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麻烦真不小
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库,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胃肠道、皮肤、生殖器官、口鼻腔和咽喉等部位,重量达1.27公斤以上,其中肠道微生物约占总重的80%,重达1公斤。健康人的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统称为肠道微生物,我们通常所说的肠道菌群是指肠道内寄生的细菌。
年龄是影响菌群的重要因素
肠道细菌的数量高达百兆以上,种类超过千种,大致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三大类。健康个体肠道内的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细菌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一定数量和比例的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生态平衡破坏,比如年老体弱、危重症、免疫抑制治疗和放化疗患者,尤其是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的患者,肠道有益菌被抑制,致病菌生长,从而引起菌群失调,表现出腹痛腹泻等症状,我们称之为菌群失调症。
目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人类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比如抗生素相关腹泻、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结直肠癌,以及心理精神疾病如自闭症等。临床上肠道菌群失调症表现为发热、稀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腹胀腹痛等,使用抗生素后先好转再恶化是其重要特征。目前常见菌群失调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真菌性肠炎等。根据病史、体征、临床表现,结合肠道细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测以及结肠镜的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肠道菌群失调与年龄、饮食、服用药物、个体差异及免疫功能状态等有关,其中年龄是影响菌群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菌群构成发生着显著改变,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含量逐渐减少,而大肠埃希菌、产气荚膜梭菌等致病菌/潜在致病菌含量逐渐增加,这必将深刻影响肠上皮细胞的功能。
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饮食可显著改变粪便的菌群构成,纤维饮食能维持肠黏膜细胞正常代谢,减少细菌易位;肠道菌群在参与诸多药物代谢的同时,受到药物本身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如林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容易引起菌群失调,使耐药的艰难梭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肠炎)。尽管个体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肠道菌群构成的不断变化,但同一个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肠道菌群构成会维持相对稳定,而对不同的个体而言,考虑到宿主、环境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肠道菌群不同个体间的差异较大。来源于肠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所分泌的免疫球蛋白IgA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屏障,能有效阻止肠道细菌的入侵。一旦肠黏膜合成或分泌IgA发生障碍,可引起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引起菌群失调,临床表现为腹泻。新生儿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
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肠道菌群失调?
首先在不断增强患者抵抗力的同时,积极去除原发疾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总称,益生元是一种膳食补充剂,能有效刺激肠道有益菌的生长,间接抑制致病菌或潜在致病菌的生长。而合生元是两者的统称。益生菌已被广泛应用在酸奶制品中,在临床中也较早使用,比如妈咪爱、培菲康、米雅等。可见,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力低下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把握适应证,结合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并辅以各种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制剂,维护肠道菌群稳态,避免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生。
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普外科 陈红旗 王志刚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