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人,小细节能否成作为考察标准?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招揽了很多人才为自己所用。当时有个人名声很大,据说才华横溢。忽必烈就找见了他,准备面试一番,然后给他提拔一下。
在忽必烈面试这个人的时候,发现这个家伙帽子都没戴好。忽必烈见状心里面已经有计较了,不过没说出来,还是继续问这个人一些治国的问题,问了他一些问题。这个人也都应答如流,说的头头是道。
从这个人对答的角度来说,应该是要打满分的。但是忽必烈最后却说:“你这个家伙,连帽子都带不好还说什么治国之道呢?”于是把这个人打发走了,提拔当然也是没有的。
的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是还有另外一句话,成大事不拘小节。所以看问题,关键不在于你看出来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去看这个事情。
就像,当时曾国藩写一个奏折骂咸丰皇帝,咸丰气的要死,想要宰了曾国藩。但是大学士祁鸿藻就说了一句话“主圣臣直”。意思就是只有皇帝圣明的时候,才会有大臣直言劝谏。现在曾国藩前言劝谏,就是因为有圣君在朝。一下子就说了咸丰和曾国藩两个人的好话,咸丰一下子就气消了。
但是如果再换个角度,也可以在咸丰面前说,你看曾国藩这个人比你比喻成商纣、朱丹这样的暴君,是在骂你呢。结果搞不好咸丰就会把曾国藩给咔嚓了。
其实反过来,忽必烈这个事也是如此。帽子带的不整齐是不是和治国行不行有必然关系?逻辑上说不通。但是从用人角度上来说,如果觉得这个人说的有点水平,不妨给他个职位来做试试水平,对于个人衣着问题,大不了再提点一番,这样一个人才就入了忽必烈的口袋。
另一方面,就算他衣着不行,忽必烈重用他,是不是还有千金市马骨的意思和态度在里面?是不是能够激发其他人才出来为忽必烈做事?这是必然的。意思就是,你们看,这个家伙衣服帽子都穿不好,我都给他官做了,你们这些有才华的人等什么呢?钱多、缺人、速来!
从识人角度上来说,的确这个人或许可能真不怎么样,但是从用人大局角度来说,忽必烈如果把这个人用了,或许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其实放在我们现在职场中,还是一个问题,以偏盖全。很多时候,我们识人、做事,往往只看到一个点,就说这个人或者这个事情不行。有的时候的确对的,但是我敢说,大多数时候你这样判断问题更多。
所以,有的时候,不妨换一个角度,从一个更高的视野看问题,你或许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