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三十八章:祛风湿强筋骨
…………………………………………………………………………………………………………………………
第三十八类:《祛风湿强筋骨》
(24味/透骨草、木防己、雷公藤、伸筋草、徐长卿、路路通、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青风藤、鸡矢藤、木爪、小驳骨、蚕沙,狗脊,乌梢蛇,豨签草,老鹤草,鹿衔草,千斤拔,两头尖,海桐皮,油松节,臭梧桐)
…………………………………………………………………………………………………………………………
《透骨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珍珠透骨草、枸皮草、吉盖草、珍珠透骨草、竹格叉。
药科——大戟科植物地构叶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于华北、东北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主产于山东、河南、江苏、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肝、肾。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止痛。
主治——瘫痪,风湿痹痛,筋骨挛缩,腰部扭伤,闭经,阴囊湿疹,寒湿脚气,疮疖肿毒。
现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
参治——疠风,热毒,瘀血疼痛,目痛,跌打损伤,遍身疮癣。
药理——抗菌,抗炎,抗肿瘤。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忌用。
…………………………………………………………………………………………………………………………
《木防己》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广防己、土木香、白木香、青檀香、青藤根、金钥匙、青藤香、钻骨龙。
药科——防己科植物木防己的干燥根。
产地——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以及河北、辽宁、陕西等地,尤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常见。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寒。
药味——苦、辛。
入经——脾、肾、膀。
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解毒,消肿。
主治——风湿痹痛,水肿,咽喉肿痛,闭经,小便淋痛,湿疹,跌打损伤,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现治——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脏性水肿,急性肾炎,肾病水肿,风湿关节痛,尿路感染。
参治——中暑,肋间神经痛,胃痛,腹痛,血淋。
药理——解热,利尿,抗炎,镇痛,麻醉,降血压,麻痹呼吸,缩小瞳孔,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断交感神经节传递,阻断α受体,肌肉松弛,兴奋心肠,兴奋子宫。
用法——水煎,外用(煎水熏洗,捣敷,磨浓汁涂敷)。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服,阴虚者忌服,无湿热者忌服。
…………………………………………………………………………………………………………………………
《雷公藤》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黄藤、黄根藤、黄腊藤、南蛇根、黄藤木、菜虫药、红药、水莽草、断肠草。
药科——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
产地——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浙江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凉。
药味——苦、辛。
入经——肝、心。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活血,消肿,解毒,消炎,止痛,杀虫。
主治——银屑病,口眼干燥综合征,肺结核,慢性肺部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麻风病,麻风反应,白塞病,湿疹,红斑狼疮,疥疮,顽癣。
现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参治——中毒,皮肤发痒,腰带疮,蛆虫,孑孓,钉螺,毒鼠。
药理——抑制免疫系统,解毒,抗凝,抗肿瘤,抗生育,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滞性,降低外周血阻力,纠正纤溶障碍,减少器官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
用法——不可内服。外用(研粉撒、捣烂敷、捣汁涂)。敷药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泡。
用量——外用(适量)。
禁忌——大毒(可服鲜萝卜汁200克,或炖服莱菔子400克,或用鲜韭菜汁或浓茶、羊血等以解毒)。内服宜慎。孕妇忌服,身体虚弱者禁用,疮痒出血者慎用。
…………………………………………………………………………………………………………………………
《伸筋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舒筋草、小伸筋、宽筋藤、立筋草、过山龙、石松、狮子尾、狮子草、绿毛伸筋。
药科——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带根全草。
产地——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肝、脾、肾。
功效——祛风寒,除湿,舒筋,活络,消肿。
主治——皮肤麻木,四肢软弱,风寒湿痹,关节酸痛,水肿,跌打损伤。
现治——肝炎。小儿麻痹后遗症,手足麻痹,风湿性关节肿痛,带状疱疹,月经不调。
参治——风痹,气结疼痛,筋骨不舒,肺痨咳嗽,腹中坚积,黄疸,痢疾,金疮。
药理——下气,降温,去痰,止咳,消炎,镇痛,延长催眠的睡眠时间。
用法——水煎,浸酒,外用(捣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3~12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忌服,出血过多者忌服。
…………………………………………………………………………………………………………………………
《徐长卿》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土细辛、一枝箭、一枝香、三百根、鬼督邮、别仙踪、逍遥竹、英雄草、对节莲。
药科——萝蘼科植物徐长卿的根及根茎。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肝、胃。
功效——祛风,化湿,行气,通络。
主治——风湿痹痛,牙痛,胃痛胀满,痛经,跌打肿痛。
现治——精神分裂症(啼哭、悲伤、恍惚),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肝硬化腹水,肠炎,带状疱疹,皮肤病,接触性皮炎。
参治——晕车晕船,各种疼痛,一切痧症,多种皮肤病,气滞痛,血瘀痛,寒凝痛,癌肿疼痛,术后疼痛,风湿,湿热,恶气,水肿,青筋出现,闷绝欲死,亡走,心痛,慢性腰痛,寒气腹痛,食积,小儿腹胀,腹水,血虚经闭,红崩,白带,小便不通,霍乱,温疟,痢疾,痧症,疫疾,脚气,皮肤瘙痒,湿疹,风疹块,顽固性荨麻疹,顽癣,牛皮癣,蛊毒,癫狗咬伤,毒蛇咬伤。
药理——益气,活血,温经,驱寒,散瘀,消肿,解热,利尿,止咳,镇静,止痒,接骨,解毒(蛇等),抑菌,抗炎,镇痛,降压,降血脂,抗变态,抗早孕,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胃肠蠕动,抑制肝代谢,抑制子宫收缩,下降回肠张力。
用法——水煎(不宜久煎,入煎剂宜后下),浸酒,丸剂,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3~12克),外用(适量)。
禁忌——体弱者慎服。
…………………………………………………………………………………………………………………………
《路路通》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枫实、狼目、狼眼、枫果、聂子、九空子、九孔子、枫香果、枫树球。
药科——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成熟果序。
产地——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平。
药味——苦。
入经——肝、肾。
功效——祛风,活络,通经,利水。
主治——麻木拘挛,关节痹痛,乳少经闭,水肿胀满。
现治——过敏性鼻炎,关节炎,蛋清性关节炎,皮炎。
参治——瘟瘴,湿热痹痛,风湿流注疼痛,耳内流黄水,心胃气痛,月经不调,痔漏,小便不利,脏毒,湿疹,荨麻疹,皮肤湿癣(烧灰外用),肿毒,疥癣,痈疽。
药理——行气,活血,除湿,收敛,保肝,明目,消毒,抗炎,消退关节炎肿胀。
用法——水煎,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敷或烧烟闻嗅)。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忌服,月经过多者忌服,阴虚者忌服,阴虚内热者不宜,虚寒血崩者勿服。
…………………………………………………………………………………………………………………………
《桑寄生》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寄生、寄屑、寄生草、寄生树、广寄生、桑上寄生、茑木、寓木、冰粉树。
药科——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的带叶茎枝。
产地——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平。
药味——苦、甘。
入经——肝、肾。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安胎元。
主治——高血压,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现治——精神分裂症,心脏诸病,冠心病,心绞痛,早期肺病,郁血性肾炎,子宫脱垂。
参治——吐血,咯血,下血,毒痢脓血,肝风昏眩,四肢麻木,小儿抽搐,小儿背强,瘰疬,膈气,内伤咳嗽,心腹刺痛,腰背痛,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产后乳汁不下,产后余疾,滑胎,月经困难,痢疾,痔漏,脚气,冻伤,金疮,痈肿,疮疡,梅疮毒。
药理——补气,补血,清热,泻火,祛痰,止咳,消肿,去痹,利尿,益血脉,通经络,壮阳道,通经水,下乳汁,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舒筋活络(作茶饮),定痛,降压,抗病毒,抗病原微生物,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改善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血流量,舒张心脏冠状血管。
用法——水煎,捣汁,散剂,浸酒。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
禁忌——尚不明确。
…………………………………………………………………………………………………………………………
《五加皮》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五加、南五加皮、红五加皮、五谷皮、刺五加、刺五甲。
药科——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
产地——分布于湖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肝、肾。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
主治——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现治——中风,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佝偻病,四肢不遂,筋骨挛急。
参治——一切风湿痿痹,瘀血皮肌,骨折,脊痛,心腹疝痛,腰痛脚弱,鹤膝风,脚冷,五劳七伤,发热汗多,口干舌涩,不思饮食,疟疾,小便余沥,阳痿,阴囊水肿,阴囊湿疹,女人阴痒,青肿疼痛,跌打损伤,疮疽肿毒,疽疮阴蚀。
药理——益气,益精,补中,活血,下气,化痰,消水,去瘀,消肿,明目,抑菌,抗炎,抗辐射,抗氧化,抗应激,抑制实体瘤,保护造血功能,兴奋子宫。
用法——水煎,浸酒,丸剂,散剂,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畏蛇皮、玄参。阴虚火旺者慎服,水不足者忌服,肺气虚者忌服,肝肾虚而有火者忌服。
…………………………………………………………………………………………………………………………
《香加皮》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香五加皮、北五加皮、臭五加、杠柳皮、羊奶藤、羊桃梢、羊奶子。
药科——萝蘼科植物杠柳的根皮。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肝、心、肾。
功效——祛风湿,壮筋骨,利小便。
主治——心悸气短,风寒湿痹,风湿筋骨疼痛,腰膝酸软,浮肿,尿少。
综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软弱。
参治——脚痿行迟,阴囊水肿,阴部湿痒,皮肤湿痒。
药理——杀虫,强心,强腰膝,镇痛,升压,抗癌,抗放射,抗胆碱酯酶,抑制肉瘤,加强心脏收缩,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增加胆固醇含量,增加肾上腺重量,增加肾上腺皮质。
用法——水煎,浸酒,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服用不宜过量)。不可作五加皮的代用品。血热者忌服,旰阳上亢者忌用,阴虚火旺者慎服。
…………………………………………………………………………………………………………………………
《青风藤》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大风藤、青藤、寻风藤、排风藤、青防己、黑防己、汉防己、吹风散、追骨风。
药科——防己科植物青藤的藤茎。
产地——分布于湖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平。
药味——苦、辛。
入经——肝、脾。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主治——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现治——一切诸风,一切历节麻痹,历节鹤膝,风病,风肿,风湿流注,骨节风气痛。
参治——口眼歪斜,软弱无力,膀胱水肿,脚气湿肿,损伤疮肿,痈肿恶疮。
药理——行气,行水,镇咳,镇静,抗炎,镇痛,抗过敏,降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抑制免疫,阻断神经节,降低心肌收缩性,阻断神经肌肉传递,兴奋胃肠道,保护再灌注损伤。
用法——水煎,冲黄酒服,浸酒,熬膏,外用(水煎液擦洗痛处)。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外用(适量)。
禁忌——遇副反应较重时应停药。
…………………………………………………………………………………………………………………………
《鸡矢藤》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鸡屎藤、臭藤、牛皮冻、臭藤根、斑鸩饭、狗屁藤、却节、毛葫芦、臭狗藤。
药科——茜草科植物鸡屎藤的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平。
药味——苦、甘。
入经——肝、脾、胃、肺。
功效——祛风,除湿,消食,导滞,活血,消肿,解毒,止痛。
主治——风湿疼痛,气虚浮肿,头昏食少,瘰疬,脘腹疼痛,肝脾肿大,肠痈,腹泻痢疾,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现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慢性骨髓炎(杂猪胃煎服),慢性气管炎,阑尾炎,神经性皮炎,瘤型麻风反应,带状疱疹。
参治——腿足诸风(煎洗),拘挛不能转舒,新内伤,中暑,失眠,气郁胸闷,耳呜,妇女虚咳,背疽,胃痛,小儿疳积,食积,腹胀,白带,红痢,遗尿,小儿脱肛,脚湿肿烂,热疖肿毒,洗疝,流注风火瘴毒,毒蛇咬伤,
药理——益气,补血,清热,除火,散寒,洗疮,镇静,健脾,益肾,补筋骨,抗菌,降压,抗惊厥,抑制肠肌收缩,抗组胺所致的肠孪缩,拮抗乙酰胆碱所致肠挛缩。
用法——水煎,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大剂量30~60克),外用(适量)。
禁忌——尚不明确。
…………………………………………………………………………………………………………………………
《木瓜》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秋木瓜、酸木瓜、木瓜实、光皮木瓜、皱皮木瓜、铁脚梨、宣木瓜。
药科——蔷薇科植物木瓜的近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温。
药味——酸。
入经——肝、脾。
功效——化湿,舒筋,平肝,和胃。
主治——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肿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现治——出血性休克,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细菌性痢疾,风湿性关节炎。
参治——风湿麻木,风湿客搏,积年气块,邪气,冷气,筋急项强,脚膝筋急痛,手足腰膝不能举动,心膈痰唾,奔豚,心腹痛,腰痛,脐下绞痛,霍乱,冷热痢,荨麻疹,一切脚气,脚癣。
药理——活血,通经,消食,消肿,止渴,理脾,敛肺,保肝,助谷气,强筋骨,抗菌,抗癌,调营卫,抑制肿瘤。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熏洗)。
用量——水煎(常量6~9克),外用(适量)。
禁忌——忌铅、铁。不可多食(损齿及骨)。小便淋闭者慎服,真阴不足者不宜用,湿热偏盛者忌服。
…………………………………………………………………………………………………………………………
《小驳骨》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驳骨丹、接骨草、骨碎草、小还魂、大力王、长生木、小接骨草、小叶金不换。
药科——爵床科植物小驳骨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肝、肾。
功效——祛瘀,止痛,续筋,接骨。
主治——血瘀经闭,产后腹痛,风湿骨痛,筋伤骨折,跌打损伤。
现治——风湿性关节炎,经痛。
参治——风邪,四肢神经痛,无名肿毒。
药理——生新,消肿。小剂量升高体温,大剂量降低体温。
用法——水煎,研末,泡酒,外用(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
用量——水煎(15~30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用。
…………………………………………………………………………………………………………………………
《蚕沙》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蚕砂、蚕屎、蚕矢、晚蚕沙、原蚕屎、晚蚕矢、二蚕沙、马鸣肝、。
药科——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干燥粪便。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以长江以南为主。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温。
药味——甘、辛。
入经——肝、脾、胃。
功效——祛风,除湿,和胃,化浊。
主治——肢体不遂,风湿痹痛,闭经,崩漏,吐泻转筋,风疹瘙痒。
现治——吐血,衄血,血淋,大便下血,风缓麻痹,麻木不仁,带状疱疹,遍身皆痒。
参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外感头痛,迎风流泪,烂弦风眼,口渴烦躁,心气痛,肢冷腹痛,遗精白浊,干湿癣。
药理——抗癌,抗凝血酶,钙化骨骼,延长人血纤维蛋白质凝聚时间。
用法——水煎(纱布包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细末调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胃肠虚弱者慎服,手足不遂者忌服,血不养筋者忌服。
…………………………………………………………………………………………………………………………
《狗脊》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黄狗脊、金狗脊、金毛狗脊、金毛狮子、狗青、扶盖、扶筋、苟脊、黄狗头。
药科——蛙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广东、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温。
药味——苦、甘。
入经——肝、肾。
功效——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下肢无力。
现治——结核病。一切风疾,筋脉不舒,手足麻木,小儿肛门脱出。
参治——五种腰痛,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小便过多,病后足肿,溃疡久不收敛,毒疮。
药理——止血,生肌。
用法——水煎,熬膏,丸剂,外用(煎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败酱。小便不利者忌服,小便短涩黄赤者忌服,肝虚有郁火忌用,肾虚有热者忌服,阴虚有热者忌服。
…………………………………………………………………………………………………………………………
《乌梢蛇》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乌蛇、乌风蛇、黑乌梢、乌花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蛇、剑脊乌梢蛇。
药科——游蛇科动物乌梢蛇去内脏的全体。
产地——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及广西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平。
药味——甘。
入经——肝。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主治——中风,麻风,风湿顽痹,抽搐痉挛,麻木拘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瘰疬,破伤风,疥癣,恶疮。
现治——面上疮。
参治——身体顽麻风。
药理——调节免疫,抗炎,镇痛,镇静,抗惊厥,抗蛇毒。
用法——水煎,焙干研粉,丸剂,散剂,外用(烧灰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2克),外用(适量)。
禁忌——血虚生风者慎服。
…………………………………………………………………………………………………………………………
《豨签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虎膏、狗膏、火莶、肥猪草、猪膏草、肥猪菜、大叶草、虾钳草。
药科——菊科植物豨莶、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主产于秦岭和长江流域以南。腺梗豨莶——主产于东北、华北、华东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毛梗豨莶——主产于长江以南及西南各省区。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寒。
药味——苦、辛。
入经——肝、肾。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麻痹,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风疹湿疮。
现治——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肾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参治——风热上攻,牙齿疼痛,肠风下血。
药理——抑制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抗炎,降压,抗早孕,抗病原微生物,舒张血管,促进微循环障碍。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用量——水煎(常量9~12克),外用(适量)。
禁忌——多服令人吐。阴血不足者忌服。
…………………………………………………………………………………………………………………………
《老鹤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鬼针子、鹭嘴草、五叶草、五瓣花、破铜钱、老鹳嘴、老鸦嘴、贯筋、老贯筋。
药科——牻牛儿苗科科植物栊牛儿苗、老鹳草或野老颧草的全草。
产地——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平。
药味——苦、辛。
入经——肝、脾、肾。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止泻痢。
主治——麻木拘挛,风湿痹痛,筋骨酸痛,泄泻痢疾。
现治——泡疹性角膜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坐骨神经痛。
参治——诸风,肌肤麻木,筋骨瘫痪,关节不利,咽喉肿痛,腰扭伤,腹胀腰痛,肠道感染,月经不调,经行受寒,经行发热,不能受胎,疮毒初起,蛇虫咬伤。
药理——止咳,抗菌,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诱变,抗肝损,降低血清,杀伤癌细胞,抑制致癌物,降低肝脏内脂质过氧化物的浓度。
用法——水煎,研末,浸酒,熬膏,丸剂,散剂,外用(捣烂加酒炒热外敷或制软膏涂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尚不明确。
…………………………………………………………………………………………………………………………
《鹿衔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鹿含草、鹿蹄草、鹿安茶、鹿寿草、鹿寿茶、破血丹、破血丹、红肺筋草。
药科——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的全草。
产地——产于东北、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温。
药味——苦、甘。
入经——肝、肾。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止血,止咳。
主治——吐血,鼻衄,崩漏,月经过多,带下,外伤出血,风湿痹痛,腰膝无力,久咳劳嗽。
现治——慢性肠炎,过敏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参治——肺结核咯血,子宫功能性出血,失眠,肾虚,腰痛,五淋白浊,痢疾,阳痿,疮痈肿毒,虫蛇咬伤。
药理——调节免疫功能,抑菌,抗炎,降压,抗白血病,增强心脏收缩力,扩张心脑血管,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抑制胰岛素降解。
用法——水煎,研末,炖肉,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忌服。
…………………………………………………………………………………………………………………………
《千斤拔》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千金坠、大力黄、吊马桩、吊马墩、钉地根、金牛尾、钻地风、金鸡落地。
药科——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的干燥根。
产地——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平。
药味——甘、涩。
入经——肝、肾。
功效——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
主治——风湿痹痛,四肢痿软,腰肌劳损,咽喉肿痛,跌打损伤。
现治——慢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产后关节痛。
参治——牙痛,牙痈,喉蛾,咳嗽,腰膝痛,妇人白带,黄肿,肿毒,蛇咬。
用法——水煎,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服。
…………………………………………………………………………………………………………………………
《两头尖》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草乌喙、竹节香附、红背银莲花、红被银莲花。
药科——毛茛科植物多被银莲花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热。
药味——辛。
入经——脾。
功效——祛风湿,消痈肿。
主治——手足拘挛,风寒湿痹,骨节疼痛,痈疽肿痛。
现治——慢性关节疼痛。
参治——疮疡。
药理——溶血,抑制肝癌细胞。
用法——水煎,外用(研末撒膏药上敷贴)。
用量——水煎(常量1.5~3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内服用量不宜过大)。孕妇禁用。
…………………………………………………………………………………………………………………………
《海桐皮》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刺桐、山芙蓉、空桐树、钉铜皮、刺桐皮、鼓桐皮、刺通、接骨药。
药科——豆科植物刺桐的树皮。
产地——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及贵州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平。
药味——苦、辛。
入经——肝、脾。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疼痛,湿疹,疥癣。
现治——肝硬化腹水。中恶,百节拘挛痛,脚挛不能伸举。
参治——大风疾,时行赤毒眼疾,风虫牙痛,乳痈初起,风湿两腿肿满疼重,霍乱,小儿蛔虫病,风癣有虫。
药理——抑菌,镇静,拮抗肠管收缩。
用法——水煎,浸酒,外用(煎洗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8克),外用(适量)。
禁忌——血虚者不宜服,血少火炽者禁用。
…………………………………………………………………………………………………………………………
《油松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松节、油松节、松郎头、黄松木节。
药科——松科植物油松或马尾松的干燥瘤状节或分枝节。
产地——分布于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各省以及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肝、肾。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历节风痛,转筋挛急,风寒湿痹,跌打伤痛。
现治——风湿性关节炎,水田皮炎。
参治——四肢疼痛,腰脊挛痹,齿风,牙齿历蠹,齿根黯黑,翻胃,恶血攻心,腹内紧结,脚屈(积年不能行)。
药理——抗癌,解蛇毒,增加胃肠血流量,抗单纯性疱疹病毒。
用法——水煎,浸酒,浸醋,外用(浸酒涂擦)。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阴虚血燥者慎用。
…………………………………………………………………………………………………………………………
《臭梧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臭桐、臭牡丹、八角梧桐、矮桐子、楸茶叶、百日红、后庭花、山梧桐、臭桐柴。
药科——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的干燥叶或带叶嫩枝。
产地——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药类——祛风湿强筋骨。
药性——平。
药味——苦、甘。
入经——胃、大肠。
功效——祛风,除湿,平肝,降压,解毒,杀虫。
主治——半身不遂,风湿痹痛,偏头痛,疟疾,痢疾,湿疹疥癣,痈疽疮毒。
现治——高血压病,慢性气管炎。
参治——感受风湿,嗜饮冒风,半肢风,鹅掌风,骨节酸痛,不能步履,两手牵绊,不能仰举,一切内外痔,痱子发痒。
药理——抗炎,镇痛,镇静,降压。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捣敷,研末掺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
禁忌——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