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的中医药疗法
俗语说:“十人九痔”,可见痔疮的患病率之高。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有关痔的成因,旱在《内经》中就有论述,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外科正宗》中又指出:“不论男女老幼皆然,有生于肛门之内,有突出于肛门之旁。”明确的区分了有内痔、外痔的不同,而后历代医家对痔的辨证治疗不断充实发展,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痔主要见于成年人,由于痔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在肛门齿状线以上,黏膜下的痔上静脉丛发生扩大和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称为内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称为母痔区,其余部位发生的痔均称为子痔。一般认为,内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静脉壁薄弱失去了正常的弹性,若饮食不节,嗜吃辛辣,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加之生气上火、久坐、负重、远行等原因,致血行不畅、血液郁积,热与血相搏,气血纵横,经脉交错,经脉凝聚不散而为痔。
痔一般可分为三期,二、三期患者痔核较大,常会引发合并症,痔核若脱出嵌顿时,可致肿痛加剧,痔核糜烂、坏死,长期便血可引起贫血。
痔疮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血、肿胀、痒痛、脱出、便秘等,在临床上一般应辨证针对风、燥、湿、热等病因,采取祛风止血、养血润燥、健脾利湿、凉血清热等法则治疗。一般而言,大多数一、二期内痔,或伴有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或内痔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宜手术者,均可采用内治法治疗。对痔疮的中医药治疗,要根据痔疮患者的局部症状和整体情况辨证施治。
便血症状为主者实症宜清热、凉血、祛风,方用凉血地黄汤加减;湿热下注者宜清利湿热,用脏连丸加减;年老体弱虚证则宜用益气补血、养心健脾法,方用归脾汤等加减。笔者常采用槐榆止血合剂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槐花10克,地榆15克,仙鹤草30克,旱莲草30克,炒大黄6克,侧柏叶15克,炒枳壳10克,赤芍10克,黄芩10克,生甘草6克。此外、藕节炭、丹皮、天花粉、当归尾、火麻仁、黄连、炒栀子等常随症加减。
脱出症状为主者宜采用益气养血升提法治疗,笔者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加炒枳壳10克,五倍子10克,诃子10克,血虚症状严重者可加白芍、生地黄。
疼痛症状为主者肿胀痒痛严重者,宜清热祛风、利湿活血、消肿止痛,一般多选用止痛如神汤加减:炒黄柏10克,苍术10克,秦艽10克,当归12克,桃仁6克,防风10克,皂角炭(存性)6克,泽泻10克,炒槟榔6克,炒大黄6克。笔者亦常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此外,藕节炭、丹皮、槐花、炒枳壳等多随证加减。
临床若合并感染、炎症明显者,上述各方可与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合方,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野菊花、黄连、黄芩、炒栀子以及红藤等药治疗;若伴有便秘,实证宜通腑泄热,方用大承气汤、凉膈散加减,虚证宜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或五仁丸加减;若合并肛门瘙痒严重者,则宜加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百部等治疗。
内痔还可配合外治法治疗。
熏洗法以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用小毛巾蘸药汁趁热敷患处,冷则更换,有消肿、止痛、止痒、收敛等功效。多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痒重者可加花椒、蛇床子。
外敷法以药物敷于患处,如五倍子散、消痔散等,具有清火、消炎、止痛、收敛、止血等作用。
此外,还可采用市售马应龙痔疮膏或用栓剂塞入肛门治疗,有消炎、止血、镇痛等功效。
外痔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下,是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反复发炎而成,其表面被皮肤覆盖,不易出血,形状大小不规则。本病多因湿热下注或肛门裂伤毒邪外侵等,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或因热邪迫血下行,瘀结不散而成。外痔主要症状表现为坠胀、异物感和疼痛等。
若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与外痔部分形成一体者则为混合痔。外痔与混合痔的治疗其选方用药与内痔大同小异,但要特别重视活血散瘀药(归尾、丹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的应用。
验方“山甲消痔饮”
山甲消痔饮是笔者应用50年的验方,有消肿、止痛、止血等良好功效,不管是对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所致的肿胀、疼痛、出血都有极佳的功效。处方:山甲珠10克,生大黄6-10克,浙贝母10克,僵蚕10克,石决明30克,当归12克,侧柏叶10克,白芷10克,炒枳壳10克。若出血量多,可酌加地榆炭10克,炒槐花10克,三七粉6克(冲服);热重加黄芩。此外,金银花、连翘、丹皮、赤芍等常随症加减。
总之.痔疮症状表现单一者.可对症选用其中一方,同时具有多种症状者可选择其中一方为主方并参考其他方药加减治疗,一般3-6剂大多可获良效。不论应用内服哪一方,均可应用药渣多加些水煎汤外洗肛门处。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在生活上亦应注意节制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少饮酒(最好不饮酒)。平时每晚宜用温热水坐浴5-10分钟,同时肛门配合做一收一缩运动,并用手揉按肛门处,可明显增强治疗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