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出征高丽无功而返,说了什么话让诸遂良颜面扫地?
李世民一生中打了无数次仗,胜利的次数多,失败的机会少,所以他很自负,觉得自己能征惯战。但是他也有失手的时候,他三次打高句丽,都没有成功达成目标,无独有偶,杨广也是三次打高句丽,也没有成功。李世民三次打高句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都没有实现消灭高句丽的目标,可以说是无功而返,尤其是第一次贞观十九年,也就是公元645年,李世民亲自出征,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劳民伤财,却最后无功而返。李世民很失望,这时候他想起了魏征,说了一句话:“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此行也。”这句话却让诸遂良颜面扫地,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图模式李世民第一次亲征高句丽,没有达成目标,却耗费大量财物,所以他觉得这是一次失败的出征,他很后悔做出亲征的决定,如果魏征在世的话,肯定会劝谏他,不让他出征。而事实上,当时阻止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人很多,李世勣、张亮、尉迟敬德等都不赞成唐太宗亲征,他们都自告奋勇,提出让自己代替皇帝亲征,去打高句丽。诸遂良,被人称赞为忠直谏臣,对于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一事也一再进谏,然而,李世民亲征回来后,却没有提到诸遂良,而是感叹已经去世的魏征,这说明什么呢?活着的诸遂良不如死去的魏征,这难道不是打脸诸遂良么?
大图模式那诸遂良的进谏与魏征有什么不同吗?最大的不同,就是诸遂良的进谏其实是对李世的捧杀,而魏征从来不捧杀李世民。如诸遂良在进谏阻止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的时候说:“陛下兵机神算,人莫能知。昔隋末乱离,手平寇乱。及北狄侵边,西蕃失礼,陛下欲命将击之,群臣莫不苦谏,陛下独断进讨,卒并诛夷。海内之人,徼外之国,畏威慑伏,为此举也。”在还没有进谏前肉麻话先说上一大堆,把李世民吹捧得云里雾里。然后才接着说:“今陛下将兴师辽东,臣意荧惑。何者?陛下神武,不比前代人君。兵既渡辽,指期克捷,万一差跌,无以威示远方,若再发忿兵,则安危难测。”意思是说,他不赞成李世民亲征,而不反对战争,主张派其它大将去上前线,劝李世民不要轻易出战,毕竟以前战绩那么好,应该保持下去,以百战百胜而终,不要再随意出战了,万一阴沟里翻船,那就不妙了。
大图模式那么高句丽究竟该不该打呢?诸遂良是这样说的:“高丽王为陛下之所立,莫离支辄杀其主,陛下讨逆收地,斯实乘机。”这句话其实正是李世民出征高句丽的借口!这说明褚遂良并不反对这场战争,而是鼓励打仗,甚至暗示关东的老百姓也盼着打仗呢?他在进谏时说了一句:“关东赖陛下德泽,久无征战,”而事实上这些肉麻话完全是胡说八道,后来李世民亲征,运粮的运夫都逃走了,害得押运粮草的官员崔仁师丢了官。
大图模式对于出征的战事,他也是信口开河:“但命二、三勇将,发兵四、五万,飞石轻梯,取如回掌。”在他的想法里,打高句丽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啊,简直是易如反掌,他说得那么轻巧!而事实结果如何呢?李世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是无功而返。可见诸遂良说话前后矛盾,先说打高句丽,李世民亲征,怕万一失手,后来又说派二、三名勇将,易如反掌。
大图模式所以当李世民亲征高丽无功而返时,只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此行也。”却从不有提过褚遂良,说明李世民也对诸遂良的所谓进谏根本不放在心里。因为诸遂良压根不反对这次了征。他的这些所谓的谏言,不过是拍高级马屁,作出一付关心皇帝的样子,许多话虽然肉麻,却让人听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