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乐观(3篇)
罗曼宁
人生来就有各种不同的情感。虽然人人有忧有乐,但忧乐观却并不相同。我认为人的忧乐有四境:“为外物喜,不境遇悲”,此第一境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第二境也;“乐人之乐,与民同乐”,此第三境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第四境也。我们要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这四种观点。
持第一种忧乐观的人,往往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感受自然。在学习中,当成绩下滑时,适度的伤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看到不同的景像而触景生情,使我们的情感更细腻,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
但如果固执拘泥于第一种境界,反而容易因过度地快乐或忧伤而伤害到自己,眼光也未免狭隘了些。而第二种境中的人正是那些可以豁达面对人生得失的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念天地这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表达了人在广阔宇宙空间中的有限与渺小。以一种远大的眼光看世界,个体生命本就是渺小的,人生漫漫,何必在意一时沉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坚强,一种坚定,是在逆境中的坚强,是对于信念的坚定。我们要能够向第二境中的人一样,成为在逆境之中仍不忘初心积极进取的人。只有在失意时仍能乐观的人,才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韩愈被贬潮州,在家破人亡时仍能心系百姓,正是因为他没有因自己的不遇而止步不前,才被后人世代赞颂。
第三境,“乐人之乐,与民同乐”,这是一种博爱思想,是孟子心中君民平等(甚至君贵民轻)思想的基础。是《醉翁亭记》中治理一方、造福一方的生动写照。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待人处事,应有乐人之心、助人之意,在和谐共享中,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而第四境要更高一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简单来说就是“心系天下”。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只有一切人都得到幸福时,尘世间的幸福才真正存在。”这也表达了“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古往今来千万忠臣,正是因为“心系苍生”才会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去“文死谏,武死战。”我认为所谓“天下”,不应只指“君主之天下”,而应指托尔斯泰所说的“人世间”。这种忧乐观体现出一种同情心、同理心,是超越个体生命的博爱,第一个个体生命都是渺小的、有限的、必朽的。陈子昂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决定用无限的价值,充实我们有限的生命。但整体生命是不朽的,生生不息的,所以帮助他人,就又在他人身上重获新生,你的生命价值将被不断传递。这种忧乐观可以帮助你实现自身价值。
这四种忧乐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应联系实际,在不同情意具体灵活运用,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根据不同的时与势灵活的运用四种观念。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有第一种精神的敏感,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但在失败之时也切勿将成败看得过重,一味沉溺在悲伤之中,而要有第二种精神的豁达。很多事情做的时候要认真,回头看的时候就不必那么认真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第三四种精神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就是这种心存天下的思想,使我们能够心怀善念并确立自生价值,不断升华有限自身的无限价值,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活用前两种境界而做出的努力。因此在适当的时候灵活运用这四种观念,可以使生活更加美好,使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黄俊尧
人的一生,有忧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忧乐观念。这句话是说,要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我认为,这种“先忧”、“后乐”的忧乐情怀是令人敬佩的,它是将天下大众的忧与乐铭记于心,堪当重任的至高境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
自古以来,关于忧乐观的阐述有很多,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追求这种“先忧”、“后乐”的忧乐精神呢?
有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或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感到或喜或悲,比如,看到春光明媚,就感到心旷神怡,适逢寒冬秋日,就感到萧条苍凉。万物皆无常,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抱有这样一种受环境影响而飘忽不定的忧乐观念,那么心胸未免会太狭窄了,无法在纷扰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淡定的心态与从容的态度。也有人随遇而安,不因为自己或外物环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这样的忧乐观难免会显得没有大追求。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忧与乐仅仅拘泥于个人与外界,未免会显得眼界不够开阔,志向不够远大。
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将自己的忧与乐融入天下百姓的忧与乐,这个忧与乐是建立在国家和民族之上的,是完全超越了个人与外部环境而基于天下人的忧愁、喜乐之上,以天下人的幸福快乐为己任的忧与乐,是一种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的高尚境界。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曾写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可见这种忧乐观十分难能可贵,是一种很崇高的精神境界。从古至今,这种忧乐精神也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提倡,诚如爱国诗人杜甫,尽管他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始终心系苍生,有着“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中”的心怀天下的忧愁;他在天下人幸福快乐之后才感到快乐,当他的茅屋被瑟瑟秋风刮倒,他发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叹,表达出诗人杜甫只要天下人能够幸福生活,即便是自己被冻死也心满意足地高尚情怀。再如,当代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他忧愁在先,隐姓埋名几十年,潜心研究出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完成祖国交给的重任,当他看到国家安全得以保障、人民生活得以幸福、祖国日益强大后才感到欣慰与快乐。由此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忧乐情怀是贯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去努力追求,大力弘扬。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追求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呢?首先要提升我们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忧与乐,而这种对于忧与乐的不同追求是来自于每个人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是与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密不可分的,可见价值观与忧乐精神息息相关。其次,要将我们的目光放得更长远,使我们的心胸更宽广。只有放远目光,开阔心胸,才能不沉湎于个人得失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之中,产生心怀天下的责任感而不罔顾国家、民族、集体。再其次,我们可以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为自己树立一个小的追求目标。比如,从爱护环境卫生的每一次捡拾、奉献爱心的每一项公益活动做起,点滴积累,培养我们精神上舍己为公的主动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十分高远,一蹴而就地达到和实现十分困难,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追求这种忧乐精神,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追寻,再持之以恒地发扬下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忧与乐都和各自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与人生追求息息相关。我们虽然生活于平凡,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拥有一个平淡的精神世界,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忧乐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以为民宗旨,坚持将这种忧乐精神传承下去,发扬下去。
先忧后乐
黄熙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至今仍被后人传诵。这种“先忧后乐”的情怀是令人敬佩的,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而忧,在“富强”和“繁荣”之后而乐,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
自古以来,心忧天下的有志之士不乏其人:战国的屈原,为国振兴,“虽九死而其犹未悔”;民族英雄岳飞,壮志难酬,仰天长啸:“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林则徐,将个人宠辱置之度外,看到鸦片毒害百姓,白银外流,誓死禁烟,抗击外国入侵。他们当时虽然遭人陷害,但历史是公正的,他们的精神千百年来被后人传颂,他们堪称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鲁迅先生忧虑国民精神的衰落,毅然弃医从文,用他的笔唤醒沉睡的国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推翻“三座大山”,让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经过28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数革命先辈以天下为己任,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我不禁又想到了那些守卫在祖国边疆的战士们,在我们的人民解放军身上表现出的不仅是不怕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舍小家顾大家,挺身而出,守卫祖国的安宁。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抗震救灾,都有他们英勇奋斗的身影,这不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吗?
如果缺乏这种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凡事从个人利益出发,沉陷于小我这个圈子,就会成为一个背离社会公德的人,哪怕你有很高的能力,出众的才华,只能让你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民国著名“才子”汪精卫在抗战爆发后立刻投敌叛变,成为历史的罪人。
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心忧天下,还要自省吾身,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想,不断提高自我品德和修养,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通过个人的努力收获真正的快乐。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正是有一大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奉献者,他们构成了这个社会的主旋律,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向着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