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士身负重伤,为何沦为农民,建国后写信上交战友要工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许许多多地爱国人士和热血青年加入了这场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顽强拼搏,有些甚至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有这样一位战士,他在战争中多次负伤仍然坚持战斗,却因为身负重伤,不得不脱离队伍,留下来养伤。却在养伤的时候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从此沦为平民,在建国后才写信上交战友,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这位战士就是孔宪权。

孔宪权的原名叫做孔权,于1911年2月出生在湖南省的浏阳县里的一个小户人家里,小时候的孔宪权家庭贫苦,常常吃不饱穿不暖。1932年8月的时候,经过黄克诚的介绍,孔宪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孔宪权跟随黄克诚出生入死,参加过几次反'围剿'活动,多次在战斗中死里逃生,被黄克诚称为'打不死的程咬金'。

毛主席的词《忆秦娥—娄山关》中曾这样描写娄山关战役:'马踏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这足以见得这场战役的艰辛和惨烈。1935年,娄山关战役打响,在这场战役中,孔宪权率领的突击队攻打娄山关南侧的敌军指挥所,却在距离目的地只有百米的地方被敌军的援军围攻,敌军仗着人多弹足,对孔宪权所率领的突击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突击队伤势惨重,孔宪权的左腿胯骨中了敌人的6发子弹,身负重伤,倒在了血泊里。

等孔宪权再次醒来的时候,他已经被战士们用担架抬到了遵义老城内的天主教堂,教堂里面横七竖八的躺满了各色的伤员。医生用'鸦片水'做的麻醉剂将孔宪权短暂麻醉,取出了他左腿胯骨里打进去的几枚子弹和碎掉的骨头,保住了孔宪权的左腿。

娄山关战役结束之后,受轻伤的战士们可以跟随部队一路继续前进,而身负重伤的战士只能先暂时留在当地的村民家里继续养伤,等伤好后再赶来与部队汇合。孔宪权因为伤势太重,只能留在当地的一个财主家继续养伤。组织为孔宪权留下了一个医生和一个红军通信员来照顾他,还顺便给他留下了三百多块银元作为养伤这段时间的生活费。在当时,普通的红军伤员只会留下十到十五块的银元用来养伤,而当时给孔宪权的待遇,相当于正团级了。

孔宪权就这样留在了地主家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伤,地主家因为知道孔宪权是红军,便对他精心地照顾着。伤口痊愈后的孔宪权,左腿短了近乎十厘米,走起路来也是一瘸一拐的。离开地主家的孔宪权也和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好流落乡间,靠挑担卖货,给人刷墙和泥来养活自己。后来,当地的村民们都听说过孔权宪曾经当过红军,便把他当做了'活着的红军菩萨'对待。如果谁家里有人生病了,便来找孔宪权,要点他穿过的衣服呀,鞋子什么的,带回家烧成灰烬,拿给生病的人用水服下,以便驱除病魔,保佑平安。|

1950年的一天,孔宪权像平常那样拿起了当天的报纸,准备阅读时,却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两个熟悉的名字,杨勇和苏振华。这两个人就是当初孔宪权所在部队的首长。得知首长消息的孔宪权激动不已,立马拿出纸笔,给两位首长写了信,告诉自己在世的消息,并告诉首长,自己虽然身体残废,但还是想力所能及的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收到信后的首长十分惊喜,他们没有想到孔宪权还尚在人家,只是一直失去消息而已。首长便立马汇报上级并请示,要求组织考虑给孔宪权安排工作。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组织恢复了孔宪权的党籍,任命孔宪权为第七区的副区长。1952年的时候,孔宪权参加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建馆筹备工作,三年后,孔宪权被正式批准为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馆长。在任职期间,孔宪权认真负责,为纪念馆征集了许多革命文物,历史照片等。邓小平曾来遵义参观纪念馆时,被纪念馆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所震惊,夸赞着除了孔宪权,没有人比他更合适馆长这个位置了。

结语

抗战英雄孔宪权在娄山关战役中英勇作战,与敌人顽强斗争,却不幸身负重伤,养伤期间与组织失去联系,沦为平民。但身残意坚的孔宪权始终没有忘记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得到组织消息的孔宪权立马向上级请命,去为国家做贡献。事实也是,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的孔宪权用自己的力量把纪念馆建设的卓越而辉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留下了红色的印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