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平」|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作品鉴赏】

书法进步需要用正确理念和方法坚持

刘建平

儿时受父亲影响就开始学习毛笔字,以后无论是上学还是参加工作,就一直延续这个习惯,书法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这无疑是提升文化素养,带来生活乐趣的一件大好事。

几十年来,虽小有成绩,但过程曲折,我比较喜欢摄影,经常在微信群发一些自己摄影作品,书法老师告诉我,书法要专一,不能有过多的爱好去打扰,我记住了他的话,注意合理分配时间,开始从追今人作品到扎实临古转变,改变创作多于临帖时间的习惯,逐步走上正轨。

严格意义上说,第一次正规培训是参加1983年西宁市文联书法培训班,那时唐楷是大家共同认为的书法起步书体,爱好了十几年,也没写好楷书,行书草书乱画了十几年,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是在“江湖”游荡,但所幸的是,我一直保持了“乱画”习惯。

2004年,参加省书协书法培训班,开始“行”改“隶”逐步走出“江湖”,当年就获省书协书展一等奖。后来参加中国书协西部书界隶书班,中国文联民族地区艺术家培训,中国书协青藏书法公益培训班等等培训,听课、学习、交流、进步。

回想十多年来学习隶书经历,总是有些收获和感受。

“临贴”与“读贴”。重视临帖,不是拿来字帖就照着写,天天下功夫,还美其名曰:临池不辍,从而忽视读帖。所以筛选观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体碑帖非常重要,适合就要喜欢,喜欢就要研究分析,就要深挖,寻找不同点和共同处,其实就是读帖,这一步骤与临帖同等重要。俗话说,只读不临,眼高手低;只临不读,事倍功半;又临又读,进步迅速,当今时代,碑帖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展览众多、目不暇接,网络发达、眼花缭乱,一部手机可以把图片、视频、文章浏览无余。可选择的多了,心就花了,这需要有高的鉴别能力,还要有坚定不移的目标和信心。通过读帖多留心点画的起收笔、线条的长短粗细、横画或竖画并排出现时的位置方向,以及结体大小和疏密变化等,并加以思考。

“广博”与“专一”。隶书起源于秦,兴盛于东汉,隶书碑帖精彩纷呈。初习隶书,不妨多涉猎一些,甚至一周一换碑。待到你把常见的十几种汉碑都临过一遍时,你会发现总有一两个碑最适合你,这样即可固定下来专心临摹。当然“固定”也是相对的,比如我临《张迁碑》时,也临《鲜于璜》、甚至《好大王》;临《礼器碑》时,也临汉简、《石门颂》;有时还临其它汉碑,甚至金文《散氏盘》,之后穿差学习颜楷,有点豁然开朗,这可能就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长期只临一个碑,就会形成习惯,越临越僵、越临越油。

“碑贴”与“自我”。前期的临摹,应忠实于原碑,临得越像越好。后期的临摹,应加入自己的理解,在保留原碑整体格调的前提下,应对点画和结体进行合理变化与改造,对所临碑帖的特点,有选择性的夸张,同时用集字的方式反复锤炼理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意临”。这是向创作过渡的必要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

进入创作阶段后,要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评价和衡量一件隶书创作作品时,首先会考察其渊源与取法,看传统继承的怎么样,即“取法”。但是“取法”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集字”,应该是有变化的、并赋予新的生命律动,即所谓的“舍弃”。因为原碑中的那个字之所以那样处理,不仅与该字本身点画结构相关,而且与其上下左右字的点画结构相关,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现在“周围环境”变了,那么对这个字的处理也应随之有变。

同时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也就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小章法与大章法,作品中的某个字、某行字或某个片断,是作品中的一个“点”,而全幅作品可谓一个“面”。为什么有的隶书作品单看每个字或某个局部还不错,再看整幅作品并不完美,就是缺乏驾驭“大章法”的能力。一件成功隶作,墨色应有干湿浓淡、结体应有大小疏密、章法应有虚实呼应,落款、印章也应与整幅作品相协调。

最后还要处理好“古”与“新”的关系,古法与创新,即“师古出新”。隶书兴盛于东汉,为什么之后的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宋元明,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这当然与其社会背景、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有关。为什么隶书到了清代得以复苏,出现了金农、邓石如、何绍基、伊秉绶等隶书大家?这与清代的碑学复兴浪潮直接相关。当前的隶书创作存在“跟风”之弊,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创新,如何找到汉隶传统与时代创新的最佳契合点,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式连接,创作出既有汉隶发展延续形态、又有现代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的隶书之作,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加倍努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时代的眼光审视历史,要用综合的素养去认识书法、学习书法。

2018年9月,有幸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第七期少数民族文艺骨干研修班,来自全国的书法、美术、摄影、影视、民间艺术界高手汇聚三周,跨界融合培训研修,由此可见,任何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或多或少有某些联系,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而已,如此强烈跨界碰撞,我从中感受到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作用。

就拿书法和摄影比较,书法既是文字,也有语言体现,更是视觉图像展现,书法是线条与字、字与整体章法的融合,就像一座房子,字形是房子样式风格,线质是建筑材料,好的书法就是好样式和好材料完美结合,摄影是光影和构图的艺术,好的光影加上合理的构图就是好作品,书法与摄影内在就是形与质两者完美的融合。

著名画家王明明在讲中国画时也谈摄影和书法,他说:摄影家要有敏锐的眼光、独立的思想、独特的视角和综合的修养,书法更要讲究法度,缺失了法度,就不称之为书法,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法,更重要的是思想,是对“为谁创作、创作什么、怎样创作”的深刻思考和把握,要善于博采众长,滋养重点,挖掘古人经典,自然就会展现自我,这就是张旭光老师所说的从“到位”到“味道”,“到位”就是“功夫到家”,真功夫应该是“有效的积累”,是时间、方法、道路、悟性的综合效应。“味道”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是不同于别人的情感表达,而这种个性的情感表达是经过作者反复提炼后,作为书法的线条语言或形式语言来呈现的,从而决定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2020.4.20随笔于琴雨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