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国:东平常庄大圈门红色过客—肖麦萍
【建国说史】
在1939年3月东进支队和鲁西区委领导的合照中,七大委员中少黄励、王秉璋二人,但多了一个矮小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肖麦萍。
(东进支队和鲁西区委合照,左一为肖麦萍)
肖麦萍,1920年3月生,湖南湘潭人。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2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时,肖麦萍被分配到115师685团,由于开始重新恢复政治委员制度,于是在团政治委员吴法宪的挑选下,经和团长杨得志商议,石瑛任民运股长,邱子明任宣传股长,郭成柱任组织股长,青年股长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人选,经过吴法宪考察,最后确定了时年18岁的肖麦萍。
1938年6月,344旅旅长徐海东旧病复发,离职休养治疗,经过朱老总推荐,杨得志成为旅副旅长和代理旅长,于是685团团长由团参谋长彭明治接任,他和吴法宪一起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开始实施挺近鲁西的计划,12月9日改番号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近2000人冒雪东进,渡过卫河黄河,于12月28日到达微山湖以西的苏北丰县,肖麦萍这位瘦削的湖南学子随队进行了艰苦跋涉。
1939年1月,苏鲁豫支队和中共湖西区党委领导的义勇总队合编,苏鲁豫支队指战员发展至1万余人,开辟了湖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3月1日,陈光、罗荣桓率领的由师直和686团组成的东进纵队到达鲁西郓城,在樊坝战斗期间,因为需要青年干部,于是肖麦萍由微山湖北上300里到达郓城,被罗荣桓任命为东进支队青年科长,开始为驻守泰西后扩军和整训做准备。
3月14日,东进支队进驻常庄镇后,肖麦萍跟随政治部进驻大圈门办公,休息则在路北的颜家北院。按照当时的级别,肖麦萍应该参加了3月20到23日的常庄泰西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会后,在政治部副主任黄励的直接领导下,肖麦萍根据司令部和政治部安排,对住在常庄北五里的林马庄山东纵队六支队部分官兵进行了整训,还陪同6支队青年干事唐磊带领的魏克、孙连捷、孙泊、魏精元等团级青年干事实地参观,回去后对所属青年战士进行演示训练,大大提升了六支队官兵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
1939年4月下旬,周贯五、彭雄率领115师教导大队和冀鲁豫七团改编为路东支队进驻蒙山前费县北部,开始谋划建立鲁南根据地,肖麦萍随队进驻沂蒙山区,因此没有参加陆房突围战。
在沂蒙山根据地,肖麦萍主要在抗大一分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先后任文化队指导员、协理员、政治指导员等,为根据地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抗战胜利后,肖麦萍随罗荣桓、梁必业前往东北,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建国后任总政治部组织部任免处处长,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1969年12月任山东省军区副政委,1972年9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75年,肖麦萍的旧友原沂蒙区行政公署专员牟宜之被康生定为右派安置济南病死,家属前来领取骨灰盒乘火车北上,竟然买不到卧铺票,是前来送灵的肖麦萍联系得以办成。
肖麦萍1988年离休后,严格自律,扶危济困,从1961年他就是正军职,一直到1988年从总参防化部顾问岗位上退下来还是正军职,近30年职务没有动,不少战友为他鸣不平,他则淡淡一笑说:“同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相比,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1986年秋,肖麦萍到某防化团看望部队时,认识了十渡镇九渡村村民穆宗山和郑有德,看到这两家人生活困难,肖麦萍和女八路在总政治部退休的老伴都兴杰商议后,每年要来这里三四次,给穆宗山和郑有德送来大米和衣服,留下零用钱,13年来从未间断,九渡村小学也得到肖麦萍夫妇捐赠的书籍和教学用具。
1999年9月5日肖麦萍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都兴杰和子女根据肖麦萍的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自己花钱雇了一辆灵车,率子女悄悄地将肖麦萍遗体送到八宝山火化安葬,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亲笔题词:“肖麦萍将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人民日报》以《高风亮节照后人——追记老红军、总参离休干部肖麦萍》为题介绍了肖麦萍革命光辉的一生。
(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