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剂型有区分 使用需谨慎

给孩子用药时,你肯定会注意到包装上的“片”、“栓剂”、“干混悬剂”、“口服液”等字样,这是药物的不同剂型。为什么药物要制作成不同的剂型呢?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掩盖不良气味和味道:如黄连素做成糖衣片,掩盖苦味;复方氨基酸口服制剂制成胶囊剂,掩盖氨基酸的“臭味”。

2、限定药物在胃肠道特定地点溶解和吸收:在“肠衣”保护下,药物在胃的酸性环境中不崩解和溶出,只在肠道碱性环境中才崩解释放。

3、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把药物包封在一些材质中,让药物缓慢地从这些材质中释放出来,如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泰诺林),每天用药1次,就能保持药物在12或24小时内持续发挥疗效。

4、做成两种药物先后溶解和释放的复方制剂:比如,临床在治疗某个病时,希望在胃肠道中先释放A药,发挥作用,然后再释放B药,再发挥治疗作用。这样就可以做成复合片:外层先溶解释放A药,发挥疗效,然后内层再逐渐释放B药,巩固疗效。

5、婴幼儿往往吞咽固体药物很困难,所以要有适合婴幼儿服用的剂型:最常见的是溶液剂、糖浆剂、干混悬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和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另外,同一个药物,剂型不同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也可能不同。

不同的剂型,用法也不相同:

01

片 剂

片剂在临床上使用最广,主要是内服。除了普通口服片,还包括含片、咀嚼片、泡腾片、分散片、缓释片、控释片等。如果宝宝还小,不能吞咽片剂,大部分普通片是可以用水化开后喂服的,特殊情况请咨询医生或者药剂师。

  • 含片,如地喹氯铵含片、溶菌酶含片等,使用时应含在嘴里,慢慢化开,不要嚼碎或直接吞下。含服完半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吃东西,保持咽喉部位有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从而更好发挥疗效。

  • 咀嚼片,加入糖、果味香料,香甜可口,适于儿童服用。如小儿施尔康、小儿维生素咀嚼片、脾胃康咀嚼片、板蓝根咀嚼片等,可以当糖嚼着吃,但服用时应充分嚼碎,不宜直接吞服,若直接吞服,效果不好。

  • 泡腾片,如维生素C泡腾片,应该用适宜的冷或温水冲配,待药物完全溶解后服用。千万不可以地直接放入孩子口中,不然会在口腔及胃肠道迅速释放大量的气体,刺激黏膜,甚至造成意窒息等严重后果。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生吞泡腾片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02

干混悬剂、颗粒剂

  • 干混悬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剂型,尤其是在儿科用药方面。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克拉霉素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不能直接吞服,因为干混悬剂一般为细小的粉末,容易呛入气管引起窒息,应用水调化混匀。

  • 颗粒剂一般用水冲服,注意分辨说明书或包装上标注的是“开水”、“温开水”还是“凉开水”。某些颗粒剂既可直接服用,又可与软性食物混合服用,或溶于配方奶粉或母乳中服用,不可直接用水溶,但是服药后可以饮水,使用前需认真阅读说明书。

03

胶囊剂

根据装置药物的胶囊材料的不同,分为硬胶囊和软胶囊,一般供口服用。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苦味及特殊异味,还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缓释胶囊可延缓药物的释放;肠溶胶囊可保证遇胃酸后易被破坏的药物的药效。因此,胶囊剂应整个服用,不可研末服用。若孩子无法吞咽,对某些药物来说,可将其粉末倒出,混和于易消化的食物中送服。具体可行与否请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软胶囊是将一定量的药物溶于适当辅料中,再用压制法或滴制法使之密封于球形或橄榄形的软质胶囊中制成。有的软胶囊既可整体吞服,也可剪开后挤出药物滴服,如维生素D3、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等。如有“肠溶”字样的,则应该整体吞服,不可打开或嚼破。

04

滴 剂

药物浓度高,服用容积小,适合于1周岁以内的婴幼儿。使用滴管喂服,少有呕吐反应。如美林滴剂、鱼肝油滴剂等。

05

栓 剂

由药物和可溶性基质组成,用时塞人肛门、阴道等腔道后,会自动融化,50%—75%的有效成分由直肠黏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胃肠道刺激小,对肝脏毒性小,适于小儿使用。如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可在宝宝不配合吃药,或者宝宝夜里发高烧,不想把宝宝叫醒的时候使用。

06

口服液

口服液服用方便,容易吸收,多用于中成药或稳定性好的药物。缺点是气味较重,小儿接受较难,一般需与其他食物一起服用,或者用喂药器。

除上述剂型外,常见的还有软膏剂、气雾剂、膜剂、洗剂、酒剂、注射剂等。请在医生或者药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