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2)-彻底打破生命存在与非生命存在的边界!

序言:
缺失了哲学的底层思想操作系统,你想再科学获得非常大的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本身就运行在哲学的底层操作系统上。
但是既往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一路堕落,根本就不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系统上运行,这就导致近现代的科学很难有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进而也就导致了今天科学的诸多问题。
而从物演通论开始,必然会有一个新的思绪逐渐注入科学,使得既往科学难以解决或分清的问题逐渐在这个底层思想操作系统上澄清,也必然能解决既往科学中大量无法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正是基于《物演通论》来解决生命的起源问题,同时也以此文为基础,我们将说清生命的起源。

三、详述原始生命早期的增殖历程

论述核心:

“从自然线性的叠加演化到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的早期增殖演化”。

而要说清生命的起源就必须要说清生物大分子是如何一步一步演进至类病毒,其着重分为三个点,其一是类病毒的最基本生命特征;其二是类病毒的来源;其三则是类病毒的生物大分子特性。

在上文以及详述了类病毒的相关资料,那么根据我们现在对“类病毒”的信息了解到,类病毒公认的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是纯核酸生物,没有蛋白质外壳,以共价闭合环状或线状的单链RNA分子的形式存在,它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就可以直接借助宿主细胞的“代谢程序”来进行自我“增殖”的复制,而一旦脱离宿主细胞就会像非生命的生物大分子一般静止的存在着,于是这种最初“生命”横跨生命与非生命,或者说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那么在类病毒刚产生的时候,没有宿主细胞的时候类病毒如何延续自身?另外,类病毒本身怎么来的?显然,如果单纯说类病毒一旦脱离宿主细胞就会像非生命的生物大分子一般静止的存在着,就相当于说类病毒是绝对存在的,没有来源,亦基于这个起点无法连接后续的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你总不可能说先有原核生物,先有真核生物再有类病毒,因为这个核酸大分子本身就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组成单元,那么这种思绪肯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只要说清作为纯核酸的“类病毒”来源,以及类病毒或早期核酸大分子是如何具备“生命”的基本特征,那么生命的起源问题就得以说清,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所在。

而要说清类病毒的来源,我们就必须得回到“碳特质”一族的生物小分子、生物单分子、生物大分子的一族。

关于“碳特质”性质在另一篇论文《分子演进框架理论的研究》中已经谈及,这里我们再简单描述一下,碳特质一族的化学性质可以理解为“开放性结构”的分子特性,即碳特质的一族都是会发生跃迁的一族,它是作为不同分子层级的基础框架,即生物小分子、生物单分子、生物大分子,而任何的上位分子始终是以其中一族作为基础架构来构成上层分子。

(生物小分子中的甲烷、苯环、环戊烷等;生物单分子中的20种氨基酸、5种核苷酸、单糖等;生物大分子中的核酸、蛋白质、多糖等)

上层大分子量级的分子都必须以此作为基础,至于像无机分子、闭合型的有机大分子、有机高分子等只能作为基础架构之外的边缘型分子,唯有借助于碳特质的一族作为基础架构才能结合成上位的大分子。

而碳特质一族包括“生物小分子、生物单分子、生物大分子”,此一类始终是作为上位分子基础架构的独立单元,在演化中轴的延续上,碳特质一族的“生物小分子、生物单分子、生物大分子”始终是以开放性的结构为指标,即不断能结合下位的组成单元,这一族也是作为连接非生命物质的原子、分子与生命的类病毒、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多细胞动物的桥梁。

另外,依据《分子演进框架理论的研究》对核酸类、糖类、蛋白质类的分子结构的具体阐述,我们知道唯有生物大分子的核酸类(蛋白质次之)是几乎具有无限结合组成自身的核苷酸的,并且达成一定分子量就是会裂解为两个核酸大分子或者原始类病毒,因为这种裂解表达着分子从之前完全依靠硬态的线性结合其他分子的方式走到了终点,即无论是核酸大分子“类病毒”和蛋白质“朊病毒”,达到了一定量,其核酸大分子或蛋白质大分子就会无法因为承载更大分子量而导致了核酸大分子或蛋白质大分子的裂解。

同时,这种无法承载更大分子量分子的特性也就是而二分裂增殖的真正初始源头,是线性叠加演化的终点。

于是,基于一个能不断结合生物单分子的α型开放性结构,并且受到分子量的限制,最终达成了非生命的生物大分子走向了有生命基本特征的核酸大分子或类病毒,这种依靠自身被动的属性来获取生物单分子核苷酸,并具有不断结合生物单分子核苷酸的基本生物大分子机能力,以及因为分子量的过大而不得断裂,从而形成两个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的生物大分子特性,就是非生命物质的生物大分子演化至有生命特征的“类病毒、病毒”最原始起点。

换句话说,最原始的、最早期的类病毒或核酸大分子因为其α型开放性结构是可以不断的结合作为基本单元的核苷酸生物单分子,然后到了两倍自身分子量的时候就会发生裂解。

因为此刻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分子量而裂解为两个类病毒或核酸大分子(类病毒核酸链是最大分子量,最多承载N+(N-1)个核苷酸),而这种不断组合成新的类病毒或核酸大分子,达成两倍又裂解的类病毒或核酸大分子就是生命的最早形式。

总之,基于独特的α型开放性结构,以及分子叠加演化的终点造成的生物大分子特性,就达成了核酸大分子或类病毒作为生物大分子走向生命的一个最为切实的临界点。

由此我们就说清了类病毒的来源,以及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的大分子特性,非生命的生物大分子到有最基本生命特征的“类病毒”我们就已经阐述完毕,生命的起源彻底弄清。

即基本粒子至“类病毒”的跃迁发展进程,我们假设以元素周期表的元素为起点:在原子层级中,C元素是最为残化,需要4个电子才能达成稳定结构的原子,同时也是能作为基础架构来容纳更多同类元素形成稳定上位分子的元素,即C元素是碳特质一族的初始起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形成碳特质一族的生物小分子,即是主要甲烷、环戊烷、苯环为主;

接下来就是以生物小分子作为基础架构形成核苷酸(为主),氨基酸、单糖(为次),脂类单分子(最次)的生物单分子,而到了生物单分子阶段,依据最终形成的RNA、DNA型类病毒、病毒、原核、真核生物,以及蛋白质的朊病毒,乃至各种与核酸、蛋白质不相上下甚至远高于的糖类,我们在《分子演进框架理论的研究》中将“碳特质”一族的生物单分子分为α型开放性结构、α型半开放性结构和θ型全开放结构,而最终唯有α型开放性结构的核苷酸才能形成类病毒、病毒乃至单链DNA、双链DNA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而α型开放性结构的核苷酸因为其自身结构特性使得在形成原始类病毒或核酸大分子时就会发生裂解,以此形成完全依靠线性结合同类分子或其他类分子的生物大分子与具有原始被动增殖潜能的核酸大分子、类病毒、病毒真正跨界。

即从线性的不断结合,到被动线性结合到某个分子量级别就会发生断裂,但是被动线性结合因为是α型开放性结构的核苷酸而不会停止,于是就形成了完全线性结合的分子与线性结合再裂解的分子的区别,这种区别也正是非生命存在与最原始具有生命特征的生物的临界点区别,尽管此刻的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不被称为“生命”也罢。

于是,我们顺着碳特质的一族,从生物小分子、生物单分子,直至非裂解性生物大分子的线性叠加演化,再到具有裂解性的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的演化进程,最终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的割裂彻底在这样的演进历程中消解。

但是,除了类病毒的来源以及其独特的生物大分子特性,我们还要再来说说清类病毒的静止的被动增殖问题。

通过阐述类病毒的α型开放性结构,我们就能知道此类最原始“生命形式”的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纯粹依靠的是自己的化学键来获取作为基本组成单元的“核苷酸”,因为任何存在都会弱化而必须不断的结合依存对象或将自身寄存于更大的存在形式中。

但是对类病毒而言,因为周围环境中的核苷酸是极少的,也无法自身合成所需要的核苷酸,所以最原始的核酸大分子或类病毒也就不呈现所谓“动态”的生命样态,只有在分裂之后才有以两个核酸大分子或类病毒出现,而且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类病毒、病毒几乎是静止。

而唯有在遇到“宿主细胞”才会大量繁殖,其本质就是因为大部分类病毒和病毒在静止状态下很难获取到足够多的生物单分子组成单元,于是就呈现为静止状态的生物大分子。

所以,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就能控制宿主细胞来合成自己所需要的生物单分子,在这高效能的合成机制中,自然就呈现为了明显的生命状态。

于是,核酸大分子或类病毒其无法承载的分子量而导致的生物大分子裂解特性,其本质就是最早的二分裂,即当下认定最早的原核生物增殖方式“二分裂”的根本源头,其就是从核酸单分子或最原始类病毒的二分裂开始的,从核酸大分子或最原始的类病毒开始,就完全是基于核苷酸叠加导致无法承载两个最大的类病毒核酸形式而造成的分裂,由此真正达成从无生命特征的生物大分子向有生命特征的“类病毒”的转化。

其实验证明就是将类病毒至于含核苷酸的溶液中,如果能生成多个类病毒,此理论成立,因为类病毒不可能完全静止,而是时刻的分子层级的变化,你根本无从察觉,只有形成从单个类病毒到多个类病毒的对比中,你才能察觉到类病毒在持续叠加其组成单元的生物小分子。我们甚至也可以从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二分裂研究中看出其本质都是RNA和DNA这个开放结构在不断链接小的核苷酸,而一旦形成两倍自己分子量就会发生分裂。

但如果说RNA的核酸链就是静止且只能借助其他细胞才能增殖,那么RNA怎么来?细胞生物来源是什么?

这些问题根本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而唯有以α型开放性结构的4种或5种核苷酸分子作为基础单元,然后就可以不断的依靠自身的感应属性结合其组成自身的生物单分子,以及分子量达成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断裂的生物大分子特性,由此才能解释非生命的生物大分子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有基本生命特征的核酸大分子或“类病毒”。

至于更为残弱化的“原核细胞”,即作为“生物大分子形式”的末端产物出现,它可以说是生物大分子物类末端最为残弱的,这个时候他无法依靠被动的感应属性来实现自身及物类的存续,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最大的程度的产生生物小分子来维系自身这个软态“物类”形式的存续,但有关核酸大分子、类病毒演进至原核细胞,以及二分裂、代谢、遗传相关等话题又是另外一篇论文的课题了,在此就不再多阐述。

我们只要知道,越是残弱化的后衍存在就越需要更多的依存对象来实现自身或自身物类的稳定存续,而弱化的结果必然是从早期依靠线性结合依存对象的方式来依靠依存对象,最终必然会从硬态线性结合依存对象的方式走向依靠“增殖代谢”的方式来最大的程度的依靠更大数量和种类的“依存对象”,由此才有了所谓生物大分子“形式”所涌现的体外“增殖效能”以此来实现了从生物大分子到有生命的生物的跃迁。

至此,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被彻底打破,生命不是非生命存在的无故飞跃,而是自然线性的叠加演化到增殖演化的另类呈现,即自然演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弱化然后代偿出属性借以结合不同同类的过程,这个发生在任何的演化阶段,生物大分子阶段也不例外,都是自身不断弱化然后结合成不同的依存对象,而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的断裂就是非生命物质走向生命物质的真正标志。

4、生命的界定

由上可知

因为从生物大分子、生物单分子,再到有基本生命特征的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这本身就是一个连续过程,只是在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阶段因为核苷酸本身达成结构是有边界性的,一旦达成两个独立单元的分子量所以就会裂解,而之前的核酸分子、生物单分子、有机高分子最终形成的都是闭合型的分子结构。

所以,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这种二分裂的方式也就是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可以视为临界点的特征,尽管此刻的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因为无法主动的产生生物小分子还不被视为真正的生命,但是这种基本生命特征已经完全显现,随后的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乃至多细胞动物的基本特征都是此项二分裂,其根源就在于有基本生命特征的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

由此,我们也就将生命这个词项的广延就从具有自主产生生物单分子的原核微生物延伸到了具有基本二分类特质的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的生物大分子范畴,所谓的生命其实也就是基于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的继续分化。

而在<英>S罗斯·著的《大脑的未来》中说到:

“生命就是涉及碳、氢、氧、氮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以及和钠、钾、氯、硫、磷等离子和重金属等反应,然后基于原始地球充满氮气、甲烷和二氧化碳更适合还原而非氧化的环境,以及伴随原始地球猛烈雷鸣、闪电等等恶劣的环境,最终这些基本的元素化合物逐渐生成有机分子,从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到蛋白质、脂肪、RNA、DNA等生物大分子”。

这个过程的预设是必然的,也就是从无机分子、有机分子、生物小分子、生物单分子、有机高分子到生物大分子的过程是必然有一系列反应的,这个过程你也完全可以说是随机的,但是这个随机背后始终是伴随不同种类的无机分子、有机分子、生物小分子、生物单分子、有机高分子到生物大分子等个体的弱化然后与其他分子进行组合的过程,这个非生命阶段的硬态线性叠加演化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从无机分子、有机分子、生物小分子、生物单分子、有机高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到原核细胞生物绝不是飞跃的,更不是随机,其本质是上述自然线性的叠加演化到增殖演化。

即非生命或前生命的硬态线性叠加演化直到生命的真正起点“最原始类病毒或核酸大分子”阶段发生了改变,也就是生物单分子结合到“最原始类病毒或核酸大分子”之后,最原始类病毒或核酸大分子居然可以作为一个物类形式依据一分二的方式来复制自身,进而来使得这个“最原始类病毒或核酸大分子”的物类形式得以延续下来。

自此,整个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的演进过程阐述完毕。

以上是生命的起源的第二篇,那么有关从非生命存在到具有生命特征的“类病毒”演进历程已经论证完毕,后面我们将不定期更新有关微生物演进论的相关内容。

注:关于本文的实验证明,如果读者有条件可以做一个类病毒或病毒在合适的非“寄主细胞”的条件下,经过长时间后观察其类病毒或病毒是否能有所增加的实验,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实现,则以上理论即上一篇有关分子演进论的文章成立。

另外,如果你也在致力于探究生命的起源,分子至人类阶段的演进历程,以及试图弄清意识、精神、心理学起源和发展等相关的相关问题,可以联系我们,因为我们正在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重新解释这些既往哲学、科学根本解决不了或者认识不到的问题。

我们已经以此有了整个微生物演化的框架,如果此项兴趣,私信我们。

创作好内容很难,创造最优质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望各位看客朋友们,有钱捧个钱场,有人捧个人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