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周易》系辞上(1):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此文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系辞上
【原文】天尊(1)地卑(2),乾坤(3)定矣。卑高以(4)陈,贵贱(6)位(7)矣。动静(8)有常(9),刚柔(10)断(11)矣。方(12)以(13)类(14)聚(15),物(16)以(17)群(18)分(19),吉凶(20)生矣。
【译文】如乾天一样居上位者高贵如坤地一样居下位者谦恭,这是江山建立时就固定下来的;谦恭与高贵已经呈现,高贵与卑下的差别在于所担当的官职不同;行为举止都有规律,君主与臣民都要自己做出决定。常规认为同类是要集聚在一起的,人类是要以群体为单位分散在不同地方居住,这样祸福、好坏就产生了;
注释:(1)“尊”尊贵;高贵。《荀子·正论》:“天子者,埶位至尊。”
(2)“卑”谦恭。《左传昭公三年》:“郑伯如晋,公孙段相,甚敬而卑,礼无违者。”
(3)“乾坤”国家;江山;天下。《敦煌曲子词·浣溪沙》:“竭节尽忠扶社稷,指山为誓保乾坤。”
(4)“以”表示完成,相当于“既”“已经” 。《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5)“陈”公布;显示;呈现《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着之话言,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
(6)“贱”地位卑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贫且贱。”
(7)“位”《国语词典》官职。《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动静”行为举止。《庄子.天下》:“动静无过,未尝有罪。”
(9)“常”永恒之物,规律。《韩非子·解老》:“唯夫与天与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哀者谓常。”
(10)“刚柔”君主,臣民。古代哲学家用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势力,认为阳性刚,阴性柔。因以“刚”指:…“君臣”之君。君为阳,臣为阴。《易·鼎》:“玉铉在上,刚柔节也。”高亨注:“君上为刚,臣民为柔。”
(11)“断”定;做出决定。《逸周书·度训》:“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
(12)“方”常规,常法。《孟子·离娄下》:“汤执中,立贤无方。”
(13)“以”认为……是……。《史记·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14)“类”同类。《荀子·礼论》:“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
(15)“聚”集聚,集合。《荀子·宥坐》:“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
(16)“物”人,众人。《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17)“以”要……做(作)……。《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8)“群”聚集成群。《荀子·非十二子》:“而群天下之英杰。”
(19)“分”使不在一起,分开。《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
(20)“吉凶”福祸,好坏。《史记·褚少孙补日者传》:“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
【原文】在(1)天成(2)象(3),在地成(4)形(5),变(6)化(7)见(8)矣。是故刚柔(9)相(10)摩(11),八卦相(12)荡(13),鼓(14)之(15)以(16)雷霆,润(17)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18)寒一暑(19)。
【译文】处于乾天一样的上位者要明确肯定典型的事情,处于坤地一样的下位者要争取成为典型,江山向正当方向改变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君主、臣民共同研究这些典型,八卦组成的六十四卦帮助作用广阔,激发臣民争做典型的活动要像雷霆一样有声有色地开展,扶助臣民成为典型的活动要像风雨一样适时地进行,随日月运行,冬夏交替始终如一。
注释:(1)“在”处于某种位置。《诗经·周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成”确定(明确肯定)。《国语·吴语》:“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3)“象”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4)“成”变成,成为。《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5)“形”《汉语大字典》通“型”。模型;楷模;典型。《汉书·王莽传上》:“仪形虞、周之盛。” 《潜夫论·德化》:“仪形文王,万邦作孚。”型:楷模;典型。《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6)“变”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郑玄 注:“变,当为辩,声之误也。辩,犹正也。”一本作“ 辨 ”。辩、辨古字通。
(7)“化”变化,改变。《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8)“见”显现,出现。《孟子·滕文公上》:“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9)“刚柔”君主,臣民。古代哲学家用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势力,认为阳性刚,阴性柔。因以“刚”指:…“君臣”之君。君为阳,臣为阴。《易·鼎》:“玉铉在上,刚柔节也。”高亨注:“君上为刚,臣民为柔。”
(10)“相”共同。《韩非子·内储说下》:“ 鲁孟孙、 叔孙、 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
(11)“摩”切磋;研究。《礼记·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
(12)“相”辅佐、帮助。《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13)“荡”广阔。《史记·五帝纪》:“荡荡洪水滔天。”
(14)“鼓”激发;振作。《红楼梦》第八回:“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15)“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6)“以”要……做(作)……。《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7)“润”使得到好处,扶助。《汉书》:“泽加百姓,功润诸侯。”
(18)“一”副词。一直;始终。表示动作不间断,情况不改变。《淮南子·说林训》:“尾生之信,不如随牛之诞,而況一不信者乎!” 高诱注:“一,犹常也。”
(19)“寒暑”冬、夏两个季节。泛指岁月。《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