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韶华:陕北“喜丧”
在陕北,葬礼又叫“白事”、“丧事”,上了年纪的老人出殡,被称为“喜丧”。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所谓“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为老人高高吹响上山的唢呐,体现陕北人骨子里那种知生知死的达观意识。
2012年9月23日上午9点,我们被一阵阵的鞭炮声和身着白衣及高高耀眼迎风飘动金银幡子的送葬队伍所吸引,在得到事主的同意后,我们跟随着他们行进了一段时间,在不远处的半山坡上能看到有一排窑洞被各种颜色的花圈所围拢,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此时,锣、鼓、镲和一阵阵悠长凄凉的唢呐声,在黄苍苍的山塬上传开,披麻带孝的人们淌过一条小河沿着山间小路向山上攀行……
因病去世的老人叫冯秀珍,80岁,家住延安市延长县交口镇的李家崖村。老俩口共生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子孙后代共117人,四世同堂。在陕北,像冯秀珍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人出殡,被称为“喜丧”,人活百岁,难免一死,老人生时幸福,死后亦可含笑九泉了。
▲ 陕北,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陕北人的丧葬习俗颇具有特点。
▲ 长子手捧母亲的遗像,心情悲痛。
▲ 镇上请来的敲锣的、打鼓的、拍镲的、吹锁呐的民间乐队。
▲ 逝者的儿媳及晚辈们拿着孝棒和祭奠物品随队伍依次缓缓前行。
▲ 老人的长孙扛着引魂杆前走,孝男孝女举着花圈、纸火等排成一队向大山里走去。
▲ 儿女们把老人的遗像挂在灵棚上。
▲ 进入院子,依辈份年龄有序地排列着双膝跪地,深沉悲哀地磕头。
▲ 老人的女儿们一直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
▲ 外孙女对姥姥充满了思念。
▲ 乐队歌手悲凉凄情地唱起改了词的陕北民歌。
▲ 逝者的老伴叫朱志财,当年也80岁。从他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出老人家对待生与死的豁达。
▲ 全家的合影。
▲ 丧事上要吃八碗肉:四红四白。
▲ 乡亲们坐在临时搭建的阳棚下吃午饭。
▲ 安抚调皮的孩子们。
▲ 下午5点,娘家的人到来,带来了花圈和牲醴祭品。
▲ 孝子们要下山迎接娘家人,同时要把祭品抬上山。
▲ 入夜,灵堂前已经摆装塔状的五层灯烛,孝子们围着烛台依次“转灯山”。
▲ 世间的事物总是相对的,就象办喜事有人掉眼泪一样,而陕北人的喜丧,却能在孝子们的参与之中,在悲哀的气氛中令人开怀大笑,人们见怪不怪。
▲ 夜里9点多钟,“撒路灯”仪式开始了。有人燃上用煤油浸泡的玉米芯,撒在夜间的山路上,孝子们沿着一簇簇火焰走上山去。
▲翌日上午11时许,就要给老人出殡下葬,女儿们想多陪母亲一会儿。
▲ 此时,号炮齐鸣,子女们嚎哭,出殡起程。
▲ 山路崎岖,人们用力推着灵柩车。
▲ 人们排成长长的队伍,扛着花圈、挽帐,撒着用黄纸剪成的引路钱,在哀哀切切的唢呐声中,向山顶行进。
▲ 由到了事先修好的墓地,孝子们将棺木卸下放入墓窑。
▲ 阴阳先生用罗盘确定方位,摆正牌位。
▲ 一切安置妥当,乡亲们要再行“告坟”礼,同时除孝子孝女以外的缟帽等随即脱去表示不在戴孝。
▲ 下午2点多钟,葬礼结束。乡亲们点燃了花圈等祭奠物品,告慰亡灵。
▲ 悠长凄凉的唢呐声,在黄苍苍的山塬上回荡。
任韶华:山东烟台人,自由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