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母爱如灯/王小菠

按照农村人的习俗,无论儿女离家多远,清明节都要回故乡祭祖扫墓。我仿佛清晰地看到母亲那张熟悉的脸庞,我伤心得泣不成声……

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计,母亲整天搓绳子,制作蓑衣、背绳上街出售。当年的一床蓑衣只能卖三角钱,一根背绳只能卖一角钱,母亲用那点微弱的收入,买点盐巴、火柴等生活必需品维持家用。为了儿女的成长,母亲长年累月搓绳子,那双手变得十分粗糙,手掌上长满了厚厚的老茧。

一天,母亲背着我去挑水,刚下过雨的小路很滑,她稍不留神,一脚踩空,摔倒在地上。为了不让我受伤,母亲尽力使脸朝地,背朝天。在村里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把我们母子安全送回家。

母亲每天背着我去给粮管所踩碓舂米,因为那个年代科学不发达,没有电,更没有碾米机,人们吃得大米全靠人工踩碓舂米。母亲每天的劳动报酬是半斤米,用来煮粥给我吃。邻居李奶奶心疼地说:“你都瘦成这样子,还背着娃娃去踩碓。”母亲却说:“背着娃娃重量够,踩起碓来轻松点。”

母亲一生没有进过学堂,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就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来。但母亲天生聪慧,只要别人讲过的故事,几年后都还讲得头头是道,一字不差。别人唱过的歌曲,母亲听了一遍就能准确无误地唱出旋律来。母亲最喜欢唱的歌曲是《夫妻双双把家还》,唱得像白灵鸟的叫声一样动听。

母亲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偏偏遇上“三年自然灾害”,第一年,基本上还能吃得上精米干饭,次年就只能吃稀饭了,第三年连稀饭都保证不了,只得掺入芭蕉心、毛柿花、西花、玉菏花之类的山里野菜。没过多久,村里的许多人都被饿得全身浮肿。

父亲在160多公里外的石棉厂打临工,操劳过度的母亲再也支撑不下去了,终于病倒在床上。母亲叫我去大食堂打饭,掌勺人见我是个小孩,便顺手打了一勺米粒很少的野菜汤稀饭给我。回到家里,母亲把饭盛在碗里,芭蕉根很轻,飘在上面,米粒重就落在下面,母亲把上面的稀汤和芭蕉根倒出来,让我吃沉在下面的米饭,而她自己却喝稀汤和嚼芭蕉根。

母亲病倒后的第七天,我拿着一只无把的口缸去打“大锅饭”,返回的途中遇到一群牛,我被吓了一跳,饭摔在地上,那只口缸也被牛群踩烂。我两手空空回到家里,两眼泪汪汪地等待母亲的批评。然而,母亲得知情况后,看着我骨瘦如柴的身躯,不但没有打骂我,还亲切地说:“饭撒了,口缸摔坏了没关系,只要你安全回来就好,乖儿子不哭……”说着就把我搂在怀里。我们母子俩就这样整整饿了一天一夜,家里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一个星期后,母亲的浮肿越来越严重,到了几乎下不了床、出不了门的地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可怜的母亲被用担架送到乡卫生院,医生说:“来晚了,她患的是严重营养缺乏病,我们也无回天之力……”入院的第三天,母亲就闭上双眼,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仅35岁。

母亲病故后,信息不通的父亲仍在石棉厂做临工,姐姐在县城读书,只有我一个5岁的孩子呆在家里。我孤苦伶仃,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饿得实在受不了,就抓青蛙、蚂蚱、蚂蚁等充饥。无奈之际,我只得上街乞讨,当上了乞丐。

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无法告知父亲我母亲去世的消息,是表哥步行两天两夜,赶到石棉厂,才把我父亲叫回来。当我父亲赶到医院时,母亲的遗体已经开始出现异味,其他人根本不敢去移动,还是父亲爱妻心切,用一床草席把我母亲的遗体裹起来,扛到担架上运回故乡。

按照故乡人世代流传下来的老规矩,在外地亡故的人不准抬回村,必须放在村外。没办法,我父亲只好把我母亲的遗体放在村外一间破烂不堪的碓房里。我跪在母亲的遗体前,连喊几声“妈妈、妈妈……”但无论我怎么喊,母亲也不答应。我向母亲九叩首,放声痛哭了一场,哭得死去活来。

那个年代,我们家穷得丁当响,根本买不起一口棺木,我父亲就用篾簸箩把母亲的遗体裹起来安葬;没有墓碑,就抬来一块被人踩光的石头当墓碑。

后来,我上学读书了,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努力奋斗,不再当穷人,为母亲争光……”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参加工作后,我节衣缩食,拼命攒钱。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经过40多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我家告别贫困,提前跨入小康生活。

在母亲去世50周年的前夕,我们全家人乘一辆宝马,一辆奔驰,并带着一辆大卡车,风风光光地回到故乡,投资5万多元为母亲修缮坟墓,并在镜光瓦亮的大理石墓碑上雕刻着“母爱如灯照亮前程,养育之恩铬记心间”,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姐姐告诉我,母亲叫杨菊秋,令我惋惜的是,母亲一辈子没有到过县城,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我只能请画家为母亲画一张肖像作为永久的纪念。我喜欢看母亲甜美的微笑,那笑容比阳光还灿烂,比鲜花还美丽;我喜欢听母亲慈祥的话语,那声音比小溪的流水还清澈,比百灵的叫声还委婉。

作 者 简 介

王小菠,云南省红河县人,哈尼族,出生于1955年。当过兵,下过乡,吃过糠,讨过饭,扛过枪,打过仗(自卫还击),负过伤,已退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走上“爬格路”,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州级刊物上发表作品600多篇(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被聘为《云南日报》、《人民日报》等10多家报刊社特约记者。




评选办法

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点击率超过5000的征文直接入围;有打赏的,每一元折算成100个点击率。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启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