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午马未羊丨庙前街往事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 午马未羊 / 文
这个名称连同街道本身的由来,都是后起的。
五龙庙则由来已久,庙内的碑刻上,最早的记载是明朝的文字,有趣的是明代重修五龙庙时就明确说,该庙已为古寺。具体始建于何朝何代无考。可谓林州城内庙龄之最了。文庙也仅仅是元代至圣年间修建。
那时候,学校、大庙、戏台,都在一起,也没有感觉到大戏的声音干扰到了上课。多么和谐啊!那时候的人就是那么纯朴。
有一年大年三十,值班到快十点的刘家老太太(我发小他奶奶),骑着小小三轮扣开了我家大门,送来了那天庙里收的供果,两个老太太都很高兴!
纯朴的老人们什么都不图,偶尔能分些供果就会心满意足,并且还会分享给周围的人,并且十分笃信虔诚地认为“供奉过神佛的果子吃了也会受到神佛的保佑”。
前年大年初一,我去庙里,看见药王殿供桌旁的一把椅子上,空空如也,心里一阵酸楚,想起了我那慈祥的母亲,她当年经常坐这里值班,看庙护庙。
母亲在五龙庙内值班,一值就是十六年,风雨无阻,直到去世前的半年,已经卧床的母亲才告了假。因此,最后那些年,母亲像上班一样,勤勤恳恳,经常手里拎着那个专用的手提袋,风里来雨里去的。
手提布袋子里装着一个红色古香古色大约一尺的木牌,上写“五龙庙”,下端挂着一大把的钥匙。都是庙里各殿宇门儿锁上的钥匙。
每三位老太太一组,轮流值班。原本班组很多,随着时间流逝,又都是上年纪的老太太们,逐渐因病因事,更或者就是“走了”的越来越多,最后班组就减少了一大半,母亲去值班的次数就更勤了。最后半年,母亲虽然因病来不了,还心心念念地打发我老爹去值过几次班。
我也曾经去开过两回门儿。站在院子里,倍感亲切,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所以也会很自然地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像个扫地僧似的。
那是因为我的童年和五龙庙密不可分,不但是我,而且是和所有北关几代人的童年记忆里密不可分!倒不仅仅是因为大庙,更重要的是大庙一墙之隔外就是原来的“北关学校”,该校一直是村办学校,所以仅供北关子弟就读。老师也好,学生也罢无不是北关的父老乡亲,街里街坊。
而且那时候每家孩子又多,所以免不了兄弟姊妹都在各个年级读书,加上同学们的哥哥姐姐又都是同学,所以现在北关人的感情就是在那个时期打下的基础。可谓知根知底,友谊深厚。
现在北关学校早就被市直学校取代,再也没有那样亲如一家的同学关系了。
其实北关学校的前身就是解放初期,设置的五龙庙小学,教室直接就是设在了大殿之内。
这也是当时全国的通行做法,国家初始,百废待兴,哪儿有那么多的能力去盖学校,所以现成的一些高大的古建筑,就都被挪做办公或者教育场所了。包括安阳蒋村的“马氏庄园”亦是如此。
我老爹和我大爷他哥俩就是在庙里读完小学的,大爷最后还考上了武汉的一座高校,成为了新中国北关村走出去的第一批大学生。老爹则从林县一中考进了大名鼎鼎的安阳一中。只是后来毕业入伍保家卫国去了。
此后我们堂兄弟姐妹九个也都是在这儿读的书。包括之后我的儿子,侄女儿也来到了这里(那时候已经是三小了),一家子三代人的情感深深地留在了五龙庙和北关学校里。
所以这一块儿,是我的根。我表哥他大爷,当年的东北大学毕业生,前些年回老家探亲,还专程带着孙女儿来到他魂牵梦绕的五龙庙里参观,寻找当年他读书时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家又专门来拜访了我老爸,因为当年同在沈阳,他在大学读书,我老爸正好在沈阳服役,有一次去学校看望他,见他当时很困难,就把身上仅有的几块钱津贴全掏出来资助了他。这也让这位定居南京,后来是某高校校长的他铭记了一生。
到了我上学的时候,学校周围则全是菜地。几排教室仍然是平房,三面围墙,正面房子前正对着一个大操场,那时候没有硬化一说,所以一下雨大操场就是个大水塘。
学校内中间有一条通道,旁边一颗歪脖子老槐树上则挂着一口钟,上下课都靠敲钟。对,就是“敲钟”,隔壁庙里不敲钟,那是没有和尚。但是学校每天“叮当,叮当”的总会响起敲钟声。现在想想好留恋,好怀念。对了,那口钟也不知道最后哪儿去了,好可惜啊!
我童年的美好记忆,就是学校、庙宇和戏台三者合而为一紧密相连在一起的。
小孩子嘛永远是和欢笑、嬉笑打闹分不开的。尤其是赶上庙里唱戏的时候,无论中午还是下午放学后,大家伙都会围在戏台子周围看热闹。每当这会儿,戏也就到该收场大结局的时候了,所以一般就都没有了大段令我(那时)非常反感的哼哼唧唧的唱词。而是满台兵对兵,将对将,刀枪并举正打得热闹的时节,这也正中小孩子们的下怀。
大家伙平时就喜欢看翻跟头尥蹶子的武戏,别说这“两国交战的大场面了”。因此,个个看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地。回想起来如今我不但喜欢音乐,而且也痴迷戏曲的原因,很难说和童年时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斗转星移,弹指间当年的我们已经是不惑之年。戏台下也再没有了那群嬉笑打闹看戏的小孩子们了……五龙庙依旧,戏台犹在,只是物是人非,每年定时还会有社戏演出,就在这几天的国庆节前夕,濮阳来的一家剧团冒雨正在演出,可惜观众不多,也更引不起现在小孩子们的一点兴趣。
如今,乡村土路早就升级改造成了崭新的混凝土路。“庙前街”当年的北关学校,也改换门庭变成了“庙前街小学”。
每次路过,还是会多看一眼。也许都是后来的新建筑吧,亲切感却越来越淡了……
午马未羊 河南林州人,爱好文学,有多篇文章刊发《芝兰园》。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