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与策略
内容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数字技术、数字服务和数字治理为主要载体的数字经济成为我国防疫抗疫和维持社会生产生活的关键支撑。数字经济在非常时期展示了广泛的应用空间和较强的增长潜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随着疫情发展态势的日趋稳定,在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将为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贺建风教授认为,我们应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从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完善数字化新基建、壮大数字经济新产业、加快产业数字化新转型、打造数字社会新环境等方面来谋划数字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吸收防疫抗疫过程中数字治理的经验教训,全面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治理水平,形成多平台、多领域协同治理的新局面。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1)数字新基建进程加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数字消费惯性初步形成,拓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新空间;
(3)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引领传统产业发展新趋势;
(4) 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势头迅猛,构建数字世界新格局;
(5)数字化治理水平进一步升级,打造城市治理新模式。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策略
(1)抢抓数字消费惯性延续期,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2)充分衔接现有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拓展数字经济新产业;
(3)把握数字技术持续迭代创新机遇,推进数字核心技术新突破;
(4)紧抓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窗口期,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
(5)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战略,完善数字社会新基建。
后疫情时代提升数字治理水平的路径
(1)要全力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
(2)要加快建设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数据共享平台;
(3)要加快建立多元共治的协同治理格局;
(4)要加强平台经济治理,不断优化平台企业发展的市场生态环境;
(5)要推动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加强对基层组织的管理放权和技术赋能,使其具备数字治理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6)要确保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得到充分保护。
随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不断深化,数字经济作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经济模式,将扮演驱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角色。现阶段,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态势良好,新一轮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持续推进,数字生态圈不断优化。虽然数字经济发展竞争空前剧烈,但是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得到长足拓展,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字经济将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新基建进程加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加快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助力经济快速恢复增长。疫情后的经济恢复和企业的复工复产,对数字技术的需求大幅度提升,将高度依赖数字平台的新基建。另一方面,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空间广阔。新一代信息数字技术将与传统基础设施不断融合,形成高效、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助力经济社会向数字化新时代变迁。
数字消费惯性初步形成,拓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新空间。
首先,在线消费习惯进一步养成,催生了广阔的线上市场需求;其次,社会生活数字化水平提升,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链;再次,数字消费蓬勃兴起,促进就业提质扩面;最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以数字创意产业为突破口的数字消费新模式,可加速推进中国文化和中国经济的双重价值融合,并能有效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引领传统产业发展新趋势。
一方面,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发展迅猛,推动传统制造业迈向体系重构、动力变革与范式迁移的新阶段。当前我国智能制造稳步发展,万物互联、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智能主导等新模式成为发展主流,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数字工厂和智能工艺装备成为智能制造发展新方向,具备数字特征的智能工厂不断涌现,带动传统产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工业互联网进入加速发展期,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类中小企业也逐渐吸收创新资源,现代工业体系转型加速,推动多维度重构制造业体系,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冲击将倒逼传统制造业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短期内,疫情对我国制造业生产和销售带来巨大冲击,长期来看,将倒逼传统制造业在危机中主动转型求变,生产制造业、种养殖业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势头迅猛,构建数字世界新格局。
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运行模式正在形成,工业化社会逐渐向数字化社会转型。
另一方面,数字空间不断成熟完善,驱动技术创新拓展新格局。数字空间源源不断迸发新动能,“数据+算法”的数字世界正加快构建,驱动着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算法、网络、感知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与能源、材料等传统产业碰撞融合,群体性技术将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为传统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和平台,进一步打破了企业创新的制约,推动创新从无到有、从封闭到开放,通过合作层次的升级,创业门槛和创新成本必然大幅减少,能够催生海量市场主体在线协同研发新模式的出现。
数字化治理水平进一步升级,打造城市治理新模式。
一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二是数字技术激活数字政务服务新突破;三是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进一步深入;四是国家应急管理数字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后疫情时代,我国数字经济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及时把握新机遇并将其转化为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还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来推动数字技术提升,进一步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拓宽壮大数字经济新产业,积极完善数字新基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
抢抓数字消费惯性延续期,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后疫情时代,必须抢抓疫情期间数字消费惯性的延续期,大力培育生产、生活、消费领域数字经济新热点。
充分衔接现有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拓展数字经济新产业。
伴随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字世界新格局正在构建,我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攀升,后疫情时代的数字产业发展必须与现有数字经济发展充分衔接,加速5G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系统性创新与融合渗透。一是要夯实数字产业发展基础;二是要培育壮大新型数字产业;三是要拓展数字产业发展新空间。
把握数字技术持续迭代创新机遇,推进数字核心技术新突破。
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发展正处于迭代更新时期,完善数字技术供给体系和培养数字创新人才迫在眉睫,亟需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攻关。一是要提高数字技术供给体系的高效运作;二是要鼓励多主体、多平台共同参与数字技术研发;三是要加快培育一批数字创新人才。
紧抓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窗口期,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点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强化企业数字化技术水平,及时优化更新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加快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发展,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着力打通中小企业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全数据链,实现企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合理部署模块化设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深挖企业数据,使其价值最大化。要加快对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并由此催生网络化协同生产、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
二是要以平台优势为着力点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和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运营模式升级和产业品牌力量,针对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进行差异化的辩证施策,推动各类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首要任务是打造自主可控和资源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加快平台赋能重点行业,同时要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为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推动各类企业公平竞争、资源共享,形成各具优势、梯次发展的数字化产业新格局。
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战略,完善数字社会新基建。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在多地区布局工业互联网、5G网络、城乡物联网和数据交换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同时,不断提高通信的连接速度、计算和存储服务能力,为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另一方面,要加快现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城市路网、电网和管网的数字化升级,不断促进智能物流、生鲜冷链和数字交通系统的融合,积极稳妥推进城市无人驾驶试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构筑数字社会新基石。
数字经济为疫情期间防疫抗疫工作和稳定经济社会提供强力保障的同时,也在疫情大考中暴露出当前数字经济治理的一些短板。后疫情时代,借助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要充分吸收疫情中数字治理的经验教训,全面提升我国数字化治理能力,形成多平台、多领域协同治理的新局面。
要全力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
政府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提高行政效能的现实需要,更是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巨大推动,必须坚持以创新政务服务和治理服务模式为核心,加快构建政务服务新模式、打造数字治理的新平台,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高政府部门的数字化治理能力。
首先,要加快构建能够实现全域覆盖和协同管理的政务大数据统一服务中心,打造政务数据在各部门之间系统高效的传输与共享平台,保证信息资源传输效率更高、覆盖面更广,致力于形成资源共享型政务数字服务体系。
其次,要建立协同治理和应急管理大平台,完善上下联动、纵横协管的数字管理系统,深化全域合作治理体系,实时更新信息、业务等数据流,提高各部门的共享共治能力,构建和完善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保证智慧城管等基础设施系统的正常高效运作。
最后,要实现移动政务服务体系的一体化,推动多部门建设掌上办理业务平台,联合打造App管理系统,集中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推动公安、质检、工商、交警等多个单位联合移动执法办公信息的汇聚整合,促进各部门、各领域协同完成信用监管、行政执法、行政审批等政务服务流程的移动端办理,将政务服务打造成为智能化水平和实时共享效率不断提升的在线化治理模式,不断拓宽政务服务的网络覆盖面。
要加快建设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数据共享平台。
大数据为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但是分散、割裂和碎片化的大数据基本特征却成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的制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不仅包括政府内部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资源信息共享,也包括不同行业、企业间的数据交换。
首先,要推动不同地域、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资源的汇聚整合,同时融合医疗、科研、交通、物流等多领域的社会数据资源,提高对社会关键数据资源的采集能力和效率,加快构建社会公共数据资源的集中共享和综合智能分析平台。
其次,建立政府与企业数据的高效共享对接模式,明确对接企业数据的政府部门,避免多层级政府部门重复对接数据造成的企业对接任务重复低效。
再次,及时出台相关数据规范文件,明确数据共享标准和技术规范,逐步有序统一社会各领域和政府各部门数据标准,做好数据融合共享的前期工作。
最后,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以提高数据共享的程序性和规范性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指出数据的共享范围、使用方式、权利归属、数据标准等具体要求,在保障数据合理正常开放的前提下,提升共享数据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完整性和通用性。
要加快建立多元共治的协同治理格局。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数字化的推进,社会治理参与主体也逐步由一元治理转向多元共治。为打造社会多主体协同共治的新格局,政府必须发挥好引导、统筹和协调的主导作用,与企业、第三方组织等各社会主体各取所长,形成统一决策、分工负责、运行有序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和治理网络。
一要提高顶层设计能力,同时提高统筹层级,发挥好统筹机构的决策作用,在市级、省级进行数字治理的统筹规划和建设;
二要加快构建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沟通衔接平台,理顺沟通渠道,提高沟通效率,完善相关制度设计,明确社会各主体的权责边界;
三要提高不同领域协同应对的能力,加强跨领域、跨学科专家队伍的建设,吸纳多领域专家参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提高预判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相关决策的时效性;
四要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中平台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其及时迅捷的反应机制和资源优势,推进政府购买其相关服务并达成合作。
要加强平台经济治理。
坚持包容审慎的理念,积极研究与应对数据、平台责任、平台垄断等治理难题,不断优化平台企业发展的市场生态环境。
第一,要强化数据治理相关规则的研究。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要素,突破了原有的治理框架,平台之间数据争议的频发,与数据治理规则不够完善密切相关。当前阶段,我国应不断完善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尤其在数据权属的确定、数据流通规则的建立、数据保护与开发的权衡等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
第二,要合理划分平台企业的责任边界。随着平台企业经济社会角色的转变,要把必要的主动审查义务限定为非全面审查义务,合理划分企业的责任边界,坚持以“制度性、机制性”为核心,推进平台治理的合理、高效实施。
第三,要在加强平台经济治理的同时,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理念。互联网经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后疫情时代要不断加强互联网平台的治理,但要始终坚持包容审慎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合理解决现存争议性问题,为平台经济的成长留足发展空间。
要推动数字赋能基层治理。
数字治理在服务上级决策者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基层组织的管理放权和技术赋能,使其具备数字治理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一方面,要整合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政府作为参与治理的主导力量,要积极引导各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为参与主体提供支持与便利,带头搭建数字协同治理平台。此外,要充分发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特殊领域的数字技术优势和服务能力,建立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有效机制,增强基层治理的效能。对于各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不同领域及主要责任,则需要政府对各主体的优势资源、服务领域进行汇聚整合和统筹安排,形成治理合力。
另一方面,要疏通多向互动交流渠道。通过构建数字互动平台,将基层组织与政府派驻机构相联系,进一步加快各部门间的沟通频率,疏通上下级的信息传递渠道,提高基层数字化治理问题的处理效率。同时,以互联网为基础搭建多向互动平台,在各部门信息互通的基础上,发挥数字服务利民便民的作用,及时向人民群众公开政务信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信息沟通方面的作用,将在线政务取代物理联结成为政务工作的常态化工具,不断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快捷性,同时缓解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冲突。
要确保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得到充分保护。
数字治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释放了无 限潜力,但同时也要重视数据信息的机密性和隐私性。此次疫情防控中,通过已有大数据信息可实现对企业、个人的精准识别和实时追踪。这既反映了数字治理的优势,同时也揭示出数据泄露可能造成对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巨大侵害。在推动数字治理创新的同时要坚持和守住数字安全的底线,特别是加强数字治理的法治建设和安全防范。其中区块链技术的公共记账、分布式存储、处处留痕等特征,为数字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未来可以在数字治理的许多领域广泛使用。
转载自:湖南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