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研——铜奔马更名“天马流星踏飞燕”之我释(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原文链接,严守学术道德)
1969年10月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雷台东汉军事指挥长官及其妻墓中,出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青铜奔马,因其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背上,故世人以其独特造型通常称其为“马踏飞燕”。
铜马张口呲牙侧颈,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呈飞奔状,足下燕子惊恐回首,古人巧妙地构思以轻盈快速之飞燕衬托比拟马之速度乃飞燕所不及。然而,自铜奔马出土至今,已近五十年,学界却对此堪称汉代青铜艺术史上绝世之作的艺术符号和艺术内涵未能完全解读,飞燕只是古人智慧构思衬托奔马极速的一个艺术符号之一。仔细观察,在马的尾部,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异形凸起装饰物,之前学者们一直简单的认为那只是马尾束起的一个普通装饰,没有发现它的特殊意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个装饰物正好与高耸后仰的马尾尖部衔接,此马无缰无鞍,马尾并未束起,尾部只是飞奔时自然之形态,而尾尖凸起异物为圆头带一细长柱状,呈蝌蚪形,这若不是马尾装饰,那会是什么?天文爱好者或许会对此艺术化的造型结构比较容易理解,那就是天外的小型星体穿过地球的大气层,由于摩擦生热进行燃烧时我们所看到的如纺锤状或蝌蚪状拖着长尾巴的流星体,流星进入大气层的速度介于11km/s到72km/s之间,其速极快,转瞬即逝,一闪而过。
我国早在《竹书纪年》和《左传》中就有关于流星的记载,可知古人在对天空的观察时,已对流星非常了解,把它的形态巧妙的融入这件青铜艺术品中,就是为了更加凸显马的速度,流星望尘莫及,在共同疾驰中,流星也仅仅是坠在了马尾尖部,而马作为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特别是在汉代以前,在中国艺术造型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这种日行千里、风驰电掣的动物被古人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如“天马行空”。铜奔马所表现的正是天马的形象,用极为夸张的艺术修饰赞美马的伟大与神力,而此铜奔马恰恰又出土于驰骋沙场的一位军事将领的墓中,更能说明为何古人会以夸张和神化的方式表现马之神速。在此本人特为此青铜奔马更名为“天马流星踏飞燕”。另外,学界也有人在马所踏之鸟的问题上有所争辩,有飞燕之说、有龙雀之说、有朱雀之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在此,我们不做另外讨论。
总之,此青铜奔马之艺术造型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一定是在对战马极为崇尚的征战年代,也许此青铜奔马非东汉之物,而是传世于东汉后入土;也许其造型艺术源自于更早的战国晚期或者西汉早期,而被东汉传承。这些也许,本人有信心期待在今后的科学考古发现中进一步证明。
学术的讨论与探索可以是百家争鸣,但也要有理有据,并不是无中生有。我们每个人在探索古代艺术的艰辛历程中,除了要以事实、过往的资料作为依据,也要相信自己的双眼,相信自己的感知与发现,方能与古人对话。
仅以此短文勉励与警醒自己,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探索中,我们的每一个发现只是古代伟大智慧的一粒尘埃,只有不断积聚,才能还历史艺术一个本来面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金石相通,私人收藏汉代玉雕天马流星踏飞燕,其雕刻造型更能明显看出流星的特征。相互印证,接近历史。
本文为笔者多年实践经验积累独家之论,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作者和原文链接,严守学术道德,尊重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