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与过度解读: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如果你曾走进皖南古村落,不难在产品外包装上或旅游宣传横幅上见到这句诗。这句诗被认为是诗人对徽州风物的赞美之情。很多人将其理解为一生痴迷的地方,就在如梦境般的徽州,或以为一辈子想去的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想到就在徽州。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州之美在于建筑,徽州建筑自成一派,除了青砖黛瓦的木结构屋,还有那散落各地的千千万的祠堂和牌坊。但是否真的是诗人一生痴迷的地方呢?
诗词的解读就跟法律的解释一样,都需要从字、词和句的理解上着手,才能把握全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所谓知微言而晓大义。如果连最基本的字词都不理解,不免对诗词产生误读或过度解读。
故而我们先从这短短十个字的意思入手,来了解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情感。首先是后半句“无梦到徽州”,“无梦”二字的理解是关键。无就是没有,无梦就是没有梦到,无梦到徽州就是做梦都没去过徽州,诗人明明没有梦到徽州不能说有梦到,否则就是无中生有了。我们也可以从“无梦”相关诗句中得到印证,白居易《无梦》一诗云,“渐销名利想,无梦到长安”,句中的“长安”与徽州一样,都是地名,句式也一样,“无梦”二字的意思也是一致的,这句诗的意思是明确的,直译就是争名逐利的想法渐渐销退,做梦也没有再去到长安。所以,“无梦到……”的句式不是诗人梦里向往的地方,而恰恰是梦里也没去过的地方。
前半句“一生痴绝处”理解的关键则在于“痴绝”二字,痴绝处到底是不是痴迷的地方呢?苏轼《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二首其一》诗云,才疏正类孔文举,痴绝还同顾长康。辛弃疾《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词曰,我怜君,痴绝似,顾长康。痴绝与顾长康有关。顾长康,顾恺之也,东晋著名画家。《晋书·顾恺之传》写道:“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后世以“痴绝”为藏拙或不合流俗之典。因此,“一生痴绝处”是用了顾恺之的典故,意为诗人一生不合流俗的地方。
那么,徽州有什么流俗,让诗人做梦都不想去呢?这就要从全诗着眼了。这两句诗来自于汤显祖的《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未果》,全诗为: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前两句诗中“黄白”就是黄山、白岳,白岳者,今齐云山也,诗人在这里是以黄山、齐云山指代徽州,友人也并非真的劝说诗人去游历黄山和齐云山。一则金银本为黄白二色,“黄白”二字的指代可以突出徽州的富庶。二则,沈际飞在所刻《玉茗堂诗集》中有一评语,“序亦是妙人。闻说金休宁谒选者百计营之,而抽丰者往往于此取道。临川诗,一帖清凉剂也。”“抽丰”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人索取财物,所谓黄白游实为到徽州抽丰。但汤显祖是何等气节,他再怎么穷困潦倒,也不会去徽州抽丰,这也正是他的痴绝之处。
由此看来,全诗的意思就是:想要见识遍地金银的气息,多数人会到徽州走一走;但我这一生不合流俗的地方,就是做梦也没去过徽州。汤显祖显然不是在赞美徽州,徽州就算富可敌国,众人趋之若鹜,友人见他食用匮乏、断绝劝他去抽丰,他是断然不会去的。今人误读汤显祖的本意,导致误用,进而以讹传讹,简直贻笑大方。
还有一说认为,吴序劝说汤显祖去徽州是因为许国在歙县,让汤去求见许国谋求复出,这显然是过度解读了,而且与史实不符。许国,明徽州府歙县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现徽州古城内留有八脚牌楼一座。但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汤显祖诗文集》(次序均已按年重编),汤显祖此诗写于1598年后,而许国早在1596年就过世了,此其一。其二,汤显祖是在1598年回京述职后就拂袖回家了,也就是主动辞官的,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并非被罢免官职,他本就看淡了官场和仕途,没有理由还需要寻求复出的机会。
过犹不及,过度解读与误读无异。诗词曲赋蕴含着中华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摆正姿态,不能望文生义或一知半解,更不能以在商言商为由以讹传讹了。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