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肠病十二法
导读:今天学习董建华先生的治肠12法。
肠包括大肠和小肠。小肠主泌别清浊,大肠主传导,二者均关系到饮食水谷的转运和排泄,若肠病则致吸收转运和传导排泄的障碍。
肠病实证多与胃有关,虚证多与脾有关,董建华治肠病多从脾胃入手,调理脾胃以和其升降,使燥湿适度。又肝胆与脾胃升降有关,治疗中又多注重调肝。
外邪侵袭以祛邪为主,脾胃本虚以扶助正气为主,本虚标实,则标本兼顾。
董氏治肠病多用以下方法。
本法适用于肠胃之气壅滞不行而大便秘结或不爽,胃脘胀满,嗳气食少,口臭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滑等症。
基本方:槟榔10g,枳壳10g,瓜蒌15g,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木香6g,砂仁3g,莱菔子10g,香橼皮10g,佛手6g。
大便秘结甚者,加酒军3g。
本法适用于肝胆气郁,大肠传导失职而致之便秘。
症见胁痛胁胀,脘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善太息,嗳气,口臭,食少纳呆,舌红苔黄,脉弦或弦细。
基本方:柴胡10g,白芍10g,香附10g,青陈皮各6g,槟榔10g,酒军3g,莱菔子10g,金铃子10g,元胡6g,枳实10g。
若嗳气频作,加旋覆花10g,代赭石15g;失眠多梦,加合欢皮15g,炒枣仁10g。
本法适用于肠腑积热,热盛伤津之便秘。
症见大便秘结,数日不解,小便黄赤,面色潮红,心烦身热,口渴口臭,脘腹胀满或胀痛,舌红,苔黄而燥,脉滑数。
基本方:酒军3g,黄连3g,黄芩3g,枳实10g,厚朴6g,元明粉10g(冲),白芍10g,杏仁10g。
若肝火上炎,加当归龙荟丸;津液损伤甚者,加生地15g,元参10g,麦冬10g。
本法适用于寒湿之邪侵袭肠胃而致寒湿困脾之证。
症见腹痛肠鸣,大便稀溏,起病较急,脘腹胀闷,口中黏腻,舌苔白腻,脉濡;或兼有恶寒发热,全身酸困,或饮食生冷,脘腹作痛,恶心欲吐。
基本方:藿香10g,佩兰10g,苍术10g,厚朴6g,苏梗10g,陈皮10g,茯苓10g,大腹皮10g,白蔻仁5g,半夏10g。
若表证明显,加荆芥10g,防风10g,苏叶6g;恶心呕吐,加生姜2片,竹茹10g。
本法适用于湿邪困脾较重,影响膀胱气化而致湿阻下焦之证。
症见泄泻如注,清稀如水,腹胀肠鸣,脘痞食少,肢体倦怠,小便短少,舌苔白厚腻,脉濡细。
基本方:茯苓15g,猪苓10g,苍白术各10g,泽泻10g,陈皮10g,厚朴6g,苏梗10g,通草6g,车前子10g(包)。
食少纳呆,加木香6g,砂仁3g;身热恶寒,加荆芥10g,苏叶6g。
本法适用于湿热之邪侵及肠胃,传化失职而致之泄泻或痢疾等。
症见泄泻急迫,肛门灼热,大便黄褐,或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腹胀腹痛,小便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基本方:黄连3g,黄芩10g,葛根15g,白头翁10g,秦皮10g,茯苓10g,车前子10g(包),木香6g,赤芍10g。
食积所伤,加焦三仙各10g,下痢脓血较多,加酒军3g,地榆10g;里急后重甚者,加槟榔10g,枳实10g。
本法适用于饮食不节,宿食内停,肠胃受阻,传化失常而致食滞肠胃之证。
症见或为泄泻,或为便秘,但均见有嗳腐酸臭,脘腹胀满,大便如臭卵,数日不解,或大便黏溏,食少纳呆,或不思饮食,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基本方:焦三仙各10g,莱菔子10g,枳壳10g,槟榔10g,陈皮10g,半夏10g,连翘10g,苏梗10g,鸡内金6g。
兼有脾虚者,可加扁豆10g,山药10g;大便秘结较甚者,加酒军3g,元明粉10g(冲)。
本法适用于肝郁脾虚之泄泻。
腹痛、泄泻多因情志不遂而发,精神舒畅时好转,平素胁痛食少,心烦易怒,脘腹胀满,大便多不成形,舌淡红,苔白或白腻,脉弦细。
基本方:柴胡10g,白芍10g,郁金10g,香附10g,川楝子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扁豆10g,焦三仙各10g。
本法适用于年高体弱,脾肺气虚,大肠传导无力之便秘。
症见大便数日一行,排出困难而非干燥,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形体虚弱,或形盛气怯,舌淡红,苔白,脉弱。
基本方:黄芪10g,太子参10g,白术10g,山药15g,茯苓10g,火麻仁10g,瓜蒌15g,郁李仁10g,枳壳10g。
如兼阴亏无水舟停,加元参10g,生地10g,麦冬10g;食少纳呆,加鸡内金6g,焦三仙各10g。
本法用于脾胃虚弱,水谷运化无权,清浊相混之泄泻。
症见大便溏薄,时轻时重,日久不愈,脘腹胀满,食少纳呆,神疲乏力,或泻下少量黏冻,舌淡苔白,脉细弱。
基本方: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扁豆10g,山药10g,木香10g,砂仁3g,莲子肉10g,苡仁15g。
体倦乏力甚者,加功劳叶、仙鹤草各10g;暑湿季节,加藿香、佩兰、荷叶各10g。
本法适用于泄泻日久,或体虚中气不足之脱肛。
便后肛门脱出,或同时伴有胃下垂、子宫下垂,面色萎黄,神疲气短,懒言倦怠,食少纳差,腹胀腹坠,舌淡苔白,脉细弱。
基本方: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枳壳10g,柴胡10g,升麻6g,陈皮10g,香橼皮10g,佛手6g。
若脘腹冷痛,加良姜10g,肉桂3g;兼有胃阴不足口干,舌红少苔,加黄精15g,玉竹10g,石斛10g。
本法适用于泄泻日久,伤及肾阳,以致脾肾阳虚之证。
症见五更时分,腹部痛作,肠鸣腹痛,伴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脘腹畏寒,神疲形瘦,舌淡苔白,脉沉细。
基本方:制附子10g,肉桂5g,补骨脂10g,吴茱萸3g,肉豆蔻10g,五味子5g,党参10g,白术10g,炮姜3g,陈皮10g。
食少纳差,加鸡内金6g,焦三仙各10g;脱肛者,加黄芪15g,柴胡6g,升麻6g。
以上是董氏对肠病的十二种治法,但临床病证复杂,兼夹较多,具体每一病例,董氏常合用两三法。
如虚实夹杂,脾胃气虚,复感寒湿之泄泻,治疗以健脾与芳化相结合;寒热错杂,湿热蕴结,日久泄泻,损伤脾阳,则多清化湿热与健脾温阳并用。本虚标实者,治多先标后本,标本兼顾。
对肠病的治疗董氏多强调以祛邪为主,主张邪去正复。运用补法调补,大忌壅补,以防止脾胃之气壅滞,而致升降失司。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国医大家董建华医学经验集成》,姜良铎、杨晋翔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0.7。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