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心肾和后天脾土的精辟讲解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先有天地,然后方有水火与金木,此为土生四象之论据。中土如轴,四象如轮,轴轮旋转不息,即成为宇宙间之圆运动。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所以有天人相应之说。因此,学习祖国医学,应先明确宇宙自然界之运动,阴阳六气之变化,五行生克之运行,再结合人身阴阳、五行、六气之相应,分析生理、病理、药物及治疗。如此,则易升歧黄之堂奥矣。
其次学习祖国医学,如果不将先后天之关系彻底了解,则在辨证诊治上,不但疗效不高,抑且容易误治而变证百出,因为先天心肾,是人身中最宝贵之主要生命线,而后天脾肾,也是人身中最宝贵之次要生命线,先后天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决不可只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现在分析如下:
一、理论根据
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少阴君火论>云:“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日),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火也,功大异气,而以君火统之。
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生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
君火虽降于手少阴(心),而实升于足少阴(肾)。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
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火)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
土能克水者,惟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
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热然也。
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不交也。
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
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火下寒,则暖肾家之气。
故补肝之血则宜温,补心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解<太阴土论>云:“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肺)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大肠为燥金),戊土从金而化燥(戊土即胃土也),己土之湿为本气(脾),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子不敢逆母命),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实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源总由于湿盛也。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解<阳明燥金(燥土)论>云:“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变黄;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气论>又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则精病,心火上火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澡金化气,是以阳明之澡,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二、个人体会
依照以上论据,我认为先天心肾为母,后天脾胃为子,君火生脾土,相火生胃土,君火为主,相火为辅,相火必须听令君火,君火煊耀,则相火潜伏而肾脏温,坎水上升而心脏凉。
凡阳盛健康之人,其手少阴丁火主令于上,则足少阴癸水不寒而温;阴盛衰弱之人,则足少阴盛水司气于下,而手少阴丁火亦将熄灭。
君主健强,则水火既济,内脏安谧;君主衰弱,则水火不济,内脏失调。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李念莪注曰:“火都阳气也,天非此火(即日光),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君火和相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曰食气,少火生气,故云食火。”
又曰:“阳气者,身中温暖之气也。此气绝,则身冷而毙矣。运行三焦,熟腐水谷,畴非真火之功,是以内经谆谆反复,欲人善养此火,但少则壮,壮则衰,特须善为调剂。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讵非歧黄之罪人哉?”
张介宾亦持少火为生理之火,壮火为病理之火的观点,并且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发挥,如《类经·阴阳类》云:“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主,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张氏从药食气味之火,推演到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同时又结合万物造化之道来解释,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此句是对前句“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的进一步说明,即壮火之气衰的原因是壮火能销蚀、消散人体之气,少火之气壮的原因是气能从少火得到滋养,亦即少火能滋生人体之气。前一个“食”字,是销蚀的意思;后一个“食”字,是进食以得养之义。
由此可见,壮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如温病,暑病,瘟疫病,伤寒阳明白虎、承气证,湿热,阳燥症等之邪火)。少火乃心脏之君火,肾脏之命门火,乃少阳相火等,即真阳之火而非邪热壮火也。邪热之壮火,必须消灭,真阳之少火,则决不可损也。
凡心肾健旺之人,则消化力强,因少火生气,子食母乳,娘壮儿肥;心肾衰弱之人,则消化力弱,脾胃病较多,因少火弱,生气少,娘衰儿瘦,乳哺不足也。
因此,有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之义。
世之患脾胃病,消化不良,或上吐下泻,以及痞满肿胀等证,虽属于后天脾胃之疾,而先天心肾之衰弱,实为主要原因。如只重视后天之调理,忘却先天心肾之关系,徒治其末,忽略其本,病轻或有效,病重则无益而有损。
但是,如只重视先天心肾,而忘却后天脾胃,亦属片面看法。因中气如轴,四象如轮,可见其关系之密切。若只知后天,犹如有轴无轮,若只知先天,又如有轮无轴,均不可能成其为整个圆运动之作用矣。在先后天之统一体中,若无水火之升降,焉有四象如轮之旋转。
因此,君火旺,则相火从令而潜藏,蒸水化气而生津;君火弱,则相火违令而僭露,寒水泛滥而成灾。水底寒,则龙雷升,阴霾弥漫;水底温,则龙雷潜,天朗气清。易曰:“阳生阴长,阴长阳消。”“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即天地交泰,坎离相交,水火既济,万物皆春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李念莪注曰:“二者阴阳也,七损者阳消也,八益者阴长也,生从乎阳,阳惧其消也,杀从乎阴,阴惧其长也,能知七损八益,察其消长之机,用其扶抑之术,则阳常盛而阴不乘。二者可以调和,常体春夏之令,永获少壮康强,是真把握阴阳者矣。不知用此,则未央而衰。”
《中藏经》云:“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灭。”此数语亦可作七损八益之注。
陈修圆云:“金元四家,各执己见。刘河间书,虽偏苦寒,尚有见到之处;朱丹溪虽未究源头,却无支离之处;张子和则瑕瑜参半;最下是李东垣,树论以脾胃为本,立方以补中为先,燥烈劫阴,毫无法度。”此乃陈批评李东垣,只重视后天脾胃之中气,而忽视先天之元气,此种看法,颇有卓见。
兹引数方说明先后天之关系:
桂附理中汤:如久泻不愈,完谷不化,或久痢红白,并因此影响面足浮肿,或腹中鼓胀,食思精神缺乏者,服之颇效。缘此方是脾肾两补,先后天并固。方中理中汤温固脾胃之中气,肉桂强心,壮君火主令于上;附子固肾,温癸水补命门,扶少火而生气。故其效卓著。如独用理中汤,或四君子、六君子、归脾汤等,专补后天脾胃之中气,是否能制寒水补少火而使病痊洤愈,尚属疑问。
又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均为姜附草三味药物,亦是先后天脾胃兼顾之方,能治几百种寒湿或虚寒大病,因病加减,应用无穷,不但奇效,且有起死回生,却病延年之功。此方以附子强心而暖肾水,回阳生津,而固肾气。干姜温胃土之降,甘草补脾土之升,升降自如,水火既济,故成为整个圆运动之动力。运动既圆,则邪去正复,回春而延年矣。
如将此方分成三个方剂,1.干姜附子汤,2.附子甘草汤,3.甘草干姜汤。各方亦是先后天并重,其变化治法,又有分别不同之义也。类此者太多,仅举一二方以为例。
以上三方之作用,均为扶阳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少火而生气,故为先后天并重之方。
至于大承气汤之作用,则为扶阴抑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泻壮火以免食气,亦为先后天并重之方也。证诸瘟疫病之阳明腑证,《伤寒论》阳明宜下证与三焦下证以及少阴三急下证等,均属于邪火内盛,亢阳灼阴,真阴涸竭,即为壮火食气之例子,苟不急欲扑灭此邪火,至将真阴灼尽,只有火而无水,孤阳不能独立,顷刻亡阴而死矣。在治疗上速用此汤急下,犹如釜底抽薪,承接真阴而制亢阳,其效昭著,而有起死回生之功。如以六味地黄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犹杯水车薪,或用犀角地黄汤,犀角黄连汤清火解热,而不能下燥结,则难制阳光而泻壮火。
据余经验,以上各方,决不如大承气汤仅硝、黄、枳、朴四味之效高而准确。因方中大黄性味苦寒,清手少阴之火,下阳明之燥结而救真阴;芒硝性味咸寒,软坚润下,补足少阴之水,而润燥结;枳朴之苦降行滞,协助加强硝、黄急下之力。
因病加减,又可变出许多方剂,其下法自有不同也。此方如去芒硝,名小承气汤;去枳、朴加甘草,名调胃承气汤;去枳、朴加甘遂,名大陷胸汤。
又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及厚朴大黄汤,三方均有枳实、厚朴、大黄三味药品,但因份量轻重不同,则下法又有差异。
小承气汤是下结粪,即荡实微和胃气而下小结,故以大君,气药为臣(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大者炮)。
厚朴三物汤是下气,意在行气,故以厚朴为君,泻药为臣(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厚朴大黄汤是下水,系支饮停胸致胸中满,上焦不通之证,故用本方调上焦之气,使气行而水亦行也(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十四枚)。
三方药品虽同,而分两与主治不同,学者宜细心研究,前法是大补少火而生气,即虚则补其母之义;后法是大泻壮火以免食气,即实则泻其子之义。证状不同,法治悬殊,略述一二,聊供学习之参考。
为什么先天之本为肾,后天之本为脾?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天文才是中医的源头。
我们都知道,“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当如何理解这个“本”呢?“本”的本意是指草木的根,引申指事物的根源。从中医来分析,所谓本,即源头、中心。本文详细分析肾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的原因。
一、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提出
《内经》重视脾肾,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内经》揭示了“先天”是指禀受于父母的“两神相搏”之精,以及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为人体生命的本原,是后天脏腑形成及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比如,经文中说:“人始生,先成精”、“生之来谓之精”、“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所谓“精”,即生命之源,先天之本。
《内经》重视脾胃,认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原也”、“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至元代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到张景岳提出“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周之干《慎斋遗书》认为“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以上诸家都从脾胃与其他各脏的关系说明了脾胃的重要性。
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一书中说:“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一天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至此,对于先天与后天之本方有明确的说法。肾中先天之精的盛衰影响着子代的先天禀赋,而脾所化生的来源于水谷精气的后天之精能不断滋养和改变先天之精。
二、脾为后天之本
脾之所以为后天之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则,脾乃气血生化之源
《医宗必读》提出:“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精微物质。胃受纳腐熟水谷,而脾进一步将其运化成水谷精微。只有脾胃功能旺盛,机体组织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若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人就会生病。
二则,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不能伤,脾伤则导致运化失调,湿邪内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脾的功能旺盛,则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
一方面强调了调理脾胃在疾病治疗和养生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亦指出,四时都离不开脾。若脾虚,则元气不足,不但会导致内邪,亦会导致卫外功能下降而感受外邪。
《脾胃论》亦有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之精气盛衰与否直接影响着后天体质的强弱与对疾病的易感性。
三则,生命需要接地气
古人认为,人生活在大地上,大地禀土气,其卦为坤。坤之德为:厚德载物、心量大、包容。人的健康离不开土气。人要吃五谷杂粮,这些食物都是得土气而生。人越是得土气,就越健康。反之,越是远离土气,人越容易生病。
按医理来推测,患病之人应该尽量住在一楼,方便接地气。反之,若住的太高,远离地气,疾病就难以康复。比如,中风患者一定要常在公园的草地上行走,这样最接地气。
四则,土居中央
五行学说中,土占据着至尊的地位。比如《国语》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太平御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者:地,土之别名也,比于五行最尊,故不自居部职也。”《国语》说:“唯地(土)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庄子》说:“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管子》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土居中央。汉代董仲舒指出:“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土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
尊土尚土亲土爱土是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从远古女娲以泥造人的美丽传说到后稷教人稼穑;从先秦的“男乐其畴,女修其业”到周文王演八卦,尊土为“五行”之首;从唐朝的“地为天生,人为地显”到宋朝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天为人之父,地为人之母”。
为什么重土?其一,农业文化的产物。农业以土地为基础,土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源,所以“土”在中国先民的心目当中是最为神圣的;其二,黄帝尚黄,以土为德。我们以黄帝为祖宗。
三、肾为先天之本
肾之所以为先天之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则,人的阴阳二气源于肾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禀天地之气生,天为阳,地为阴,人身即离不开阴阳。阴阳源于肾中精气所化生的“元阴、元阳”,推动着机体的阴阳变化,是机体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可以说,肾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人能健康,能不病,甚至能享天寿,都源于肾中的元阴元阳。
二则,肾主生殖
“肾主藏精”,这是肾最主要的功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人始生,先成精”,“精”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拥有遗传物质的功能,决定着子代的先天禀赋。可以说,“精”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
之所以肾能主生殖,因为肾藏有生殖之精。这是秉承于父母、与生俱来、具有生命活力,且能形成胚胎,构成人体的原始遗传物质。人非此精不能得生,非此精不能长寿。
三则,肾主生长壮老已
肾亦影响着生命的全部过程。《内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其中所述“女子七七”及“男子八八”的生长规律是对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高度概括,而文中提及的“天癸”可以看作一种来自先天且藏于肾中、由肾中之精气所滋养的具有一定规律性、时相性、空间特异性,并能对遗传进行调控的物质。
临床上可以通过补肾的方法来使肾精得到充养,既可以改善症状,缓解疾病,亦能使人体质更强,甚至更长寿。
四则,天地枢转以北极为本
一方面,北极星处于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在天球上的位置几乎恒定不变,要确定星辰的空间位置和运行轨迹,就必须以北极星为基本点。因北极星“静而守位”的特点,是“斗转星移”的中心,犹如天地运转之枢纽。取类比象,北极星这个枢纽亦类比于肾。
人的先天精气储藏在肾中,其先于人体而生,是激发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源泉。只有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的功能才能正常。肾的这种生命之源的功能类似于机枢的开阖启闭,可比象于北极星为天地之源的作用。
另一方面,北极星旋转,带动北斗星旋转由此产生了四时。“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布藏真气,主司四时阴阳的变化,从而产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天地元气皆通过北斗,顺应节候以开闭,万物亦因之而有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人的生长壮老已源于肾。取类比象,北斗主世间的盛衰,肾主人体的盛衰。
四、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互相影响
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简而言之就是:“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
一方面,脾之健运须依靠肾阳的温煦蒸化脾阳,即所谓“火能生土”。而肾阴亦可滋脾——因为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即“先天生后天”。
另一方面,肾精又赖脾阳不断地运化水谷加以补充,如此肾所贮藏的精气才能充盛,即“后天养先天”。
人体的生命活动的维持,有赖于肾与脾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正如《景岳全书》云:“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可见,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的摄取提供了基础,后天之精又为先天之精的充盛提供了营养。
若肾中的先天之精旺盛,则能促进脾的功能;反之,若肾中先天之精不足,可通过改善脾胃功能充养后天之精,能使肾中的先天之精得到充养和改善。
小结
天文是中医的源头。观察天文,即可以理解中医理念。简单来说,人活在地上,当然以地为本,地属土,通于脾;四时变化源于北斗星枢转,取类比象,应之于肾。这或许是先贤以脾为后天之本,以肾为先天之本的根本原因。
学生(拿出书)问曰:老师,今天要讲的先天与后天的问题,我在郑钦安的书中怎么没有找到呢?
老师(笑笑)答曰:郑钦安书中有的,在《医法圆通》中“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辨解”就是,我们不过只是把其内容缩简而说了。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才能明白郑钦安所要讲的很多关键性问题,这对于我们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不明白地)问曰: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老师(收起笑意)答曰:如书中云:“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医法圆通·分辨脾肾为先天二天辨解》)。当我们理解或是弄明白了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我们就离真正学习好中医不远了。
学生(急忙)问曰:老师在前面的讲课中,已经多次提到先天与后天的问题,我觉得认识到“未出生之前在娘肚中就是先天”,而“呱呱哭声坠地就是后天”,了解这两个问题是否就已经够了呢?
老师(沉思后)答曰:这只是初步认识,还远远不够。因为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说:“'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不生’。故先天之本在肾(即真阳之寄处),后天之本在脾(即水谷之寄处),水谷之精气,与先天之真气,相依而行,周流上下四旁,真是无微不照者也”(《医理真传·卷二首语》)。这是讲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以及先天与后天所寄居之处,即先天真阳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滋润充周运行人体周身,人才能一天天的生活在人世间。
为什么说,有些人得病之后,中西药治疗效果都很好或治愈,但有些人得病之后,开始并不十分严重,可尽管治疗费尽周折,最后还是不能痊愈或难免一死。
学生(惊呀地)问曰:是的,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了这些普遍性的问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老师(想想)答曰:我们来顺着郑钦安书中的观点,来一步步理解这个问题。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郑钦安认为“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不生”,意思是说先天与后天一刻也不能分离,说明父母先天与我们个体后天同在,时刻也不能分离,即先天给了我们个体基础,后天饮食水谷之精气反过来又滋养了先天与后天,因此生命才能保持在运行之中。
学生(糊涂不解地)问曰:父母与我们同在?这怎么可能呢?
老师(笑笑)答曰:你忘了,前面我们在讲天地乾坤生六子之时,三个男孩子有点像母亲,三个女孩子有点像父亲,现代说法叫做遗传基因所决定的。既我们个体,特别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时,猛然一看觉得很像她的母亲,咋又一看也有点儿像他的父亲,仔细再看看,只是具备了父母亲的某些特点而已,真正的还是她或他自己而已。所以说,我们个体是父母新生命的延续,因此“木有本,水有源,祖宗父母,人之本源也”(《火神之祖:槐轩医学全书》)。
学生(有点儿明白地)问曰:父母给了我们先天之本,是这个意思吧?
老师(收起笑意)答曰:是的,父母给了我们先天之体,这个先天之本,郑钦安称之为“人身立命之祖气也(祖气,即父母真气浑而为一者也。性命由此而立)。……先天纯粹之精,升于人身,浑然一气。先天也,先天一气,造成五官百骸”(《医法圆通·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辨解》)。为了进一步帮助人们理解先天的形成,郑钦安还画出了胎元图,如图示中的两个圆圈,外面大圈内喻为人身之真气,中间的一个小圆圈,即为人身受胎之祖气。在书中说到:“始基之谓,胎元之消息也,称为祖气,号曰先天。先天,即父母精血中一点真气,二气浑为一气”(《医法圆通·胎元图图说》)。
学生(有点迷糊)问曰:既然父母先天一点精血,成就了我们个体。那父母精血是如何成就我们先天之个体的呢?
老师(想想后)答曰:前面说过,父母之精血成就我们先天之个体,我们在娘肚子里生活十个月,这十个月的生长发育,虽有个体,但不能用。所以说:“男女俱以火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阳中有阴,以火为主;女子阴中有阳,以精为主。谓阴精阳气则可。男女合,此二气聚,然后成形”(《医贯·玄元肤论》)。由于“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并“生之来谓之精”(《灵枢·本神》)。精成为先天之体,“精者,合水火名之,水中有火,始成其精”(《外经微言·救母篇》)。先天个体以精称谓,是因为先天元阴元阳合而二为一,真阳元气推动个体生长与发育,这就是郑钦安反复强调的先天元阴元阳,即先天真阳元气。
所以说,郑钦安认为这个真阳元气,即先天一气,“一气中含五气(五气,即金、木、水、火、土。即人体内先天一气周流,同时周流一气运行化生五脏六腑)。五气发生万物(真阳元气化生一气,一气化生阴阳,阴阳配合,迭相运用,化生五脏、六腑、百脉、经络。),故曰'一粒栗藏大千世界’,即此之谓也”(《医法圆通·胎元图图说》)。意思是说,真阳元气,就像是自然界的一粒种子一样,具备了生命力。这就是所谓的先天,即先天一气乃为真阳元气,具备了生命的前期,既个体在娘胎之中,由娘胎精血供养生成。
学生(有点清楚了)问曰:郑钦安是否在强调,先天之个体,虽有形体,但不能独立存在,寄居在母亲宫中,这个体虽称之为形体阴精,但具备了真阳元气——即一气运行,使其有了生命?
老师(微微一乐)答曰:理解的基本正解。即郑钦安强调了先天之体,虽是有形,内具真阳元气——即元阴元阳,使先天之体有了生命。有了个体的先天,才会有我们身躯的后天,“后(天)者何?人身血肉躯壳也(凡世上一切有形之质,皆属后天,不独人身,故道家称其为臭皮囊)”(《医法圆通·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辨解》)。即我们呱呱哭声坠地,证明已到后天,且哭声是宣布我们后天躯体来到人世间的开始。
因此,“婴儿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十月功圆,性与命立,打破一元,坎离立极”(《医理真传·妇女另列一科》)。即后天开始于呼吸之间,况且呼吸之间,便是联接先后天之开始,“其要在于呼吸,一吸而火下就水,一呼而水上就火,始能相济”;因而“未出母胎为先天,既出母胎为后天”(《火神之祖:槐轩医学全书》)。
故而郑钦安认为,后天生命“根于呼吸。先天也,先天一气,造成五官百骸。后天也,先天一气,即寓于中。先天为体(先有这团真气,而后有人身),后天为用(先天无为、无臭、无声,后天有为、有形、有质,不易定理)。先天立命(即真阳元气,先天一气),后天成形(五脏六腑、经脉百骸),形合于命,命合乎形,神宰乎中,性命乃成”(《医法圆通·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辨解》)。强调了后天人体有形之身躯,先天真阳元气充于其中,其生命乃成。因此他说到:先天真阳元气,“一元肇始,人身性命乃立,所有五脏六腑、九窍百脉、周身躯壳,俱是天地造成,自然之理”。然而“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转成生机”(《医理真传·卷二首语》)。
学生(突然明白了)问曰:我明白了,郑钦安所说的就是先天为一团阳气,后天形体为阴气,阴阳合二为一,恰恰扣住了《内经》中“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这个主题,先天为阳,后天为阴,阴阳合一,称为一气,一气在阴阳内(即五脏六腑与经脉百骸)周流不息,性命乃立。可以这样理解吧?
老师(满脸笑意)答曰:回答的基本正确,可以这样理解,但还要细分再行。为什么说要再细分呢?因为先天一气,称之为元气,但气又含阴阳,故称之为先天真阳元气比较恰当;而后天形体属阴,但其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中充满着先天运行之气,所以其中又含阴阳二气,特别是后天形体之中运行着先天真阳元气,所以说先天与后天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说,郑钦安认为:“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后天)水谷之精气,与先天之真气,相依而行,周流上下四旁,真是无微不照者也”(《医理真传·卷二首语》)。即先天真阳元气与后天水谷精气,相互滋而,先天真气与后天水谷精气合二为一,周流体内,运行不息,成就了人生生不息之性命。这就是已故火神派名家李可老中医常说的一句话:“阳气,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李可医论专辑》)。
学生(又有点糊涂了)问曰:先天与后天怎么又成了混元一气呢?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呢?
老师(收起笑意)答曰:这又是问题的关键了,既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如郑钦安所说:“先天立命,后天成形,命合乎形,神宰乎中,性命乃成。合之则生(真元阳气与躯壳合一也),散之则亡(真阳元气亡于躯壳之外也)”;即先天真元阳气与后天有形之身体合二为一,人才能立命;但是,后天要依靠水谷之精气,来及时补充人身真阳元气在运行之中的消耗与损失;所以“饮食入脾,还是要真气运动……人之运动全在先天一团真气鼓动耳。饮食虽入于脾胃,非真气鼓动不能腐熟水谷,真气鼓动,则一切饮食立刻消溶,脏腑一身立刻俱受其泽”;因而说“先天立命,后天成形,形命合一,先后称名”(《医法圆通·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辨解》)。
学生(有点儿明白了)问曰:我明白了,即先天与后天一时一刻也不能分离,合二为一称之一气,即人活这一口气。先天无形以后天有形为基础,后天有形以先天无形为动力源泉,但后天水谷之精气既能滋养后天,同时又能补充先天,就是这个意思吧?
老师(思考后)答曰:是的,你说的没错。但郑钦安说的先后天关系的意思远远还没有表达完,其想说明的是,一是不要把教课书的先天在肾与后天在脾,用固定眼光来看问题,要用动态与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先后天的关系;二是从后天阴阳变化关系之中,分辨出先天真阳元气亏损的程度,及时补充先天一气——即真阳元气的亏损,才能把万病治愈。
学生(又有点糊涂了)问曰:什么后天阴阳之变化,来推论先天真阳元气之亏损程度,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想想)答曰:我们细细说来,郑钦安认为:“夫人自受生以来,本父母真气,浑合化育,成象成形,五官百骸具备,全赖这一团真气充周,真气无伤,外邪不入,内邪不作”(《医法圆通·客问参芪归地辨论》)。但由于人活在情理之中,饮食于水谷精气,况且“不正之气,伤于物则物病,伤于人则人病”(《医法圆通·邪正论》)。“真阳一衰,群阴蜂起……夫人身元阳为本,是生真气,真气聚而得安,真气弱而成病”(《医法圆通·虚劳》)。所以说:“病有万端,发于一元(即先天真阳元气)。一元者,二气(先后天阴阳)浑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后天邪火),不足即寒(后天寒邪)”(《医法圆通·万病一气说》)。
从上可知,郑钦安认为人体先天真阳元气一衰,乃是并成为后天生病的根本,虽然后天五脏六腑、经气百骸阴阳有伤出现病症多端,但这些表现都是假像,而病的本质乃是真阳元气有损,我们针对后天辨证所得来之阴虚症与阳虚症,正是反映真阳元气亏损的表现。所以他说到:“万病起于一元损伤,分而言之,上中下各有阴阳,十二经各有阴阳,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因此:“元阳为本,诸阴阳为标,能知诸阴阳皆为元阳所化,一元阳而变为诸阴阳,元阳即是诸阴阳,诸阴阳仍是元阳”(《医法圆通·胀满》)。而“千万病形,都是这一个'气’字之盛衰为之”(《医理真传·切脉约言》)。最终出现的症状为“气有余便是火”与“气不足便是寒”(《医理真传·妇女另列一科何也》)。
学生(更糊涂地)问曰:老师,这个郑钦安所说的“气有余便是火”与“气不足便是寒”是如何形成的呢?
老师(沉思后)答曰:我们还要从源头上认识这个问题,才能弄明白郑钦安所要表达“气有余便是火”与“气不足便是寒”真正意义。
这个气指的是真阳元气,而“气有余便是火,(指的是)邪火旺者阴精必亏({真元阳气}收敛和收藏功能的虚弱必定会造成火旺);气不足便是寒,(指的是)寒邪盛者真阳必衰({真阳元气}生发和生长的功能虚弱必定会造成寒盛)”(《治病书:中医破执》)。郑钦安意思是说:这个“气有余便是火”指的是后天之邪火,“是言邪火之盛,不是言肾中真阳偏盛也”;这个“气不足便是寒”是指后天之寒邪,“是言阴邪盛,不是言肾中真阴偏盛也”(《医法圆通·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
后世只看到了邪火与寒邪的表面现象,未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今人不明阴阳一气,不明邪正机关,专以此方滋肾中之元阴,泻肾中之元阳,实属不通”(《医法圆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郑钦安所说的邪火与寒邪,指是的后天形体之用中的阴阳之变化,而这个阴阳变化的根本原因,乃为先天之体——即真阳元气阴阳的变化,因为“先后互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医理真传·五行说》)。
因为在病理状态下,“阴阳失和,从根本上说就是元阴或元阳之不足,而导致人体阴阳之用亦不足;若元阳不足,体现于外的则阳用不足,就是郑钦安说的'气不足就是寒’,即阳虚;若元阴不足,体现于外则阴用不足,就是郑钦安说的'气有余便是火’,即阴虚。所以从根本上说,无论阴虚、阳虚,都是源于先天阴阳的失和,而后天阴阳的盈缩则恰恰反映了先天元阴元阳的根本状态”(《扶阳论坛》)。这才是人体发病的根本原因所在,郑钦安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从后天阴阳的变化,来了解先天阴阳的虚衰情况,“阴盛者扶阳为急,阳盛者扶阴为先”(《医法圆通·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才能真正达到“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目的。
学生(似乎有点儿明白)问曰:那后世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呢?
老师(抬头想想)答曰:首先是后世医家不明白“万病一阴阳耳”(《医法圆通·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而被临床上众多的症状所迷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们只知道,先天在肾,后天在脾,而不知道,“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医理真传·五行说》)。况且“人身二气合一,充塞上下四旁,阴阳打成一片”(《医理真传·三指说》)。临床上所见之五行变化与五脏六腑功能,即“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既生五行,又五行为归”(《医理真传·五行说》)。并且“后天生成定位,乃是死机,全凭这二五合一,这一团真气,呼吸运用,方是真机。五行充塞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盛,则五行之气即盛;二气衰,则五行之气即衰:二气亡,则五行之气即亡”(《医理真传·再解古脉说》)。
学生(想想后)问曰:这是不是如郑钦安所说:“五脏六腑,皆是虚位(后天所见之用从脏腑变化而见),二气流行(先天真阳元气之体运行),方是真机”(《医理真传·独参汤用药意解》)。
老师(微微一乐)答曰:是的,郑钦安所说的意思就是如此。因此,郑钦安批评后世不重视先天真阳元气,“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多错误也”;并指出《伤寒论》一书的精髓,“仲景一生学问,即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医理真传·独参汤用药意解》)。虽然“二气(先天真阳元气为体)寓于凡精凡气(后天为用,以体为象表现出的阴阳变化)之中,凡精气盛,元阴元阳自盛;凡精气衰,元阴元阳自衰”(《医理真传·两耳前后红肿痛甚口苦者》)。既我们从后天之用的体象上发现的症状阴阳变化,可以推论出先天之体真阳元气盈虚之情况,这就是郑钦安的过人之处,既从后天之用——体象阴阳二气之变化,来把握先天真阳元气的盈虚之变化。他认为后天阴阳只是先天阴阳运动的现象,是其用,是其末,在临证上,后天一切现象只为帮助探求先天阴阳(即先天真阳元气)的盛衰,故不必在后天五行生克的关系上追求,这样我们就执简驭繁地抓住了治病求本之精髓。
学生(有些疲惫地)问曰:老师讲的这些,听起来也蛮容易理解的,可真正思考起来仍然觉得模糊不清,能否举个例说明一下呢?
老师(想想后)答曰:好的,这些问题听起来很简单,可仔细品味一下之后,觉得蛮有深义的,的确有些难以理解。我们通过恰当的比喻可能更容易理解,如前面郑钦安所说的,人的先天就好比是一粒种子,种子在未萌芽之前,就是处于所谓的“阴阳未分,一团混沌”状态,这种“含而未发”状态就是先天。待阳光、温度、水份、土壤情况等各种条件适合,种子萌发,胚根自然向下钻入土中形成根系,用来吸收土中的养分,这就是“重浊之气下降而为阴”;胚芽自然向上形成枝叶,用来进行光合作用,这就是“轻清之气上升而为阳”(《治病书:中医破执》)。也就是说,种子未生长之前的状态就是先天,一旦条件适合种子生长发芽,在生长状态下的种子形体发生变化就是后天了,即“阴降阳升”就是所谓的后天。
因此说,先天就是父母所给人体平时所储存的元精(即真阳元气,精含元阴元阳);后天就是元精变化组合成的人身相关联、相互滋养的气血脏腑组织(我们所能应用的形体功能)。虽然说人的各种器官组织是由元精所组成的,而脏腑将从外界摄入的食物运化成为水谷精微的动力来源于元精,而脏腑必须利用元精所提供的动力才能运化水谷,然后才能将水谷精微转变成元精,而元精的来源就是水谷精微物质(《治病书:中医破执》)。这就是先后天的关系。因为“中焦无形之气,所以蒸腐水谷,升降出入,乃先天之气又为脾胃之主,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况且,“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能熟。脾能化食,全藉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也”(《齐氏医案》)。
学生(有点明白)问曰:老师,我想起了一个你经常提到过的问题,即常说如果理解了人一开始吃饭,精神头就立即来临,这就是先天之真阳元气,突然启动之后注入人体后的活力,这是否就是先后天的关系呢?
老师(想想后)答曰:是的,我给不少的学员都讲过,如果你理解了当人饥饿的时候,吃上一点食物,可食物刚入人体胃中,人就来了精气神。其实就是先天真阳元气启动之后,注入人体的表现。
正如郑钦安所说:“先天一点真气……此火一存,凡后天一切食物,下喉一刻,立刻锻炼”(《医法圆通·食气篇》)。这是因为:真阴(后天)是指脏腑经气、属火,主收藏,真阳是指真阳元气(先天),属水,主运化;真阳(元气)向真阴(脏腑)提供运化水谷的动力,真阴(脏腑)利用动力将摄入的饮食运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多余的经气传输到真阳转化为可储藏并易于激发的精气(真阳元气)(《治病书:中医破执》)。这就是先天与后天密切配合、阴阳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内经》常说的“阴阳互根”之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有天天吃好饭,我们才会有精气神的来源。因为人不吃饭的话,人的先天真阳元气,只能够用7天的,7天之后再不进食,真阳元气耗尽,人就死掉了。就是因为,先天真阳元气在不断的消耗过程,需要后天每天的进食水谷精微来不断的补充,这就先后天的密切关系。也就是郑钦安所谓的:“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医理真传·卷二首语》)。
学生(又有点犯迷糊)问曰:这先天与后天到底怎样来理解呢?
老师(提起精神)答曰:我们可这样来理解。先天命门之火,封藏于双肾之中,而且“命门者,水中之火也。水火之中,实(隐)藏先天之(元)气。脾胃之气,后天之气也。先天之气不交于后天,则先天之气不长。后天之气不交于先天,则后天之气不化。二气必昼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然而后天之气,必得先天之先交而后生。而先天之气必由下而上,升降诸脾胃,以分散于各脏腑”(《外经微言·三关升降篇》)也。
学生(仍然不明白)问曰:先天与后天,那先天真阳元气为阳,后天形体为阴,阴阳合而为一乃成人,这就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对吗?
老师(微微一乐)答曰:这样理解,只能半对半错。为什么呢?因为阴阳之中仍然自有阴阳呀!所以说:“阴阳有先后天之殊也,后天之阴阳藏于各脏腑。先天之阴阳藏于命门。命门者,水火之源。水者,阴中之水也;火者,阴中之火也。……阴中之水,真水也;阴中之火,真火也。真火者,真水之所生;真水者,真火之所生也。水生于火者,火中有阳也。火生水者,水中有阳也。故命门之火,谓之源气。命门之水,谓之原精。……命门水火实藏阴阳,所以为十二经之主也”(《外经微言·小心真主篇》)。而形体属阴,但其脏腑经络之中运行有阳气,所以说:“十二经皆有火也……皆后天之火也。后天之火非先天之火不化,十二经之火得命门先天之火则生生不息,而后天转输运动变化于无穷,此十二经所以皆仰望于命门,各倚之为根也”。所以说,“命门旺而十二经皆旺,命门衰而十二经皆衰也。命门生而气生,命门绝而气绝矣”(《外经微言·命门真火篇》)。这就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学生(突然想起来)问曰:我看李可老中医的书的时候,他总是强调“救胃气、保肾气”,这是不是也注重先天的关系呢?
老师(沉思后)答曰:你说的没有错!李可老中医所谓的“救胃气、保肾气”的学术思想,就是强调先后关系一刻也不能分离的意识,因为“这个阳气,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李可医论专辑》)。这个所谓的混元一气,就是先后天之一气,就是阴阳一团和气。
学生(又来精神地)问曰:哦!我总算是弄明白了,郑钦安所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就如同一粒种子一样,未生长状态之前叫先天,一旦有了合适的生长条件,进入了生长状态下的种子,就成了后天。
老师(微微一乐)答曰:你理解的很对,但只是对了一半儿。为什么说呢?郑钦安反复强调先后天的关系问题,虽是说理,但重在临床上应用,怎样把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应用于临床上呢?郑钦安给出了方法与答案,这对于我们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很有帮助。所以郑钦安说到:“乾坤则称为先天,六子乃为后天,今人专在后天论阴阳生克,固是,而不在先天论阴阳盛衰,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医理真传·病人干咳周身皮肤痒者》)。
因为凡是得病,“必其人内本先虚,一切外邪始能由外入内,一切内邪始能由内出外,闭塞脏腑经络气机”;这是因为“真气衰于何部,内邪外邪即在此处窃发,治之但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医法圆通·中风》)。特别是其对附子理中汤的解释与运用,点明了先后天同治的意义与方法。“附子理中汤一方,乃先后天并补之方也。……附子之功在先天,理中之功在后天也。……下阳本乎先天所生,中阳却又是先天所赖,中阳不运,上下即不相交。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后天既以中土立极,三焦亦各有专司,分之为上中下,合之实为一元也”(《医理真传·附子理中汤用药意解》)。郑钦安认为“余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医理真传·五行说》),便是治病之法宝。
学生(恍然大悟)问曰:原来如此,一个附子理中汤郑钦安分析与应用的这么到位,真是了不起呀!请老师做个简单的总结吧?
老师(深思后)答曰:做个简单的总结吧,郑钦安解释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散见于书中的多个章节,特别是《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零散。
我们通过总结可以得出:郑钦安所说的阴阳合一之道,指的就是先天与后天的统一体,先后天的统一在呼吸之阴阳之间,“呼吸虽判乎阴阳,其实升则二气同升(地气上腾,指坎中一阳,由下则中而上,一呼即起),降则二气同降(天气下降,指离中真阴,由上而中而下,一吸即入),升降循环不已,故即上下以判阴阳也”(《医理真传·病人干咳周身皮肤痒者》)。既阴阳合二为一,乃为一气,一气生成于呼吸之间。
其次是先天为体(内含真阳元气),后天为用(形体之阴阳变化),先天阴阳之体为本(元阴元阳),后天阴阳为标(五行生克变化)。《内经》认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标本病传论》)。并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个本就是阴阳,而阴阳的根本就是元阴元阳——即真阳元气。但是后天阴阳是先天阴阳体现在外的作用,所以后天阴阳的根本在于元阴元阳,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务必要透过后天阴阳的变化,把握住先天元阴元阳的变化,通过后天达到调理先天,这才是“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医法圆通·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辨解》)。
学生(有点为难)问曰:老师你总结有点太复杂了,能否简单点呢?
老师(笑出了声)答曰:好的!我来简单总结容易理解与记忆。
总体上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形体为阴,体内之真阳元气为阳,二者合二为一,成就人生生不息之性命。
真阳元气为先天,隐藏于命门,寄居于双肾之中,来自于父母精气所化,其含有先天元阴元阳,合称为先天真阳元气。后天就是我们的形体真阴,真阴乃有脏腑经络所构成,其经脉之中运行有先天真阳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先天真阳元气化为真精液体,运行于脏腑经络之无形阳气之中。况且,“命门,火也,无形有气,居两肾之间,能生水而亦藏于水也”。由于脏腑“各经络之水火均属后天,独肾中水火则属于先天也。后天火易旺,先天火易衰”(《外经微言·命门真火篇》)。因此,“然生死实在先天,不在后天也”(《外经微言·三关升降篇》)。而从后天阴阳之变化,可以得知先天真阳元气虚弱的程度,就等于我们把握住了这个人的生死之关键。这就是我们要反复理解郑钦安的先后天关系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