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书看起来很好吃!

福桃编辑部每天的日常除了吃吃吃,大约就是聊——你最近看了哪些美食书?

聊得多了,不知不觉间就攒下了上百本美食书。趁着双十一打折,给大家推荐24本适合拿着下饭,还能边看边涨知识的美食书吧~

《食物与厨艺》

哈罗德·马基 著

《食物与厨艺》是美国食物科学家哈罗德·马基的巨著,间接催生了“分子料理”的产生,可能是所有厨师都必备的真·厨房屠龙术。一共分为三本,分别讲述:奶·蛋·肉·鱼;蔬·果·香料·谷物;面食·酱料·甜点·饮料。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但讲述食物的起源、收成、储藏、烹调,更详细分析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你不但能学会实际的烹饪技术,更能看到食物在烹调过程中最根本的物性变化。

所谓一书在手,天下我有!

《肉食者不鄙》

汪曾祺 著

试问有几个人能拒绝汪曾祺带货的高邮咸鸭蛋呢:“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所有的美食随笔!共60余篇,20余万字。

咸鸭蛋、镇江肴蹄、狮子头、鳜鱼、栗子、手把羊肉、云南米粉、汽锅鸡……芳香扑鼻的文字中折射的不仅是汪老妙趣横生的人生态度,也折射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雅舍谈吃》

梁实秋 著

说到美食书,绝对绕不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了。

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

《中国吃》

唐鲁孙 著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

连一代大师梁实秋也不禁夸道:“似过屠门而大嚼,使得馋人垂涎欲滴。”

北京《吃主儿》

王敦煌 著

作者王敦煌是王世襄老先生的儿子,用平实的语调讲述了他生活中的三大吃货,记述了从选料采买,到如何烹调、如何下箸的许多学问。

文中还记述了作者的父亲王世襄先生对烹饪的研究和创新故事以及他家精于厨艺的老家人对饮食烹饪精到的理解,以“各家所长,兼收并用;依我所好,为我所用;量材入馔,物尽其用;绝不可墨守陈规,一味拘泥”的观念贯穿全书。

四川《中国川菜史》

蓝勇 著

本书是中国一部川菜史,更是中国一部菜系史。作者以正统史学的考究方法,用坚实的史料、全局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着眼于研究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

作者谨慎考证,落笔细腻,在系统的考证中不乏大量有趣的史料,令人读来生趣。既是中国川菜的“前世今生”,也是一份古今川菜的“完整家谱”。

江苏《人间有味》

顾村言 著

顾村言先生的文章语言纯朴,文字清新,适合广大休闲文学爱好者阅读。

全书共分4部分:鲜、清、境、人,这些文章均围绕美食展开,令人馋涎欲滴,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与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潮汕《潮汕味道》

张新民 著

作者的语言极其平易近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好像不是看书,而是跟着一个深谙潮汕味道的导游,在一道道潮汕美食中吃吃吃吃吃吃……

卤味、鱼饭、蚝烙、粿品小食、益母草汤、生腌海产品、白粥和杂咸、牛肉丸、牛肉火锅……我们不止是在吃潮汕美食,更是在领略潮汕精神~

上海《上海老味道》

沈嘉禄 著

本书分为“水汽氤氲的寒素生活”、“八仙桌上的青花大碗”、“春花秋实的平民美食”、“邑城内外的浓油赤酱”四个专辑。

书中出现的美食往往是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风味美食,它们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上海市民所处的文化环境与世俗生态。

《福桃01:拉面》

大卫·张等 著

在这期《Lucky Peach福桃·拉面特辑》里,你会看到:

怎样挑选一家好吃的拉面馆?

怎么点一碗合口味的拉面?

怎么吃拉面才最好吃?

我们为你呈现了精彩的日本各地顶级拉面巡礼,期待你带着它吃遍每一家!

《我要吃肉》

李舒 主编

爱吃肉是天性,请大声说出我要吃肉!

在这本书里,不仅有阿舒和饱妹我们,还有大家熟悉的陈晓卿、王恺、张佳玮、沈嘉禄、拳王等众多知名作家,配合十数位摄影师、插画师,耗时十个月,备制了一席“肉”的盛宴——这是爱吃肉的我们,为爱吃肉的你,奉上的一部肉的百科全书。

全世界吃肉爱好者团结起来!

《再见,小肚腩》

清单编辑部 著

吃了这么多肉,是不是要考虑一下体重问题了?

这本书把枯燥难懂的营养学理论,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结合上班族、社交控的真实日常,帮你轻松搞定做饭、外食难题!

看完本书,你能学会一种只吃,不胖的吃饭神技!

《民国太太的厨房》

李舒 著

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

《民国太太的厨房》的作者从“吃”下手,切入张爱玲、张大千、吴宓、黄侃、钱锺书、张恨水、周氏兄弟等二十余位民国时代文化大师的私生活,细数各位大咖的口味、嗜好、趣闻、雅事,并以此理出我们所熟悉的印象中难得的“陌生”。款款细述间,将这些大师再次予以生动描画、使之丰满。浓浓烟火气息中,这些文人的吃货本色一览无余——这,才是真实的他们。

《皇上吃什么》

李舒 主编

皇上和后宫佳丽一天吃几顿饭?
御膳房里的厨子们什么来头?
满汉全席是些什么人在吃?
康熙大帝爱吃热巧克力,他的重重孙子道光为何顿顿离不开炒鸡蛋?
老佛爷的下午茶有多时髦?
溥仪和婉容爱去哪家西餐厅?

关于清代皇帝的吃喝,没有比本书更全的八卦了,涨的不是姿势,是品味!

《随园食单》

袁枚 著

在《随园食单》中,袁枚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记述了流行于14—18世纪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及美酒名茶,既有美食经验与制作技艺的分享,又有饮食理论的总结,堪称厨者之宝典、资深美食家的品鉴指南。

书中提出的本味为上、调和适中、饮食卫生等理论,对今天的饮食文化以及养生思想仍有极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饮食制作和餐桌上的一些陋习的批判,足以令人警醒。

当然,阅读古籍以领会古人饮食精神为主,如果直接拿他们的食谱来做菜,恐怕味道就不尽如人意了。

《闲情偶寄》

李渔 著

《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戏剧家、文学家李渔的代表作,既收录其一生戏曲理论的精华,又集中体现了他在饮馔、居室、器玩、种植、颐养等方面的生活感悟。全书机趣新颖,言词浅明隽永,堪称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之典范。

一本古代版文青(吃货)的自我修养。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著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记述详实,文笔优美,像是一本开封府的“旅游指南”,翻开后你能畅游北宋最繁华的街市,逛一逛州桥夜市,吃遍京中名楼:仁和店、白矾楼、乳酪张家、八仙楼、白厨……更有勾栏瓦肆的杂剧、木偶戏、皮影戏等等。

《山家清供》

林洪 著

《山家清供》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是一本如何在家常的吃吃喝喝里发现美的书。”

比如作者林洪写的蜜渍梅花:“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酿酝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荐酒。较之扫雪烹茶,风味不殊也。”白梅肉用雪水浸泡,再用梅花来发酵,露天放上一晚,取出来用蜂蜜泡一泡就可以下酒。

《孤独的美食家》

久住昌之 著

光是看到这个名字,脑子里就开始闪现五郎叔吃到美食时荡漾的笑容了。

这是日本同名深夜剧《孤独的美食家》的文字版,配有大量精美插图,介绍电视剧中出现的美食与餐馆,是一本兼具文学性的美食巡礼指南书。

五郎叔的迷妹迷弟们不要错过哟~

《鱼翅与花椒》

扶霞·邓洛普 著

作者扶霞·邓洛普出身于伦敦亚非学院,在四川大学交流学习时,被美味的川菜折服,开始深入研究川菜、湘菜、扬州菜……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专享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福桃03:主厨》

大卫·张等 著

娶日本老婆,住美国房子,雇中国厨子,据说,这是“人生三大享受”。

但当个厨子却不那么光鲜,主厨的世界里没有地域之分,所有成为主厨所付出的代价,如同西天取经,流过多少血泪,只有自己知道。

在《福桃03:主厨》中,我们不聊食物,而是更想带大家看到食物背后,这群有血有肉的人。

《美食家》

陆文夫 著

这不仅是一部描写美食的书,更从美食着眼剖析了中国上世纪的思想变迁。来看原文的开头:

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

好吃还能成家!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来,没有想到的事情却常常就在身边;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身边晃荡了四十年。我藐视他,憎恨他,反对他,弄到后来我一无所长,他却因好吃成精而被封为美食家!

很多人为书中描写的苏州美食折服,其实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恰似水于巧克力》

劳拉·埃斯基韦尔 著

一本透着马尔克斯魔幻味道的美食小说。

全书分为十二章,分别对应十二个月,十二种美食。

女主蒂塔出生在厨房,跟着厨娘娜恰学会了关于食物的一切奥秘。年轻的蒂塔与佩德罗相爱,但是她的妈妈埃伦娜却说根据家族规矩,蒂塔要伺候母亲终老,那之前不能结婚。于是,佩德罗娶了她的姐姐罗绍拉,为的是留在蒂塔身边。蒂塔流着眼泪为他们制作了婚礼蛋糕,吃了的人都怀念起爱情,却呕吐起来毁掉了婚礼。从那以后,蒂塔就通过食物与佩德罗对话,在人生短暂的几十年里,上演了一段炽烈、缠绵的爱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