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心灵深处的年味/董喜妮
近年来,总是会听到身边人的抱怨,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缺少了童年的热闹氛围,感到失落、迷惑。其实浓厚与淡薄是相对而言的,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平常节衣缩食,粗茶淡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暄腾腾的白馍馍,穿上花枝招展的新衣服,端上一碗洁白如玉的饺子,更诱人的还有那一毛两毛可以自由支配的压岁钱,年就显得特别的热闹与隆重。年的各种风俗,还让年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更增加了童年的好奇心。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有时刚过完年不久,就缠着父母问什么时候再过年,这时就会得到父母的训斥,长大后才得知,“年”又称“年关”,童年无知,只顾享受过年的热闹,哪知父母的劳累与辛酸。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进入腊月,就会唱着这首童谣在期望中等待。临近过年,最忙最辛苦的就是父母亲了。母亲从入冬开始就要纺线,织布,把要做衣服的原材料准备好,进入腊月要夜以继日为每个孩子缝制一身新衣服,做一双新鞋。半夜醒来,灯还亮着,母亲还在穿针引线,煤油灯的烟灰把鼻孔都熏黑了。父亲忙着劈柴,院子里柴火俨然堆成一座小山;淘洗麦子磨面是必需的,早上还满天星斗父亲就起床,牵着毛驴到有磨坊的人家磨面;地窖储藏一冬的萝卜、白菜、红薯,也露出胖嘟嘟的容颜,父亲顶风冒雪洗了满满几箩筐,待做成包子馅及饺子馅。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完成,父亲的手冻得裂口流血,还磨了水泡。
过年家家都要做琳琅满目的面点菜肴,有肉包、菜包、红薯包、豆包、油条、饺子、炸鱼、炖肉等应有尽有,以解忍耐一年的嘴馋,饱期待一年的口福。过年还有品目繁多的习俗,蕴含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心理的寄托。腊月二十三祭灶,家家先把厨房里的尘埃污垢打扫干净,再炕一筐发面葱花火烧,日暮时分满村飘香,然后把灶王爷请回家,摆上火烧、灶糖等贡品,以祈求灶王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吃喝不愁。“二十八贴花花”,家家户户都自备红纸,请有学问懂书法的村民免费写春联,那纯真的年代,作为少有的学问人,能展现自己的才华,不图回报也心甘情愿。小孩子们都争着贴春联,有时为了哪个是上联或下联,贴左边或贴右边,都会争得面红耳赤。 “二十九蒸馒头”,蒸馒头这天,邻里之间是不能串门的,也不能闲言碎语,否则同一锅蒸出的馒头会有几个不起暄,叫“鬼抓馍”,当然现在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户户包饺子,还要把初一早上的饺子也包好,预示着年尾到年头,年年有余。这时母亲会把一枚硬币包到饺子里,谁能吃到谁就有福气,全家人都小心翼翼的吃着饺子,生怕不小心吞进肚里,直到有人吃到后全家人才乐开了花。除夕夜熬岁是必不可少的,谁熬的时间长谁就更长寿,吃着垂涎欲滴的糖果,搓着爱不释手的压岁钱,听着母亲讲的童话故事,忽略了寒冷,忘却了时间。初一拂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起,仿佛刚睡下,又飞一般地爬起,循着鞭炮声去邻家捡哑炮,成群结队,其乐融融。除夕夜睡觉前要把屋子打扫干净,初一上午是不允许打扫卫生的,女人也不允许拿针和剪刀,也不能做饭,如果违背手上会长钉,其实那是人们对自己的犒劳,辛苦一年了,初一这天就要歇歇。早上父亲一大早就煮好饺子,然后再炖上一锅香喷喷的肉,吃过饭就开始到街头巷尾拜年、串门、聊天,热闹非凡。初二开始,相互走亲戚,娘舅、岳父母、七姑、八姨,按照当地习俗次第走动,初三是准、新女婿看岳父母的日子,天蒙蒙亮就有好多村民簇拥街头,看到提着大兜小兜的年轻小伙路过,就上前讨烟吸,遇到熟悉的还会抬起来“打夯”,当然如果谁家的女婿没人理,就证明这家人缘不好。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陋习已经销声匿迹了。初五是送穷灰的日子,初四晚上打扫卫生,初五凌晨四五点起床,把穷灰扔掉,寄托着人们希望摆脱贫穷,向往过上美好的生活。
过年的习俗,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元宵节了,母亲会用竹篾手工扎出花灯笼,贴上剪纸,点着一根蜡烛放到里面,在没有电灯的夜晚,灯笼显得格外明亮。孩子们都提着灯笼去观看走街串巷表演的玩会,有狮子、老虎、龙灯、旱船、高跷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波接着一波,人们迎来送往,高潮迭起。我在人群中提着灯笼来回穿梭,不小心轰的一下火光四起,周围会爆出惊人的叫声,带着笑声,带着遗憾。到了十几岁亭亭玉立年龄,十五晚上开始请七仙女下凡,七个年龄相仿的少女,集够七家灰,七家面。首先是仙女抬罐儿,把草木灰和成泥放到一块大石头上,用灰泥把泥瓦罐粘到石头上,周围反复用木板拍紧,两女孩儿抬着罐子,五个女孩跟着,不能让任何闲人看见,绕井台三圈,石头不掉,原路返回,就说明今年会丰收,当时感到很神奇、震撼。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排除灰泥里的空气,在大气的压力下,石头就不会掉下来。接着是仙女下凡,将七家面和成面团,擀成面叶,做一碗饭,放到锅台中央,把煤油灯熄灭,七个女孩同时去摸,先摸到之人就吃掉这碗饭,仙女就会附身,连打哈欠,问啥说啥,当然也是问今年的收成如何,是否风调雨顺等,其实这是由于心里暗示的作用,吃饭者心情紧张,就思绪杂乱,失去自我,顺着他人的思路问啥说啥了。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人们祈求上天保佑,希望能吃饱穿暖,过上幸福的生活。
童少时期关于年的亲身经历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林林总总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明的普及,有的习俗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对年的神秘感也逐渐消失。物资的极大丰富,天天如过节,月月赛过年,对年的渴望也不是那么强烈了,留在心灵深处的仍是童年时对年的那份期盼和向往,烂漫与醇香。然而,年是华夏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将会永远的传承与发展,也将赋予更多的内涵。
2018.1.8
作 者 简 介
董喜妮,女,河南上蔡县人,兰州理工大学毕业,供职于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从事机械设计及工艺工作,高级工程师,曾获洛阳市巾帼明星、“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及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虽理工科毕业,整日与机械为伴,业余却钟情于散文及诗词的研读、创作,雪雨、日月、山水、风情皆充满诗情画意。现为洛阳诗词学会会员。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不分等级奖,评选十名金奖作者,颁发印刷精美的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金奖 证书,奖品为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散文作品集、现代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作者孙春雷 贾国勇》(二者选其一),并在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旗下五大新媒体同步宣传。
评选办法: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