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帽的地位|『青山翠谷的呼唤』纪实连载之四
本文作者 贺永强
青山翠谷的呼唤
记我的三叔贺兼耀
贺永强
4
学生帽的地位
三叔在神山读了几年蒙关后,转到了周家读书。
三七年抗日战争打响后,新式学堂教育也逐步进入了我们这处在大山深处的偏僻山村。虽然三叔读的还不是新式学堂,依然还是读私塾,但私塾里也不再单单学习《论语》《庄子》《中庸》等经典教学科目。国民政府从学校的教材使用入手,宣传抗日救国事迹、动员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文化课文与日俱增,用文化知识鼓舞人民抗日救国的士气。学校里的教书先生这时的要求有了变化,不管经典教学科目,还是抗日宣传课文,一律要求学子们一一背诵,每年六月六学校还要举行一次背书比赛活动。三叔虽然当时为背书吃了不少苦,但也为三叔以后扎实的文字功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叔在水口南岳殿读书时,学校里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配合当前的抗日形势,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学校还编排了抗日宣传的样板戏。演戏的学生要求必须穿学生装,戴学生礼帽,学生装与学生帽置办的钱由学生承担。当时,一套学生装要三块五角钱,一个帽子要五角钱。三叔抚父良佳忠厚老实,做事勤劳,但因其能力有限,找钱的门路少,家道艰难。他上山烧木炭既辛苦又赚不了几个钱,家里维持生计都很艰难,于是他闲时又去帮别人造纸,但这种苦力活收入有限,仍然难以供三叔读书。三叔平时虽然比别人在校学习的时间少,成绩却比别人好。三叔思维敏锐,无论学什么课程,先生一点即通,特招先生欢心。先生很想让三叔去演抗日样板戏,三叔自己也很想去,但凭三叔的家庭条件,要置办学生装,连想都不敢想,只好作罢。
那时,三叔有一双冬天的鞋子,三叔就把这双鞋子当宝贝一样看待。平时,三叔只能在家里和学校穿这双鞋子。早晨去上学时候,三叔把鞋子放在腋下夹着,光着脚板走着去上学,到了学校才把鞋子穿上,回家时也是如此。学校的校长跟三叔的父亲讲:“良佳呀,你家就是冇有田卖,要是有田卖,卖了田送你这崽伢子读书也值得。”
当时学校有一个规矩,放学时只有戴了学生帽的学生才有资格排队从学校前门走出来,其他没有戴学生帽的学生,只能从后门零散地悄悄走出来,一个个像犯了错误似的,仿佛他们这些人就不属于这个学校的学生。为了买一顶学生帽,放学时能从学校的前门堂堂正正地走出来,三叔硬着头皮向父亲讲了好几次,家里没有钱,父亲也实在是想不出办法。父亲想到儿子放学时不能从前门出来,受尽了委屈,他也心疼儿子,不得已让三叔到茅坪楼下冲生母那里去借钱,答应等家里有了钱就还。三叔跑到楼下冲母亲手里借到了五角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学校。当他走进学校时,刚好碰到高年级一群学生在他们教室里玩,一个叫贺兼圭同学向大家介绍说三叔的成绩非常好,一群学生立即围在三叔周围,翻看他的笔记、作业。那群学生看了一阵就走开了,三叔掏一下口袋时发现刚刚从生母手里借来的五角钱不见了,急得哭了起来。贺兼圭在教室外听到三叔的哭声,回来问三叔是怎么回事,当他了解情况后,贺兼圭便找到刚才来过的那群学生,对他们说:“贺兼耀这五角钱好不容易从他生母手中借的,谁拿了就退给我,我去转交给他。”经过他一阵连哄带吓,软硬兼施,最后拿了三叔钱的同学才把那五角钱退了回来。买了学生帽放学时就能排着队从学校的前门走出来了,三叔心里格外高兴。
当时学生学习书写工具普遍用的是毛笔,钢笔和圆珠笔还比较稀罕之物,如果有同学在胸口衣袋上挂上一支钢笔或者圆珠笔,别人就会另眼相看。那时,三叔做梦都想有支带挂钩的圆珠笔,他跟父母一讲,母亲倒是爽快地给他买了一支,然而笔盖上面没有带挂钩,是一只木棍棍笔。三叔拿到笔后,虽然心里比较失落,但他不再过分地去纠缠父母了。
讲述百姓真实故事,记录百姓平凡人生。
本栏目欢迎来稿。
贺永强,水口乡茅坪村人,毕业于邵阳市第七中学,爱好体育,书法,音乐,偶尔也写写诗歌和散文。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