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酒神仪狄与杜康,实证大禹与夏朝属于中国南方
(作者:赵辉)大禹因治水有功,凿山导淮,根治水患,造福于民,得到诸侯万民的拥戴,而承继天子之位。出生成长于淮河岸边涂山地区的大禹之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成为中国国家形成建立的标志。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 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 耕,得乎?”正是记载了尧舜禹时期,大禹治水的故事。
对于夏朝的中心区域——夏朝国都究竟在哪里?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史学界与考古界的一个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去探讨、去追寻。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坚持把夏文明的寻找定位在黄河流域河洛地区这一狭窄地带,导致夏文明探索的久劳无功。
仪狄与杜康是中国酿酒业的两位酒神,仪狄发明酒醪,少康(即杜康)发明秫酒。相传仪狄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一说是帝舜的女儿,虞舜的后人,《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絶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世本八种·作篇(张澍稡集补注本)》:“帝女令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宋衷注:‘仪狄。夏禹之臣。’”王粲,《酒赋》:“帝女仪狄,旨酒是献。”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酒字条》中提到,仪狄作酒醪,夏禹喝了觉得太好,怕沉迷于此,所以疏远仪狄。
仪狄始作酒醪,不论是舜帝之女还是大禹的酿酒官员,有一点是共同的,仪狄酿造的是酒醪。醪,释义为浊酒、醪糟儿、江米酒,又叫酒酿,甜酒。酒醪是一种以用糯米为原料酿制,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含酒精量极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老少男女皆宜。
古代中国,因气候温度雨水的差异,形成了以栗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两大系统,南稻北栗格局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基本形式。而酒醪原料的糯米更是南方地区的特产,在夏朝时期,很难成为黄河流域的生产作物。
因此,笔者可以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夏朝时期的仪狄为中国南方地区人士,酒醪这种美酒只能产于中国南方地区;仪狄做为大禹的酿酒官员或舜帝之女,也显示了大禹来自于中国南方地区,夏朝也位于中国南方地区。而夏商时期的南方地区,就是被西周时期称为南淮夷的淮河以南地区。涂山地区淮河大河湾,是大禹凿山导淮后在荆涂二山西南形成的大面积的农业生产耕地,现今已经成为中国的糯米生产基地。这里是孟子所说的“然后中国得而食也”的远古“中国”地区吗?不知是否隐含了众多历史隐秘信息,是一种远古农耕文明的延续,是一种中国文化的传承?
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以高粱为原料酿制的秫酒,生产的高粱酒,采用蒸馏法工艺可以生产出高纯度的白酒,成为中国寒冷干燥北方地区的典型酒类。少康已经是大禹的四代孙,已晚于大禹时期至少一百多年,还有逃亡离开夏朝国都几十年的逃亡经历,逃亡生活在中国偏北方地区的北粟生产区域,发明生产以北方旱季作物高粱为原料酿制的秫酒白酒,当在情理之中。
少康成功复国,夺回南方原有的大禹父子时期的夏朝国都。仪狄以南方糯米为原料发明的酒醪甜酒和少康逃亡北方发明的以高粱为原料的秫酒白酒,成为夏朝国都地区的甜酒、白酒兼而有之的繁荣地区。糯米甜酒与高粱白酒在夏朝国都的流行繁荣,为夏朝最后一位天子夏桀因酒失国,埋下了伏笔,成为夏朝灭亡的导火索。《韩诗外传》:“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综上所述,“仪狄始作酒醪”“杜康始作秫酒”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大禹治水之功建立起来的夏朝中心区域,是位于中国的南方地区或者偏南方地区,决不会是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如果需要更加明确的地理位置,夏朝国都就是位于淮河流域的夏水北淝河四方湖古城地区,这是破解夏朝历史的唯一正确方向。
(作者:赵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