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佛像鉴定的“铁律”
古代匠人凭藉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往往注意佛身、背光、佛床之间的比例和陈设的稳定性,一般下重上轻,即使是佛身稍稍前倾,制作者有意加重佛座或佛床的分量,或者将背光稍加 厚重来校正器物的重 心。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永乐时期的佛像,分为前期和后期。永乐前期,佛像整体造型、装饰风范基本成熟,最 具特色的是莲花座上的莲花瓣,其形制细长饱满,劲健有力,可以作为此时期造像鉴定的重要依据。永乐后期,是明朝宫廷造像的定型时期,造像的体态趋于平稳。最为明显的也是莲花瓣,其形制比永乐前期略为宽肥,而且在莲瓣头部出现了卷草纹。这一时期是明朝宫廷造像的兴盛时期,现在遗 留下来的宫廷造像大多是这种类型。宣德时期宫廷造像基本承袭永乐后期风格,但也略有变化,造像身体更趋肥硕,略显臃肿。莲花瓣更加肥硕饱满,莲瓣头部的卷草纹饰更加繁缛,更具装饰意味。衣纹的质感比起永乐时期也更加强烈。
佛像的收藏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艺术价值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投资价值。据央视栏目报道,佛像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佛教高深的思想集中凝聚在佛像里,可以说每一件都包含了古人的艺术生命力。
清宫崇佛之风盛行,康、雍、乾三帝佛学造诣颇深,信仰弥笃,加之国运昌隆,宫中佛像之造作以此三朝为盛。清康熙一朝,开清代宫廷佛造像之先河,既承继明代造像特点,又开创了清代造像崭新的风格。纵观中国宫廷佛教造像艺术之历史,清康熙宫廷造像有着承上启下的节点地位,材质奢华不计成本,工艺考究精益求精,其杰出的品质代表了清代宫廷造像的最 高水准。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中原地区,迄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唐以前的佛像艺术价值最 高,但因存世有限,市场上非常罕见。明清的金铜佛像就构成了今天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明代铸造金铜佛像非常兴盛。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
依据传统,永乐时期的宫廷艺术,制作的工匠都隐匿其名。由于藏传佛教在内陆的传播和明代诸帝对藏传佛教采取的政策、态度略有不同,明代佛像艺术出现了汉藏佛像艺术交融、交替影响的局面。但是他们所制作的鎏金佛像被视为佛教世界最重要的作品,其特色是精致无暇的铸造技术与丰厚的鎏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