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华】杨修智辩孔君平

作者/田  华 

〔成语中的华阴故事〕(六)
杨修智辩孔君平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记载天才少年遵礼守教机智果敢反映敏捷的成语典故很多,像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等,都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的美丽故事。但今天笔者要介绍的却是少年才俊智对孔君平的故事,这个少年才俊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华阴人,名叫杨修。

该成语故事名“孔禽杨果”。说的是少年杨修与孔君平辩论的事情。这则故事出自隋代辩才侯白所著的《启颜录》一书,在之后的《世说新语》《旧唐志》《新唐志》中均有记载。

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才子杨修,一是大家都较为陌生的孔君平。

孔君平何许人也?据史载,孔君平乃东汉末年浙江绍兴人氏,为孔子第26代孙。时任东汉光和七年的庭尉之职——即掌管刑法之吏,与今天最高法院某个法庭的庭长差不多。时人称之为孔廷尉。

杨修出自名门望族,175年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杨赐已经官至一品太尉,父亲杨彪也做了京兆尹。京兆尹就是负责管理京师地方事务衙门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市长之职。在这样一个世代累官,书香气浓厚的家庭里,杨修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加之天资过人,反映敏捷,很早就被以神童视之,名声在外。

孔君平因在京师做官,与杨家上两辈人同朝为官煞是熟络,自然就对这个叫杨修的孩子早有耳闻,于是,他想以拜访之名去杨府一看究竟。

一天,孔君平径直来到杨府大门口,递上名帖经门吏通报后进得府内,恰巧太尉父子二人俱不在邸,只见一个九岁男童生得面润如玉,两只明眸如同秋水般清澈炯炯有神,手中拿着一本书正在背读甚是睿智聪慧;孔君平心下狐疑,此人该不是那个名扬在外的神童么?他问童子姓甚名谁后,方知此人即为杨太尉之孙京兆尹之子杨修。又问童子祖父父亲可在,童子一边回答他说,祖父和父亲都不在,家中尚有老祖母母亲和自己,一边因客人到来,不慌不忙的让座端茶递水并摆上果盘之类。孔见果盘中有鲜果杨梅,灵机一动欲以杨梅果为话题测试一下这个童子,看是否名与实符;孔君平指着果盘中的杨梅说,这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果子啊。杨修听完后知道孔君平这是在以果为辩,遂用不紧不慢的口气不露形色的应声答曰:噢,怎么没听说过孔雀就是夫子您家的禽呢!

听到这样的回答,孔君平不由得心头一紧,一时语塞也无从辩驳,他看着眼前这个才刚满九岁的男孩,竟然如此的机智过人,让他回答是也是不是,回答不是还是不是。如果他承认是正好中了小杨修给自己设的坑,如果回答不是,便自己否定了自己前面提出的命题,自己那句“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果”就不攻自破难以成立。他看着面前的这个男孩,他在和自己的这一问一答的辩论中,胜负立见不言自明,只此一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孔君平心里还有些不甘,试图再出题以辩,可当这场简短的辩论之后,看到这个男孩依然像没事人一样拿着书本在他面前悠闲的踱着碎步时,他心中的不甘立马打消了,男孩子的那种镇定自若那种机智敏锐和那种以不辩为辩以貌似退守实则为攻的偷换概念的辩论之才,让孔君平惊悚折服、自愧不如。他担心若是再继续下去自己的颜面就会丢大发了。一时间他脸上白一阵赤一阵的很是无地自容,可回过神来又觉得这个男孩子果然是名不虚传十分可爱。随后,他就胡乱地找了个借口告辞出了杨府。

打此之后,少年杨修的聪明才智与反应机敏,更是蜚声京城。

杨修生于官宧世家,长于书香门第,长期的优越生活与生长环境,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自恃聪明自恃有才自恃高人一等的自负秉性,也是这种善于表现的自负品格为他的人生埋下了致命的隐患。但少年杨修巧辩孔君平的故事已经成为美谈。

田华,陕西华阴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生人,中共党员,务过农,当过临时工,做过教师,为最后一批被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现已退休。其对事物观察细致,善于探索平常事物背后的微理,业余生活平淡,喜欢侍弄花草或以书法绘画消遣时日。写作秉持了寻美与守真的原则,其文亦如其人,朴实无华,洒脱率真,读来也颇具韵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