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郑结霞:从“爱好”到“专业”
从“爱好”到“专业”
中山市石岐区太平小学/郑结霞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有了“记录”的行动。最初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写下日常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写下工作中的感悟与无奈。这样的记录行为是随心所欲的,想起来就写,忙起来也就算了,这种无计划性的记录状态持续了十多年。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所记录的范围广了、文字的篇幅也大了起来。偶尔回看,发现自身以往对生活的那种碌碌无为的无奈之感消失了,换来的是内心的丝丝充实。
带着迫切要学,想逼自己写的目的,2020年6月,我终于荣幸地成为中山市教师写作组的成员。从此以后,我以往的“随心所欲”变成了“任务式还贷”,我们开玩笑地把每月的25日命名为“还贷日”。一年来,在郭老师榜样作用的引领下,在同伴的影响和鼓励下,我每月均在“还贷日”前完成3或4篇的教育随笔,并且在郭老师授予我的“特权”下,我暗地里按照自己的规划主题进行撰写,直到今天,已基本完成了个人专著的初稿。在每月“还贷”的过程中,最让我难以应付的是每逢随笔数为3整除的任务,因为按照团队的要求,必需要写阅读随笔,而且是指定教育理论书录的读后感。读,要花大量的时间;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录感悟,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更是个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和阐述相关的工作实践感悟。这项每月“还贷”的任务绝不可能靠教育情怀,只有加速提升阅读、思考和实践等能力,才有可能游刃自如地面对。
2021年7月下旬,写作组临时召开网络分享会,张娜伙伴分享了小组内阅读打卡的具体操作方式。由于各种原因,我在8月14日才开始加入到阅读打卡活动,不怕说出来伙伴们会笑话,之前,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阅读了《课程与课程论》的82页,可加入了打卡活动后,我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四百多页的阅读。自从加入到阅读打卡活动后,我已经不再有借口停止阅读,每天的定期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更成为了我生活中必需要做的事,在阅读打卡的日子里,我才意识到写作组的专业性,从起初自身对写作的爱好转变到专业上,并且乐在其中地踏上了这条专业阅读和写作的大道。特此记录我这一个月开展阅读打卡的感悟,如下:
悟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课程与教学论》上对课程及教学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由此可见,课程是教学的目标及方向,而教学则是教师为了实现课程的目标而带领学生所开展学习的具体过程。
教育是一个塑造的过程。课程,是事前预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师者,就必需深刻解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每一个内容对学生学习知识和育人要义指引的具体要求,领会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等,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具、制作课件、营造课堂气氛、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寻找需要拓展的相关知识。当师者有了充裕的课前思考及精心的备课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必然是值得期待和有实效的,这就是作为师者所要追求的实现课程与教学间水乳交融、相互作用、动态统一的教育成效了。
悟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课程开发是决定课程的过程及其所依据相关理论的取向。20世界以来,课程开发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行为模式的过程”。那么,作为学校,以什么目标为模式开发校本课程,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善用学生生活所处地的教育资源,能让学生因为熟悉而容易引起共鸣,从而激发了解、深入探究的兴趣,为此有效利用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建筑等资源,经过系列整理、开发成校本课程,能够成为学生成长的独特教育课程资源。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评价教育成效,通过这四个环节的研究,定能建构起具有校本课程特色的开发模式。
从教学评价促反思
在阅读整本《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和关注的是关于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因为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已初步具有对课程的开发、推广等方面的经验,而且也初步收获到成效。但在课程评价方面是我相对比较迷茫的部分。评价就是有意识活动的一个表征。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人活动日趋完善,是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评价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更是要关注教育的结果与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利于优化校本课程的设置和改进教学的方法。
目前,我校已开发出一套五星级“脚丫”激励措施,除了激励物品的创设外,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引导作用?在阅读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中我领悟到,设计地方文化课程的问卷设计的必要性,因为从问卷情况中,可以反映出学生参与地方文化课程的积极性和活动前后对家乡情感的变化情况,我认为,这是课题研究成效展示的方式之一,但至今,我所做过的相关问卷,感觉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样,那问卷的效果会理想吗?如果效果不理想,那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替代?学生开展“走石岐”过程的作文?学生活动中的美术、摄影作品?这些当然也是评价的范畴之中,但与学生的写作及特长能力相关,又该如何处理这对矛盾的关系?带着浓浓的好奇心,期待在后续的阅读中找到答案。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而我认为,多读一本与课程相关的理论书籍,感觉课题研究的思路就像又打开了一扇窗般的明亮、透彻。下一个目标,准确开启阅读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相信在打卡阅读活动的驱动下,我只需要半个月就能完成这本书的中文部分阅读。
从“爱好”到“专业”,在我明确了这个关系的转变后,阅读不仅成为了我生活中常态化的习惯,让我生活更自律,更不自觉地指引着我开展工作。面对日常管理出现的问题,我会不自觉地从大脑里调用相关的教育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坚定地选择科学的、有理论依据的方法。从“爱好”到“专业”,不仅是我加入写作组的第一个成长感悟,更是我开展课程研究的最实在的行动。感谢,我的同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