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作者 | 水秀玲珑 :追寻城市的历史(下)
文:水秀玲珑 / 图:堆糖
(四)北陵赏菊
十月金秋,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对于北方人来说,过了十月就已入冬,陌上看花的时光太过短促,更何况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诗中意境了。
盛夏时节,我曾经来过北陵公园赏荷,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情景令我陶醉不已。今日能和所爱的人同行赏菊,心里更添了一重喜悦。
北陵公园正门前人山人海,此时的北陵也是华服锦裳,如同身着凤冠霞帔的新嫁娘一般花团锦簇,金钗步摇,朱环翠绕,背倚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城楼,袅袅娜娜,千娇百媚。门口的喷泉池旁边简直是拉开了菊花阵,黄菊粉菊相间,层层叠叠,密如云海。以大红大绿的喜庆背景映衬,两条赤金巨龙盘踞在花坛之上,龙身凌驾着大红镂花的祥云,若腾空展翅,气势磅礴。园中传来宋祖英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更显恢宏大气,一派盛世欢腾之境。
进入园内,甬路两旁逢着一株百年古松,玉树虬枝,苍翠参天,似长须老者垂眉敛目,颇有仙风道骨。树林间伫立着和东陵一样的石狮、石马、骆驼等石雕,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走在古松翠柏之间,没有了在东陵时追古的情思,反而多了几分活泼明快之感,大概是因为菊花吧。
我还是第一次见过这么多颜色的菊花,金黄色的抽丝吐蕊,使我想起“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来。蜜蜂在花间舞蹈,蝴蝶在花前嬉戏,清风送来花香阵阵,沁人心脾。粉紫色的菊花好似出落得亭亭玉立的闺阁少女,端庄秀丽,温婉中蕴含一丝坚韧飒爽,那一定是北方女子一般翩然曼妙。小白菊清纯淡雅,如雪团晶莹,若轻云出岫,楚楚动人,见之忘俗。还有彩色的菊花,白绿相间的花瓣,自然清新,一点儿也不突兀。蓝粉白三色相交的花瓣亦不显芜杂,倒有几分俏皮可爱的气息。大朵的,小朵的,单片的,层叠的,如锦缎般贵气的,若丝绒般细腻的,似云朵般轻盈的,千姿百态,各自妖娆,心里分不清究竟爱哪一个,此时此刻我竟如此贪心,恨不得在花海中徜徉。
古有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品性高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今日赏菊,我虽领悟不透隐士风骨,却亦被菊花的高雅所熏陶,心境越发澄明,清澈如浣洗了一般,赏菊亦是不虚此行。
我们穿行在菊花丛中,自在悠然。园艺师精心设计,路两旁矗立着红色雕花的花架,旁边郁郁葱葱的松柏,前方是高大威严的皇太极塑像,远处是宏伟巍峨的城楼。
广场上有民族歌舞表演,我和母亲走近去观看,有位身着大红长裙的舞者见我拿着手机拍照,笑盈盈地拎起裙角转到我的镜头前面,看起来她已年过花甲,但依然精神奕奕。我夸她舞跳得真美,她冲我伸出手指比心,萌态可掬。
一男一女两位踩着滑板车的皇帝皇后娘娘驾到,吸引了游人的目光。“皇帝”身着龙袍,手拿折扇,“皇后”身穿旗服,头戴凤冠,颇似帝后出巡,只是脚踏滑板车的样子滑稽搞怪,令人莞尔一笑。
与菊花园隔湖相望的就是荷花池,此时池中只余残荷枯枝,碧波荡漾之中,犹显寂寞幽清。李商隐曾说“留得残荷听雨声”,荷恰是残荷,只等夜半时雨声淋漓,那个与你檐下听雨的良人是否归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大诗人苏东坡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此情此景。荷有荷的傲骨,菊有菊的高洁,虽一水之隔,却都绽放过最美的姿态。哦,想起来了,如果把菊比作一位女子,那就是电视剧《甄嬛传》中的沈眉庄吧,“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如沈眉庄一样出尘脱俗,活出真我,在逆境中经历千锤万磨,依然守护本心。
此行虽为菊而来,又怎能不去城楼上走一走?那壮观巍峨的城楼高高耸立,威然凛凛。儿子说他和姥姥、姥爷先登上城楼,我留在下面给他们拍照,让他们也体会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欣然应允,待他们登上城楼,父亲和母亲站在青色城墙旁边,儿子站在中间,嘴角微微上扬,我便及时按下了拍摄键。时间记录了这一刻的祥和,岁月静好。
(五)大帅府风云
在沈阳,人人都知“一宫两陵”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却不知还有一处地方也是必游之地,那就是张氏帅府。
张氏帅府,也叫大帅府,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是北洋军阀张作霖及其长子少帅张学良的官邸。张作霖号称东北王,是一代枭雄,曾担任民国时期陆海军大元帅,后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杀害。张学良是风流倜傥的少帅,曾经在电视剧中或是单田芳的评书中了解过他的故事。张学良将军少年时桀骜不羁,听从父命娶于凤至为夫人,深受新思潮文化影响的他抗拒父亲为他安排的婚姻,又曾在西安事变时期做出大义抉择,后半生幽居海外,始终没有回到故园。
还未进入大帅府,就被高大的张学良将军雕像吸引了。那是少帅年轻时候的模样,只见他身着戎装,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丰神俊逸之姿,玉树临风之态。雕像是如此传神,像时下偶像剧中的小生一般,却远比他们更多了几分英酷之气,演员亦无法刻画出气质天成的神韵。
大帅府是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群,既有老式四合院,也有西式洋楼,整体建筑豪华富丽,别具一格。三进院落呈现“目”字结构,是张氏父子两代办公起居的府邸。大青楼和小青楼均为花园洋房,并设有私家银行、花园和家庙。
从大帅府正门进入中院,便可见青石雕花的门垛前两尊威武的汉白玉狮子,院内青瓦灰墙,朱漆廊柱,雕花门窗,门前设有石凳石桌,给人一种老宅的古朴之感。中院正门门前青石铺地,正门上刻绘的门神威武飘逸,形态逼真。影壁墙上镶嵌汉白玉,上刻金光灿灿的“鸿禧”二字。二进院的垂花仪门上悬挂一幅对联,正门上横批为繁体“宏开塞外”四个大字。正房为张作霖办公室,红褐色的办公桌前端坐着身着中式马褂的张作霖塑像。三进院则是张作霖几位夫人的起居室,建筑风格与前两进院落相似。
大青楼是仿罗马式建筑,外观巍峨气派,立体浮雕造型颇具艺术感。走进宅院,又有中式的雕花门窗,内部陈设华丽典雅。张作霖办公室——赫赫有名的老虎厅就在其中,室内偏中式风格,红褐色的桌椅散发出光泽,颇有年代感却不失庄重古雅。
室内还展有民国时期的古玩、字画、陶瓷、木雕等。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张氏父子及其家眷的照片,记录了历史事件及他们生活的点滴。玻璃展柜里还展出了少帅的运动装,米奇帽子等,再现他生活的场景。还有张学良的亲笔书信以及他在美国幽居时期与亲友的合影。
在浏览照片时,我看到这样一行字:少帅后半生幽居海外,心念故土。看罢,不禁感慨。身处乱世中,个人的命运如一叶浮萍。能在迷茫中守住信念,捍卫国家尊严,一生无愧于心,千秋功过自有后世评说。
走出大青楼,如同从民国风云中走出来,又回到了现代。花园里绿植青葱,显然是被打理过的。仰望花园内的假山上悬挂的张作霖亲笔书写“天理人心”的四字匾额,墙角上的几丛灌木树枝疏影横斜,倍添幽凉。花园整洁利落,四周种植梧桐和皂角树,假山上青藤茂密,垂坠如瀑,微风袭来,漾动起绿色的涛浪。
漫步在庭院的花园中,才觉得这里曾经离历史很近,那些斑驳的痕迹似乎触手可及。当我们真正走近一段故事里,却也只是看到了浮华的表象而已,那些迂回曲折、沟沟壑壑的过往,终究不过是历史的一段尘烟。
走出大帅府花园,窗外一抹秋日的阳光洒在古宅葳蕤的苍苔上。信步在府外一排红色楼宇下,再回首望去,大青楼渐渐地隐入城市的高楼中,只剩下一角阑珊的倩影了。
(六)中街美食
从大帅府出来,感受秋阳的温润,从一段民国的历史中又返回了太清宫(故宫)门前,大帅府与故宫相距不远,父亲执意要去故宫游览,我们便不顾饥肠辘辘,跟随父亲沿正阳街步行至南顺城路,果然,从宫墙外面远观,映入眼中的是金壁辉煌的皇家景观。
然,故宫门前也是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母亲见园门口游人太多,建议父亲自己进去看看,我们在外面等他。父亲进去不到一刻钟就出来了,笑着解释说:“里面游人太多,我进去的时候,门口的保安还搀扶着我,我想还是不要麻烦了,就走出来了!”我听了父亲的话,忍俊不禁。下一站,就去品尝沈阳美食吧。
父亲一直惦记着当年他从单位来沈阳出差时吃的老边饺子,这里又距中街不远,途经刘老根大舞台,又能怀怀旧,简直是再好不过了。
中街和太原街都是沈阳繁华的商业街,因中街毗邻故宫,历史悠久,散发着既古典又现代的气息。老边饺子馆是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外部装修美轮美奂,以大红色调为主的中式风格,一团喜庆,正符合此时心境。进入里面需排队订票。终于轮到我们开始就餐的时候,服务生带领我们上楼来,大厅里食客极多,座无虚席。
我们点了虾仁水饺、牛肉蒸饺、水晶煎饺,以满足不同口味。一杯菌菇营养汤,只小小的一碗,价格却不菲。一盘凉拌蛰皮颇为清淡爽口,搭配饺子吃正合宜。父亲边吃边和我们聊起老沈阳的故事,说起他在县城饭店工作时名厨料理的东北菜系。诚然,这些年东北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在地产及风味上给人的印象就是酸菜和乱炖,常常被追求时尚的人嗤之以鼻,哪拼得过时下年轻人崇尚的日韩料理?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东北菜系也曾有过辉煌时期,还记得当年辽菜最有名的烹饪大师刘敬贤先生,著名的勺园饭店就是他主厨,后来又把家乡菜带到全国去宣传,最著名的是满汉全席和鹿鸣宴。溯及饮食文化渊源之深,在民间流传甚广,却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
如今,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对食物越发讲究色香味,不只满足味蕾的需求,还要做得精致,吃出营养。父亲说寻访老味道,就好像又回到了从前。过去的年月,在我们老家,每逢过年,祖母总要在大年初一才给孩子们买猪肉包饺子,包饺子守岁吃年夜饭是一种民间风俗,日子再清苦,也要赶个时令辞旧迎新。父亲说,那年祖父在临终的时候,最想吃的是猪肉炖豆角,可那时在冬天是吃不到新鲜蔬菜的。父亲每提及此事,内心总是充满感慨。
我家先生自从十几岁来沈阳读书,如今二十多年了,他的乡音已改,没有人看出他来自关内。沈阳,是他奋斗的城市。他侃侃而谈,和我们说起他少年时和同学爬东陵公园的沙丘,攀着大树就进入宫墙里面,那时候觉得对沈阳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炎炎夏日去中街吃冷饮,真是大快朵颐,那时到了沈阳,没有谁不知道中街大果(雪糕)。和同学游遍沈阳,对沈阳的大街小巷,每一条街道的名字,甚至比我这个本地人都熟悉。还记得那时候他带我来中街买牛皮纸袋装的糖炒栗子,吃女生都爱吃的番茄酱味儿锅包肉,还有刚烤熟的热乎乎的红薯。我对食物并不讲究,也不算得上是个“吃货”,可能记住的就是那些小小的美好。光阴荏苒,不觉已是数载。
聊着往事,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都好像并不是单纯为了吃饭而来,而是寻觅一种情怀。
没有人能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疾驰,在城市寻访历史的足迹。怀旧,是带着一颗初心走向未来。
从老边饺子馆出来,在喜庆热闹的中街,我给父母亲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父亲很深沉,母亲笑容温婉。他们都太容易知足了,一路上笑呵呵地听外孙子给他们推荐寿司、牛排、披萨等食物,尽管这些都是父亲和母亲说什么也不愿意尝试的味道。
在中街逛到暮色四合,街道上人来人往,夜晚的街市依然喧嚣,灯光与星光交织,亦别有情致。这是繁华之都的时尚地,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很富有。
父亲说要带孩子去吃坛肉,父亲是经历一穷二白的五十年代,从苦日子中走过来的,自然对肉类食物感情深厚,儿子也是“无肉不欢”,祖孙两人达成共识。看来,儿子早把牛排寿司抛之脑后了。
我深知父亲是怀旧的,特意选了一家古典风格的招牌店,父亲见门匾上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才选择在这家店里落座。
坛肉是东北名菜,做法与红烧肉一样,将五花肉用砂锅炖制,肉质软烂,香而不腻。服务生端上一锅炖酸菜血肠,一盘酱牛肉,一碟卤煮花生米,再加上脆炒西兰花、一盘凉拌猪耳,有荤有素,堪称完美。因东北气候寒冷,砂锅炖肉可以使肉质鲜嫩易熟,保持温度,就米饭炒菜热热地吃,刚刚好。
记得几年前,有一首歌唱:“翠花,上酸菜!”火遍全国的除了翠花就是酸菜了。酸菜成了东北的特色,翠花也成了东北姑娘的代称。前几年,在去外地旅游的时候,东北给外地人的印象就是翠花和酸菜。作为典型的调侃对象,那情景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位羊角辫红棉袄绿棉裤的小姑娘形象。那些年,我是极不喜欢被称为“翠花”的,私以为“翠花”就相当于落后与土气,我从乡村奋力拼搏辗转到城市,就是为了脱离“翠花”之列。时光悠悠如流水一去无返,如今倒是真希望回到“翠花”的年代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幽默,并无揶揄嘲讽之意。曾几何时,东北文化被二人转笑星们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固有印象,并被大众喜闻乐见。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社会在日益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身处在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时代,怕终有一天,那些成为经典的将被遗忘,成为过眼烟云。城市化建设在接地气的同时,没有谁会被永远铭记,应该铭记的全都在我们的履迹里。我们行走着、思索着,人生愈加辽阔而充盈。
今夜,坐在宽敞的餐厅里遥望湛蓝的夜空,月光皎洁,星子如眸,真实地感受到时间一点一滴流动,有一种寻到生命的原乡的归属感。少年时幻想的诗和远方终究是不可抵达的幻梦,而这种感觉就仿佛是前世的邀约,如此地似曾相识,“除去巫山不是云”,便是到过再好的地方,也比不过故乡。
我恋上的城市是一座宝藏,它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崭新的现代文明。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命运与它相依,往后余生,我们会一直守着这座城,慢慢老去。
(2020年10月28日)
相关链接 :
作者简介
水秀玲珑,原名韦艳微,现居辽宁沈阳。一个生在夏天的北方女子,守着光阴赏花品茗,倚着诗词垒字筑梦。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总监:徐和生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柳依依 暖在北方 胡迎春 尾子
主编:烟花 清欢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朱晓燕
美编:无兮 ETA 张婷儿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 自在花开 眉如远山 西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