露在地表的洞口只是冰山一角,洞内才大有乾坤。初入时狭仄昏暗,深入后豁然开朗,如同走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条全长约5公里的地下暗河贯穿水洞,其中有3公里可供游览,其长度位列世界第一。只有在暗河上迤迤泛舟,才能切身感受到洞深通幽,迂曲千蹊。钟乳列驰石壁与河畔,在彩灯映射下,光怪陆离。移位换景之间,恍若神游幻境。本溪湖与本溪水洞,称得上是小中见大。两大景观都离不开水,本溪双眸含水,秋波澜澜,流露出她俊俏秀丽的一面。

小城故事多,本溪不只这一张面孔。其周边山峦深秀,城内道路起伏,河道纵横,依稀有山城重庆的模样;城区面积不大,小巧玲珑,温文尔雅,又有江南水乡的影子。本溪虽小,本溪人的气度可不小。作为东北人,本溪人不仅有着“虎死留皮,人死留名”的气魄。以钢铁、煤炭和黑土地为生的本溪人,又秉持着“黑爪子挣钱,白爪子花”苦尽甘来的勤恳。

本溪人的风土人情,实质上未跳脱出东北风俗。在吃上,大多数的本溪人,还是更热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除了血肠、锅包肉、炖菜、烤肉、冷面、冻梨、二锅头等流行民间的东北味道。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小市镇羊汤最具特色,羊汤经熬煮,呈奶白色,搭配肉、肝、血羹等菜肴同食,食之鲜美暖心,更可体味一番游牧民族的饮食风味。中国不少地方,在冬季喝羊汤以御风寒。而在本溪,或许因纬度高,又背倚山麓,气候比较凉爽。炎炎夏日,大汗淋漓干下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羊汤,竟被本溪人视作消暑排毒的良方。

不过,表面上雷厉风行的本溪人,大部分骨子里仍保有自农耕文明脱胎而来的“小农意识”。本溪地区矿产资源、水利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本溪人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眼里只有资源,不但易使人安于温饱,也会造成资源浪费。长期以来,国营工厂的“大锅饭”,也变相延续了旧时本溪人的个性基因。

幸好,本溪人还有不少可资利用的生态资源,本溪城外,既有枫林、水洞,也有原始森林、地质公园广布,红叶、青岭、绿水、白云、黑土在本溪四周相互掩映。本溪的小身板,扇动起五彩斑斓的大翅膀,这不就是一只破茧重生的蝴蝶吗?

实习编辑:李梦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