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老爸》:真诚但寡味的伦理书写
作者:王作剩
电影《了不起的老爸》取材真人真事,讲述了残疾人陪跑马拉松的励志故事,真实呈现了父亲与儿子各自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形象。饰演儿子肖尔东的张宥浩,表演真实、自然,呈现出这一人物恐惧又渴望、忧愁又阳光的内心。由王砚辉演绎的父亲肖大明,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才,拒绝再婚、省吃俭用、任劳任怨。两位主演对父子的动人演绎,重续了《那山那狗那人》《洗澡》《海洋天堂》《千里走单骑》等影片中的父子关系,让人由镜像内转向现实中,进而能够理解自己的父亲。
电影《了不起的老爸》海报
针对艺术的本体,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观点。他认为,线条、色彩等形式及其之间的关系应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与触及艺术精神的终极实在,这要求形式赋予内容以“意味”。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也认为“电影以余味定输赢”。基于此,《了不起的老爸》实则输在了“无意味的形式”所带来的“寡味”。
在镜头语言上,常规且单一的镜语让电影略显沉闷、缺乏吸引力。尽管拥有高质量电影配置,但电影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探索,而画外音、慢镜头、闪回等常规镜语的多次使用,给人以重复感。比如电影充斥着肖尔东、医生、广播员等人的画外音,既密集,又使情节线趋于破碎,而慢镜头的使用也破坏了镜头的美感。
在情节铺陈与安排上,非高级的设置没有起到辅助叙事、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4分钟左右的电影片头,通过画外音交代了儿子得病这一事实,为后面的冲突做了铺垫。但这种画外音替代动作冲突的形式过于简单粗暴,无法产生强烈的冲突效果,难以调动受众的情绪。又如,影片多次呈现了父亲拉客与江边洗车等情节,但这些仅仅属于展示性的情节,并没有深入挖掘父亲作为“司机”这一身份背后的故事。观众并不能深刻感知主人公的辛苦,无法与之共情。再如,邻居老婆婆与父亲的多次斗气的情节,更凸显了人物的无德与自私。
电影名为《了不起的老爸》,但内容方面却发生了偏离。笔者认为,老爸是否“了不起”,应要通过儿子对父亲的认同来实现。电影却多次呈现了儿子对母亲而非父亲的认同,比如电影起初画外音中母亲的话、中间叙述了母亲的事迹、结尾儿子跟母亲的幻想并跑等,都指向了缺席但始终在场的母亲。因此,整部电影的逻辑无法自洽,偏向跑题。其实,电影所呈现出的父亲形象,也无法称之为“了不起”,因为电影中的父亲仅有辛苦付出的自我感动,而缺失真正的反思精神,即无法确认自己的问题所在。
此外,该电影中有些情节的价值导向也有待商榷。比如,儿子无意推倒自行车而父子有意逃跑、朋友为父子私开电闸而被保安追赶、父子伪造报名资格并参赛等,电影虽以喜剧的形式呈现这些场景,增添了“笑果”,却没有批评的意指,从而无法正视这属于违反规则、违背道德的行为。在后疫情时代,家庭伦理情节片得到了更多的生产与消费。但是,无论需求如何,只有当电影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镜语创新,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票房与口碑,实现回味无穷的审美意蕴。
(作者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