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赏花 | 明朝宫廷里的菊花“花城”
市花市树30周年系列文章(十六)
漫谈北京菊花历史
—— 明朝宫廷里的菊花“花城”
作者:付 丽
主播:晓 丽
编辑:付 丽
“天子守国门”,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由此,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因此造就和聚集了大批的政治、文化人才,文化艺术和经济贸易都有了空前的繁荣。
明代北京的市民来自四面八方。明初,在迁都北京之前就曾经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向北京移民,以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永乐元年七月,“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
江南人口的大量北迁,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北京地区文化风俗的演变,另外,也提升了北京人口的文化层次,使北京的文化氛围更为浓厚,北京人骄悍爽直的性格,更增加了儒雅之风。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化氛围的提升,促使北京地区菊花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上至皇宫、王府、贵族、豪门,下至普通庶民百姓,都爱菊赏菊。
明代的宫廷皇室,重阳节不再是简单摆放菊花,而是要大量摆放菊花,并以菊花作为重阳佳节的装饰图案。
黄金蕾丝嵌珠宝菊花形发簪
公卿贵族们到了重阳要穿“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官帽上戴菊花铎针,命妇的头冠也以菊花图案为装饰。而摆满整个皇宫的菊花,更是格外重要。
明万历——红地洒线绣金龙重阳景菊花补子
而摆满整个皇宫的菊花,更是格外重要。在《天启宫词》中记载:
这是多么繁花绚烂的场景!这句话描述的很直白,只有“轩、轾(zhì)”二字较为生涩,其实轩、轾是一对反义词:车前高后低叫做“轩”,而前低后高叫做“轾”。
这就好理解了吧,后排的菊花由高向低延展,前排的菊花由低向高堆砌,这不就是一座连绵起伏、满是菊花的山脉么?
闭上眼,我们想见一下当时的场景:
重阳佳节,皇宫厅堂内被菊花围绕,这些菊花不是平平的摆放一地,而是高搭起数十层,形成一座五彩斑斓的菊花山脉,把整个厅堂包裹的密不透风。身处厅堂之中,俨然坠入花城,真是美的绚烂、美的壮观、美的辉煌。
著名的明宣宗皇帝的《花下狸奴图》,笔墨疏落清劲、清淡秀雅,把两只小狸猫刻画的活灵活现。
不过,让我们花卉人眼前一亮的,确是狸猫身旁山石背后的一丛菊花。从画中看,这应该是地栽小菊,枝条细长,花朵白瓣黄心,单层平瓣,朴素典雅。
宣宗作此画很可能是依据日常的观察,所以画中的这种菊花一定在明朝宫廷中较为常见。以管窥豹,我们也能由此稍稍领略下600多年前菊花的风采。
唐寅,菊花图
为了满足宫廷的赏菊活动,明朝的宫廷中已经专门设立了养殖菊花的花房。更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北京地区已经能够对菊花的花期进行控制。
《北京风物志》中就有记载,说当时宫中有唐花生产,能够做到冬天进御牡丹、春天供奉菊花,秋天献上梅花。
唐花是北京的一种独特的养花技艺,指在密室里用加温法使鲜花提早绽放。
北京中山公园里现在还有一处精巧玲珑的建筑,取名唐花坞,就是作为暖室,四季陈列鲜花使用的。
不知道这独立寒秋的菊花,盛开在春日里是什么情景,不过我倒是想起了黄巢的一首菊花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虽然没有做成什么皇帝、青帝的,不过菊花却真的和桃花、牡丹等春日的繁花相聚一堂了,倒也是赏花猎奇的一桩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