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类方(五)——仲景腹痛第一方,倍芍加糖小建中
小建中汤是一方平补阴阳,益气养血的良剂,其能温中焦,健中气,调补脾胃,治疗阴阳两虚的虚劳所致的各种疾病。
小建中汤是张仲景的名方,方由饴糖一升,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组成。
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共有五条论述了小建中汤:
①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100条)
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论》第102条)
③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13条)
④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22条)
⑤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8条)。
按: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一改而为小建中汤,成为治疗虚劳的主方。金匮虚劳篇中有八方,其中四方是从桂枝汤加减而来,充分说明桂枝汤属于阴阳双补的方子。此方倍芍药,乃侧重补阴,加饴糖,侧重安中,故称建中汤,治疗虚劳中的广泛病变。
根据以上条文,提出小建中汤所治症状,共有八症:里急、腹中痛、心悸、烦、衄、梦失精、四肢酸痛、咽干口燥。其中里急包括腹中痛,还包括胸痛、胁痛等,应为主症。
小建中汤的病机原文中也有叙述,就是阳脉涩,阴脉弦。阳脉是指寸脉,阴脉是指尺脉。涩是指脉的来去艰难,是由于气血滞涩,不能畅达以鼓动。或邪阻气血滞涩,或正虚无力鼓动。本条阳脉涩是指正虚无力。弦则为寒,为减。根据脉象,其病机为:气血虚于上,阴寒上乘。
在治疗上以胃脘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胃病、胃癌。以腹痛、便秘为特征的肠道疾病,如习惯性便秘、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冗长、巨结肠病、婴幼儿便秘。以腹痛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腹型癫痫等。另外,慢性肝炎、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结核病、低血压、冠心病、失眠、溶血性黄疸、遗精等疾病中凡阴阳两虚偏于阴虚者,皆可使用。
病案:
黄煌医案:
女,12岁,形体瘦弱。身高155cm,体重27kg。2012年4月19日初诊。先天性结肠黑斑息肉6年,期间因肠道套叠开刀6次。发病时腹痛,阵发性绞痛,睡眠差,大便每天数次伴有出血。舌淡红苔厚腻,舌尖红,嘴唇有黑斑。对于屡发的腹痛,西医已经无奈,建议中医调理。处方:桂枝15g,白芍30g,干姜5g,生甘草10g,红枣20g,枳壳15g。7剂。每天1剂,水煎服。2012年4月26日二诊:大便每天1次,酱色臭秽,苔白厚好转,腹痛减轻,睡眠好转。黄师处方:桂枝15g,白芍30g,生甘草10g,干姜5g,红枣20g,生麦芽20g。服药后,没有再发腹痛。
蔡渔琴医案:黄某,女,30岁,1979年10月5日初诊。便秘9年,始则3-4日一行,无明显痛苦。婚后生育三胎,便秘加重,常6-8日不行,腹部时觉隐隐胀痛,如物梗塞,饮食减少。历经中西医治疗,屡用通导,或可见效一时。形瘦神疲,气短乏力,因大便秘结而诱发痔疮,常流鲜血,曾在某医院校查,除见脱出之外痔,余无异常。就诊时,已4日未便。嘱取小建中汤7剂。
服药后便觉肠鸣,腹部如有气体窜行,即大便1次,为羊屎样,后则解出黄色软便。服完7剂,又解大便1次,先硬后塘,硬亦无羊屎样。第2疗程,每天基本可大便1次。为巩固疗效,将原方加大10倍,浓缩成膏剂,坚持续用2月,每日大便通畅,体力逐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